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有数年了,我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产生了一些错误地认识,形成了一些误区。为了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走弯路,现总结出来,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有数年了,我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产生了一些错误地认识,形成了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
一些生物教师认为,只有每节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现在生物学知识有了深入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有的内容不一定合适创设情景,而宜直接导入。如学习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时,以伞藻为例,去掉伞帽,把伞柄相互嫁接到假根部分,结果长出来的伞帽形状与原来假根生长的伞帽形状一样,从而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创设情景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入,可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生活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物学有联系,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或学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使之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就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生物学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利于学习。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联系植物水淹后死亡,是由于障碍了根的呼吸作用;学习发酵技术时,可列举白酒、酱油等产品,从而引出发酵技术。
二、新知识的呈现都要经过探究性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学设计中,每个知识的呈现都设计了探究过程,认为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经过探究才能掌握。因此,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勉强去探究,一种为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出现了。例如,在学习维生素的种类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究维生素的种类,实际上,对于维生素的种类,学生只要看一下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为了探究而让学生去探究,真太勉为其难了。这样做,既耗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只有那些需要探究的知识,才有价值去探究,如学习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时,可设计探究以环节,让学生明白该作用。其探究涉骤如下:
1.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
2.在甲乙两试管中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甲中加入2毫升胆汁,乙中加入2毫升清水。振荡两试管,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经过这样的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知识的构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知识的教学都要详细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产生了一种重视过程、轻视结论的现象,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让学生设计好实验的方案,并进行试验。学生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有些小组在实验时却不能成功。当时我就说:算了吧,别再做了,只要设计出方案,记住结论就可以了。就是这句话,使得学生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了浮躁的感觉,认为只要制定出方案,就算成功了,甚至不再去亲自去试一试。以后在教学中应该严谨教学,不能似是而非,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
四、知识呈现尽可能多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提高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现代化气息。一节课中,用课件引入课题,用课件展示目标,用课件展示重难点,用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用课件进行习题训练,甚至还用课件进行总结,这完全迷失了用课件的方向和初衷。再说课件中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以人的主观意志进行设计的,但实际情况不一定都这样,学生的思维敏捷,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看法。再说课件的使用速度快,所展示的内容会很快消失,不能使知识继续强化,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实验教学不规范,“说”的多,“做”的少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当学习到实验的时候,不是去积极的准备实验,而是让学生背步骤、背现象、背结论。学生死记硬背记住了部分实验内容,但没有理解,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遇到有关的综合题目还是不会。这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没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体验。
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由实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教师提供对话的资源,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随时掌握实验进程和发现问题,督促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实验现象,让各小组充分讨论发言,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有数年了,我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产生了一些错误地认识,形成了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
一些生物教师认为,只有每节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现在生物学知识有了深入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有的内容不一定合适创设情景,而宜直接导入。如学习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时,以伞藻为例,去掉伞帽,把伞柄相互嫁接到假根部分,结果长出来的伞帽形状与原来假根生长的伞帽形状一样,从而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创设情景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入,可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生活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物学有联系,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或学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使之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就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生物学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利于学习。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联系植物水淹后死亡,是由于障碍了根的呼吸作用;学习发酵技术时,可列举白酒、酱油等产品,从而引出发酵技术。
二、新知识的呈现都要经过探究性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学设计中,每个知识的呈现都设计了探究过程,认为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经过探究才能掌握。因此,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勉强去探究,一种为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出现了。例如,在学习维生素的种类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究维生素的种类,实际上,对于维生素的种类,学生只要看一下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为了探究而让学生去探究,真太勉为其难了。这样做,既耗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只有那些需要探究的知识,才有价值去探究,如学习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时,可设计探究以环节,让学生明白该作用。其探究涉骤如下:
1.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
2.在甲乙两试管中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甲中加入2毫升胆汁,乙中加入2毫升清水。振荡两试管,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经过这样的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知识的构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知识的教学都要详细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产生了一种重视过程、轻视结论的现象,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让学生设计好实验的方案,并进行试验。学生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有些小组在实验时却不能成功。当时我就说:算了吧,别再做了,只要设计出方案,记住结论就可以了。就是这句话,使得学生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了浮躁的感觉,认为只要制定出方案,就算成功了,甚至不再去亲自去试一试。以后在教学中应该严谨教学,不能似是而非,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
四、知识呈现尽可能多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提高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现代化气息。一节课中,用课件引入课题,用课件展示目标,用课件展示重难点,用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用课件进行习题训练,甚至还用课件进行总结,这完全迷失了用课件的方向和初衷。再说课件中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以人的主观意志进行设计的,但实际情况不一定都这样,学生的思维敏捷,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看法。再说课件的使用速度快,所展示的内容会很快消失,不能使知识继续强化,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实验教学不规范,“说”的多,“做”的少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当学习到实验的时候,不是去积极的准备实验,而是让学生背步骤、背现象、背结论。学生死记硬背记住了部分实验内容,但没有理解,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遇到有关的综合题目还是不会。这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没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体验。
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由实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教师提供对话的资源,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随时掌握实验进程和发现问题,督促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实验现象,让各小组充分讨论发言,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