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行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企业并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银行并购颇为社会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快及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银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银行的并购也成为银行增加自身竞争实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本文即是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银行业 并购 控制 效率
一、控制权之争
WTO的保护期限失效后,国内的银行品牌会被外资银行并购吗?到目前为止,境外投资者已经和即将对国内的银行股权投资总额数已逼近200亿美元。通过参股,外资将获取国内银行业超过10%的市场份额,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自身业务占领的3%的市场份额。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内,几乎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将把部分股权出售给境外投资者。且让我们来看一看外资进入中国的10年全景。
可以看到,外资的参与已经从东边沿海的杭州、济南、南京等城市商业银行蔓延到了西部城市西安,从南方的深圳发展银行向北推进到首都的北京银行,其地域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
事实上,汇丰入股交通银行之后,已经有业内人士称,汇丰银行将在政策突破以后继续收购交行,并将它变成合资银行甚至分行。此外,根据广东省政府向中国国务院提交的方案,花旗银行将有望持有广东发展银行40%的股份。在形形色色的合资故事中,我们不禁看到了隐患:在经历了前几年水土不服的调整,外资银行已经逐步适应本地化经营,并与中方培养起了更为成熟的合作关系,正在初步树立起市场化竞争的框架。按照WTO的承诺,银行业务对外全面开放已近在咫尺。随着2006年底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业务将不再受地域限制全面开放,届时对于中资银行的并购步伐必然会大大加快。我们的国内银行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控制权和独立品牌,纷纷成为外资银行的并购对象呢?外资能否控制中资银行呢?
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固然存在,但是外资银行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国内各商业银行“生吞”下去,我们也还有一定的时间来缓冲。原因如下:
1.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首先,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稳步增长。截至2001年度,内地共有15商业银行荣登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还为列前25名之内。这一势头在2002及2003年内继续得到了保持。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高。2003年10月,本人有幸参加了金融街控股公司主办的北京金融新产品推广介绍会。会上,来自国内商业银行的发言人就其推出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做了详细汇报,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业界金融创新的成果。例如,交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版块推出了一系列套餐,特色品种包括:外汇宝业务、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个人汽车“直客式”贷款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赢得了一致好评。
2.在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中资银行还有着某些独占竞争优势
经过50年的积累,中资银行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支行网络体系,这是任何一家外资银行在短期内都无法取得的优势。再者,中资银行在本土经营,与中国居民和中资企业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居民由于长期接受国内银行的服务,同时这些银行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因此老百姓出于消费的习惯还是首先考虑接受国内银行的服务。
3.引进外资本身还能增强国内银行竞争力
如果说引进外资银行之举是一柄“双刃剑”。那么且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好的方面。首先,海外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加快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重组和机制创新,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其次,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掌握先进了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有利于国内银行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使得内部控制达到国际最佳惯例;战略引资也能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弥补当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不足。仍以交通银行为例:在汇丰建立起合作关系后,该行于2005年7月新推出的双币信用卡,在信用卡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表现卓越,一举获得了万事达卡国际组织颁发的“当年发卡记录”、“最佳双币卡发行”以及“最佳卡面設计”三个年度大奖以及VISA国际组织颁发的“最佳卡面设计奖”。最后,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引进外资还能有利于它们首发公开上市。鉴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独资银行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潜在的投资者心存疑虑,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够补充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可信度,增强对国内外机构和零售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刺激股票的需求,确保上市成功。
可见,这些调整都将大大地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加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难度。
4.战略投资者实际控制权受局限
绝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对投资中国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内部控制管理薄弱,金融案件频繁发生;同时中国外部环境和整体信用文化也存在很多弊病,这些问题都让战略投资者不得不三思而行。
实践证明,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从资本的结合到文化的融合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双方必须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方能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虽然外资抢滩中国市场来势汹汹,要控制中国银行甚至金融业也并非如囊中取物。当然,国内银行必须居安思危,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培育国内战略投资者,使得国有股份、境外投资者股份和境内非国有股份“三足鼎立”。形成相互督促与牵制的动态平衡局面。并且,国内银行也应该积极借鉴外资银行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并购对效率和行业集中度的影响
早在60年代,莱本斯坦就针对并购行为提出了X无效率(X-inefficiency)问题,即在垄断大企业内部存在着资源分配的“无效率弊病”。尽管银行企业的生产规模边界要大于一般工商企业,但通过合并,如果形成了在金融市场上寡头超级银行的割据状态,那么将降低竞争性并损害消费者的福利。以美国消费者组织300家银行的调查为例:1997至1998年间,美国银行业提高收费的速度是美国通货膨胀的两倍,而收费最高的正是以大银行为首。从服务范围来看,美国的大银行越来越多地依靠银团贷款、抵押贷款等盈利高的业务项目来赚取利润。大银行的各项服务收费不仅明显高于小银行和地区性信用社,而且收费的范围也随着电脑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型则从理论上为并购引发的垄断效应做出了系统的解释。他发展了英国经济学家哈伯格早期垄断福利损失分析方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并认为并购的整体效应并不绝对是正面的,也会带来社会效率的损失。事实上,在第三章的分析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银行并购的微观成本,而并未考察并购行为对整个银行业的社会成本的影响。毕竟,福利经济学的研
关键词:银行业 并购 控制 效率
一、控制权之争
WTO的保护期限失效后,国内的银行品牌会被外资银行并购吗?到目前为止,境外投资者已经和即将对国内的银行股权投资总额数已逼近200亿美元。通过参股,外资将获取国内银行业超过10%的市场份额,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自身业务占领的3%的市场份额。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内,几乎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将把部分股权出售给境外投资者。且让我们来看一看外资进入中国的10年全景。
可以看到,外资的参与已经从东边沿海的杭州、济南、南京等城市商业银行蔓延到了西部城市西安,从南方的深圳发展银行向北推进到首都的北京银行,其地域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
事实上,汇丰入股交通银行之后,已经有业内人士称,汇丰银行将在政策突破以后继续收购交行,并将它变成合资银行甚至分行。此外,根据广东省政府向中国国务院提交的方案,花旗银行将有望持有广东发展银行40%的股份。在形形色色的合资故事中,我们不禁看到了隐患:在经历了前几年水土不服的调整,外资银行已经逐步适应本地化经营,并与中方培养起了更为成熟的合作关系,正在初步树立起市场化竞争的框架。按照WTO的承诺,银行业务对外全面开放已近在咫尺。随着2006年底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业务将不再受地域限制全面开放,届时对于中资银行的并购步伐必然会大大加快。我们的国内银行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控制权和独立品牌,纷纷成为外资银行的并购对象呢?外资能否控制中资银行呢?
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固然存在,但是外资银行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国内各商业银行“生吞”下去,我们也还有一定的时间来缓冲。原因如下:
1.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首先,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稳步增长。截至2001年度,内地共有15商业银行荣登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还为列前25名之内。这一势头在2002及2003年内继续得到了保持。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高。2003年10月,本人有幸参加了金融街控股公司主办的北京金融新产品推广介绍会。会上,来自国内商业银行的发言人就其推出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做了详细汇报,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业界金融创新的成果。例如,交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版块推出了一系列套餐,特色品种包括:外汇宝业务、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个人汽车“直客式”贷款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赢得了一致好评。
2.在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中资银行还有着某些独占竞争优势
经过50年的积累,中资银行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支行网络体系,这是任何一家外资银行在短期内都无法取得的优势。再者,中资银行在本土经营,与中国居民和中资企业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居民由于长期接受国内银行的服务,同时这些银行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因此老百姓出于消费的习惯还是首先考虑接受国内银行的服务。
3.引进外资本身还能增强国内银行竞争力
如果说引进外资银行之举是一柄“双刃剑”。那么且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好的方面。首先,海外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加快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重组和机制创新,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其次,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掌握先进了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有利于国内银行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使得内部控制达到国际最佳惯例;战略引资也能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弥补当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不足。仍以交通银行为例:在汇丰建立起合作关系后,该行于2005年7月新推出的双币信用卡,在信用卡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表现卓越,一举获得了万事达卡国际组织颁发的“当年发卡记录”、“最佳双币卡发行”以及“最佳卡面設计”三个年度大奖以及VISA国际组织颁发的“最佳卡面设计奖”。最后,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引进外资还能有利于它们首发公开上市。鉴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独资银行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潜在的投资者心存疑虑,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够补充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可信度,增强对国内外机构和零售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刺激股票的需求,确保上市成功。
可见,这些调整都将大大地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加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难度。
4.战略投资者实际控制权受局限
绝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对投资中国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内部控制管理薄弱,金融案件频繁发生;同时中国外部环境和整体信用文化也存在很多弊病,这些问题都让战略投资者不得不三思而行。
实践证明,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从资本的结合到文化的融合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双方必须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方能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虽然外资抢滩中国市场来势汹汹,要控制中国银行甚至金融业也并非如囊中取物。当然,国内银行必须居安思危,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培育国内战略投资者,使得国有股份、境外投资者股份和境内非国有股份“三足鼎立”。形成相互督促与牵制的动态平衡局面。并且,国内银行也应该积极借鉴外资银行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并购对效率和行业集中度的影响
早在60年代,莱本斯坦就针对并购行为提出了X无效率(X-inefficiency)问题,即在垄断大企业内部存在着资源分配的“无效率弊病”。尽管银行企业的生产规模边界要大于一般工商企业,但通过合并,如果形成了在金融市场上寡头超级银行的割据状态,那么将降低竞争性并损害消费者的福利。以美国消费者组织300家银行的调查为例:1997至1998年间,美国银行业提高收费的速度是美国通货膨胀的两倍,而收费最高的正是以大银行为首。从服务范围来看,美国的大银行越来越多地依靠银团贷款、抵押贷款等盈利高的业务项目来赚取利润。大银行的各项服务收费不仅明显高于小银行和地区性信用社,而且收费的范围也随着电脑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型则从理论上为并购引发的垄断效应做出了系统的解释。他发展了英国经济学家哈伯格早期垄断福利损失分析方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并认为并购的整体效应并不绝对是正面的,也会带来社会效率的损失。事实上,在第三章的分析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银行并购的微观成本,而并未考察并购行为对整个银行业的社会成本的影响。毕竟,福利经济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