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在本人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本文针结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各环节中应注意和优化处理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规定,组织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主要教学工作,也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要环节。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师采用相应的“任务驱动”模式来加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第四册第9课《用公式计算》来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督促、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这堂课中,我设立了二个探究任务:探究问题一: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探究问题二: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我的这二个探究任务,是根据以下三点来确立并设定的。
1、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设计任务时,要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任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点, 探究任务一中涉及到的GDP这个概念,还是有不少同学了解的,探究任务二中创建节约型社会也是我们时时提倡,一直在做的。因此这二个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探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最后的教学效果也表明我的任务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2、“任务”设计时要符合的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我在本堂课中的第二个探究任务是“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在这个任务中,我让学生在课下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好“家庭日用电估算表”,课堂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Excel 新知识——“用公式计算”来完成耗电量的计算,最后每小组同学再对结果进行比较,全班同学再进行比较,得出耗电量最多和最少的家庭。这个任务的设计就贴近了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虽然都是数据,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我的第一探究任务“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要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把问题分解开、分解成小任务来完成:引入“单位GDP能耗”这个概念,寻求方法求出世界各国的 “单位GDP能耗”,世界各国数据对比,进而完成这一探究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我们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阶段、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用幻灯片展示油荒、电荒等情景并引导学生讨论短片中反映出的问题。先是播放了一个PPT短片,通过“出租车排长队等待加油”、“上海地铁用冰块来降温”、“某校学生用蜡烛晚自修”、“酷暑难耐,杭州某书店避暑情景”等图片的展示,,并配备一定音乐来播放,学生的思绪完全投入进来,被拉拢在一起,欣赏完短片,我马上提出问题:请大家讨论幻灯片中反映的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已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国家能源短缺问题已相当严重。这时我又出示了“能源消耗国际情况表”,并提出了探究问题一: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调起了大家的“胃口”。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这时我提示引导学生,请分析表中数据,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表中能不能直接判断出我们中国的能源消耗情况是否严重?分析:①怎样才能判断我国能源浪费严重?②计算“单位GDP能耗”的方法。逐步引入介绍“单位GDP能耗”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逐步建构用公式计算“单位GDP” 能耗。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在本课中,我组织学生逐步建构用公式计算“单位GDP能耗”的方法与技巧,并请操作熟练、动作快的同学上台给大家操作、演示、讲解,从而使全体同学基本都能完成表中所有国家“单位GDP能耗”计算,也就是完成了前面所提出的任务。
这时我又对问题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探究问题二: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可以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和每一分钱开始;请同学们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好“家庭日用电估算表”,并组织讨论:节约用电的办法,并完成耗电量的计算,小组讨论汇报家庭夏季耗电情况,得出同学家中日耗电最多和最少的数据,小组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节电?把节能的办法在电子表格上加以体现,让学生体会Excel 的数据自动更新功能。从而把本堂课的知识点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顺利完成。
4、评价检查
我们应该合理实施多元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导向和监控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主体、内容、目标的多元化,强调评价重心的转移。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
一个设计良好、实施合理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逐步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确保评价对教学“全过程”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除了用表现性评价进行技能实证、用量规进行作品评价等比较正规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使用一些灵活、适用的其它评价方式。例如,运用自测题进行知识测试,用闯关竞答游戏进行操作测试,通过纸张或电子卷进行考试测验等。其中,为了解对概念、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可以使用文案方式进行随堂测验,这样可以简捷、快速地评价,弥补其它评价在双基落实中的部分弱势。总之,无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要考虑评价的真实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所需时间、判断效率和应用效益等。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考虑对评价的规划、应用要与教学计划同步进行,使评价为教学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做出判断,以便有效调整教学。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成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教育信息报》的教育文摘
[4]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规定,组织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主要教学工作,也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要环节。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师采用相应的“任务驱动”模式来加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第四册第9课《用公式计算》来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督促、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这堂课中,我设立了二个探究任务:探究问题一: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探究问题二: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我的这二个探究任务,是根据以下三点来确立并设定的。
1、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设计任务时,要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任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点, 探究任务一中涉及到的GDP这个概念,还是有不少同学了解的,探究任务二中创建节约型社会也是我们时时提倡,一直在做的。因此这二个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探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最后的教学效果也表明我的任务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2、“任务”设计时要符合的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我在本堂课中的第二个探究任务是“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在这个任务中,我让学生在课下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好“家庭日用电估算表”,课堂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Excel 新知识——“用公式计算”来完成耗电量的计算,最后每小组同学再对结果进行比较,全班同学再进行比较,得出耗电量最多和最少的家庭。这个任务的设计就贴近了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虽然都是数据,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我的第一探究任务“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要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把问题分解开、分解成小任务来完成:引入“单位GDP能耗”这个概念,寻求方法求出世界各国的 “单位GDP能耗”,世界各国数据对比,进而完成这一探究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我们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阶段、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用幻灯片展示油荒、电荒等情景并引导学生讨论短片中反映出的问题。先是播放了一个PPT短片,通过“出租车排长队等待加油”、“上海地铁用冰块来降温”、“某校学生用蜡烛晚自修”、“酷暑难耐,杭州某书店避暑情景”等图片的展示,,并配备一定音乐来播放,学生的思绪完全投入进来,被拉拢在一起,欣赏完短片,我马上提出问题:请大家讨论幻灯片中反映的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已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国家能源短缺问题已相当严重。这时我又出示了“能源消耗国际情况表”,并提出了探究问题一:我们中国是不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调起了大家的“胃口”。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这时我提示引导学生,请分析表中数据,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表中能不能直接判断出我们中国的能源消耗情况是否严重?分析:①怎样才能判断我国能源浪费严重?②计算“单位GDP能耗”的方法。逐步引入介绍“单位GDP能耗”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逐步建构用公式计算“单位GDP” 能耗。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在本课中,我组织学生逐步建构用公式计算“单位GDP能耗”的方法与技巧,并请操作熟练、动作快的同学上台给大家操作、演示、讲解,从而使全体同学基本都能完成表中所有国家“单位GDP能耗”计算,也就是完成了前面所提出的任务。
这时我又对问题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探究问题二:为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减少能源消耗、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可以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和每一分钱开始;请同学们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好“家庭日用电估算表”,并组织讨论:节约用电的办法,并完成耗电量的计算,小组讨论汇报家庭夏季耗电情况,得出同学家中日耗电最多和最少的数据,小组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节电?把节能的办法在电子表格上加以体现,让学生体会Excel 的数据自动更新功能。从而把本堂课的知识点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顺利完成。
4、评价检查
我们应该合理实施多元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导向和监控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主体、内容、目标的多元化,强调评价重心的转移。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
一个设计良好、实施合理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逐步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确保评价对教学“全过程”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除了用表现性评价进行技能实证、用量规进行作品评价等比较正规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使用一些灵活、适用的其它评价方式。例如,运用自测题进行知识测试,用闯关竞答游戏进行操作测试,通过纸张或电子卷进行考试测验等。其中,为了解对概念、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可以使用文案方式进行随堂测验,这样可以简捷、快速地评价,弥补其它评价在双基落实中的部分弱势。总之,无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要考虑评价的真实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所需时间、判断效率和应用效益等。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考虑对评价的规划、应用要与教学计划同步进行,使评价为教学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做出判断,以便有效调整教学。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成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教育信息报》的教育文摘
[4]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