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古诗有助于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小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背诵古诗,还应领悟与理解诗词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以及深远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篇章设置较多,以下,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纯粹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一是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二是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引导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教学过程,是教学进行的良好开端。古诗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背景”,每一首诗词都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听故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先把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与社会环境向学生进行讲述。由此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悯农》二首为例:诗人李绅委婉而深刻的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果实的罪恶行为。描绘出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宣导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用“一粒粟”与“万颗子”描写五谷丰登的事实,随后又用“犹饿死”描写农夫得不到劳动果实而饿死的惨状。通过急切悲愤的浓厚艺术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三、反复诵读感受古诗魅力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对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等由模糊到清晰的品味过程,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进行读诗训练,通过读准字音、反复吟诵、对作品基调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处理为诗词本身创造性提供了更廣阔的空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仅是把诗背熟,还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具体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感受。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对诗词进行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注重节奏与音律,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把握住诗歌的整体基调,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对古诗情感意境有所感受。
第二阶段,反复诵读。教师通过讲读诗词历史背景、作者写作风格。设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诗词意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与分析讨论相结合。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感情,情感明快的,语调轻松、节奏较快。感情悲愤的,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反复的诵读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到第三阶段,教师可指引学生品味诗句。对流传广泛的词句进行品读,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给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情境,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引导领悟诗人情感
古诗是诗人思想与精神的寄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理想,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情感,诗人在描写景与物时都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对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性格、诗词风格做详细的讲解。通过对诗人生平解读,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诗中的情感,深入作者内心,与文章产生共鸣。并对该诗人的一系列诗词推此即彼,更有效的进行古诗学习。
情感共鸣是缩短学生与诗人距离的纽带。以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此诗为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时的习作。这首传诵千古的诗,以物抒情,以春草比喻友谊。春草发芽时,是思念亲人的时刻,青草年年长,思念也随之逐年加深,大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阻隔不了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诗人寓情感于荒草,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之时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为学生描绘出一幅野草枯荣,火烧不尽的生命颂歌,又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以石灰为比喻,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这种情感的传递更容易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发挥想像力
古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炼,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要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阅读诗词,走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以《咏柳》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裁”与“剪刀”两个词,展开丰富联想。领略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出细叶,这无穷意境带来的深刻感受,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六、实际运用于写作中
学习古诗不仅是学习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应对书写创作起到润色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积累学生诗词量,在日后的写作中能运用所学诗句。例如:描写游子思念之情时可以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天到来时,所有花如一夜盛开,会自然联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通过诗词的积累为小学生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古诗与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琅琅的读书声中,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自主想象,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得到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纯粹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一是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二是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引导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教学过程,是教学进行的良好开端。古诗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背景”,每一首诗词都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听故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先把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与社会环境向学生进行讲述。由此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悯农》二首为例:诗人李绅委婉而深刻的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果实的罪恶行为。描绘出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宣导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用“一粒粟”与“万颗子”描写五谷丰登的事实,随后又用“犹饿死”描写农夫得不到劳动果实而饿死的惨状。通过急切悲愤的浓厚艺术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三、反复诵读感受古诗魅力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对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等由模糊到清晰的品味过程,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进行读诗训练,通过读准字音、反复吟诵、对作品基调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处理为诗词本身创造性提供了更廣阔的空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仅是把诗背熟,还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具体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感受。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对诗词进行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注重节奏与音律,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把握住诗歌的整体基调,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对古诗情感意境有所感受。
第二阶段,反复诵读。教师通过讲读诗词历史背景、作者写作风格。设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诗词意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与分析讨论相结合。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感情,情感明快的,语调轻松、节奏较快。感情悲愤的,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反复的诵读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到第三阶段,教师可指引学生品味诗句。对流传广泛的词句进行品读,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给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情境,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引导领悟诗人情感
古诗是诗人思想与精神的寄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理想,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情感,诗人在描写景与物时都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对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性格、诗词风格做详细的讲解。通过对诗人生平解读,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诗中的情感,深入作者内心,与文章产生共鸣。并对该诗人的一系列诗词推此即彼,更有效的进行古诗学习。
情感共鸣是缩短学生与诗人距离的纽带。以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此诗为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时的习作。这首传诵千古的诗,以物抒情,以春草比喻友谊。春草发芽时,是思念亲人的时刻,青草年年长,思念也随之逐年加深,大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阻隔不了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诗人寓情感于荒草,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之时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为学生描绘出一幅野草枯荣,火烧不尽的生命颂歌,又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以石灰为比喻,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这种情感的传递更容易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发挥想像力
古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炼,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要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阅读诗词,走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以《咏柳》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裁”与“剪刀”两个词,展开丰富联想。领略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出细叶,这无穷意境带来的深刻感受,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六、实际运用于写作中
学习古诗不仅是学习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应对书写创作起到润色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积累学生诗词量,在日后的写作中能运用所学诗句。例如:描写游子思念之情时可以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天到来时,所有花如一夜盛开,会自然联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通过诗词的积累为小学生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古诗与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琅琅的读书声中,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自主想象,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得到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