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科学小知识进行质疑探究,培养其质疑能力,让其带着质疑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质疑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探究活动需受质疑的推动才能向真理靠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质疑能力,让其基于推理和证据发表自己的见解,且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完善,使用批判性思维对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形成科学素养。
一、营造课堂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教学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与课堂氛围有重要关系。传统的科学教学多为教师单一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導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产生质疑意识,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一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诱发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与探究。以《养蚕》一课教学为例,教学进展到“我们来抽丝”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诗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接着与学生进行互动:“古人在表达执着、终身奉献等精神时多使用春蚕吐尽丝进行比喻,同学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丝织品吗?大家对抽丝的工艺感兴趣吗?想要了解春蚕抽丝的过程吗?”学生对春蚕抽丝这一过程存有疑问:“蚕这么小,而丝这么长,它是怎么从蚕的身体中喷射出来变成茧状的?”“蚕丝那么细、那么小,很容易断,它是怎么被做成衣物、丝巾等丝织品的?”小学生对养蚕的过程感兴趣,且对抽丝存在质疑,通过教师短短的课堂导入,学生会对春蚕抽丝、丝织品的制作工艺等主动产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体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进行质疑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实证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活动是探究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不过,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因为实验方法和过程存在差异,很多数据会发生偏差,导致科学探究活动进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利用质疑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寻找真理。以《物体的摆动》一课教学为例,讲到“摆”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要通过实践研究摆长、摆角、摆重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这一节,有的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在表格上填写最后一组实验数据,在实验结论上写道:“摆绳的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密切的关系,摆长长,则摆的速度慢,摆长短,则摆的速度快。”对此,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对他的实验数据进行质疑,指导学生制作实验数据整理记录表,让其针对自己的实验结论再做一次实验。改变摆线的长短,将摆线的长度分别设为10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但是其余条件不变,摆角、摆重一样,让学生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一致。由此,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顺利吸收科学知识。
三、根据实情改变计划,激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评价,而科学这一学科中包含许多科学小实验,从某种角度来说,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好奇以及探究精神,比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教学成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或自我探究结果进行质疑。以《热的传递》一课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在使用酒精灯对物体进行加热时,会将加热器皿与灯芯贴近,理由是物体与火焰的距离越近,加热的速度越快。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没有立即对学生进行纠正,而是顺势提问:“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请问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很多学生认为内焰的温度最高。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后立即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其分别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内焰和焰心加热相同体积的水。学生通过此实验,能明白外焰的温度最高,因为使用外焰对水进行加热,速度最快。即便学生最初出现误区,教师也没有立即批评学生,而是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及时针对学生的情况改变教学计划。学生会对自己之前的探究结果产生怀疑,从而激发探究意识,通过实验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重要内容,其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能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激活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并发展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质疑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探究活动需受质疑的推动才能向真理靠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质疑能力,让其基于推理和证据发表自己的见解,且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完善,使用批判性思维对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形成科学素养。
一、营造课堂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教学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与课堂氛围有重要关系。传统的科学教学多为教师单一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導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产生质疑意识,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一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诱发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与探究。以《养蚕》一课教学为例,教学进展到“我们来抽丝”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诗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接着与学生进行互动:“古人在表达执着、终身奉献等精神时多使用春蚕吐尽丝进行比喻,同学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丝织品吗?大家对抽丝的工艺感兴趣吗?想要了解春蚕抽丝的过程吗?”学生对春蚕抽丝这一过程存有疑问:“蚕这么小,而丝这么长,它是怎么从蚕的身体中喷射出来变成茧状的?”“蚕丝那么细、那么小,很容易断,它是怎么被做成衣物、丝巾等丝织品的?”小学生对养蚕的过程感兴趣,且对抽丝存在质疑,通过教师短短的课堂导入,学生会对春蚕抽丝、丝织品的制作工艺等主动产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体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进行质疑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实证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活动是探究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不过,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因为实验方法和过程存在差异,很多数据会发生偏差,导致科学探究活动进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利用质疑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寻找真理。以《物体的摆动》一课教学为例,讲到“摆”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要通过实践研究摆长、摆角、摆重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这一节,有的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在表格上填写最后一组实验数据,在实验结论上写道:“摆绳的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密切的关系,摆长长,则摆的速度慢,摆长短,则摆的速度快。”对此,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对他的实验数据进行质疑,指导学生制作实验数据整理记录表,让其针对自己的实验结论再做一次实验。改变摆线的长短,将摆线的长度分别设为10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但是其余条件不变,摆角、摆重一样,让学生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一致。由此,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顺利吸收科学知识。
三、根据实情改变计划,激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评价,而科学这一学科中包含许多科学小实验,从某种角度来说,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好奇以及探究精神,比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教学成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或自我探究结果进行质疑。以《热的传递》一课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在使用酒精灯对物体进行加热时,会将加热器皿与灯芯贴近,理由是物体与火焰的距离越近,加热的速度越快。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没有立即对学生进行纠正,而是顺势提问:“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请问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很多学生认为内焰的温度最高。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后立即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其分别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内焰和焰心加热相同体积的水。学生通过此实验,能明白外焰的温度最高,因为使用外焰对水进行加热,速度最快。即便学生最初出现误区,教师也没有立即批评学生,而是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及时针对学生的情况改变教学计划。学生会对自己之前的探究结果产生怀疑,从而激发探究意识,通过实验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重要内容,其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能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激活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并发展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