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就像一块喷香的奶酪,滋养着我们的基础教育,更深深地吸引着众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改实践中。当我们以一个追随者、实践者的身份从事着这项神圣而光荣的改革事业时,一方面我们欣慰地看到新课程改革正如猛虎下山般凶猛地袭击着旧的教育,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另一方面我们也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尤其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停地发生着碰撞。有时,稍有不慎,它们便被我们很多老师操纵得过了火。
教学目标过于“新潮”
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它与旧理念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教学目标更多的强调了知识和技能,而今天,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更吸引我们。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许多努力追求这种目标的情境。
有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一堂识字课时,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所设定的三维立体目标相一致,特别为了突出后两个目标在这堂课上的教学实现,她把识字、理解、运用这几项教学重点作了简单的处理: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图文对照理解字义,半堂课集中解决,余下的时间全用来和学生讨论有关长江的问题。在语文课上讨论这样一个关于科学、地理的综合性问题,本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完全本末倒置吧,不管学生说的是对是错,甚至说到了长江以外的内容,她也任由他们自然发展。课后和她交流,她说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注重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自主习得过程。再说了,如果硬要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定的内容是不是也太牵制学生了?乍一听,这还真的很符合新课程理念,可细一想,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立体目标是相互孤立、各自为营的吗?难道强调了知识、技能的获得,就一定会导致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流失吗?
教学设计过于“开放”
曾经,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上课前必须备好详尽的教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每一步具体的设想。当新课程理念向我们的传统观念冲击而来时,“备课要不要” “到底备怎样的课”似乎成了众人争论的焦点。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设计开放、自主的教学过程也成了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听一位老师上五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初读课文后,老师问:“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且极富同情心的神”,并找到了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整整一堂课,学生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可老师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所得的这一过程中,似乎始终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微笑着听大家发言,仅仅以“你说得真好!”“棒极了!”这样的话表扬一下学生,似乎都不曾认真考虑过学生的答案到底怎样,老师怎样的点拨才能使学生的答案更加有深度有广度。其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更令我难忘:老师请学生想像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间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有一学生很大声地说出了两个字:“惊慌!”……没等她说完自己的想法,老师早已惊慌地问:“惊慌?怎么会惊慌呢?他们一定高兴还来不及呢!”于是学生的答案马上全部瞄准了老师这个权威答案。
我们不能否认开放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许多美妙的享受,但是,像这样似放非放、实又死抓不放的教学设计能称之为开放的教学设计吗?这种对教材理解不足,对课堂预想不深的课堂能称之为开放的课堂吗?“惊慌”,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从来不知道火为何许东西的人类第一次见到这熊熊燃烧的火种时能不先惊慌一下吗?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在课后回答人们的提问时说:“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我没有备课,但是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也是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备的。”是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可以写得少一些,但是思考的东西却明显变得更多了。
教学手段过于“花俏”
早在几年前,电脑、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光它们,包括网络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一次,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二十多位教师中有十七八个采用了不同的电教手段,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较多课上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扼杀了学生身上很多可贵的东西。听一位老师上《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课始,投影展示聪聪和爸爸背着包去旅行的画面。导入新课后精读课文,理解聪聪父子俩的对话,明白了“骄阳似火”的意思。紧接着,教师投影演示各种各样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骄阳似火”的理解,我们也不去评说这位老师余下还用到的各种手段:角色表演、开新闻发布会……单就对“骄阳似火”一词的理解而言,我认为: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展示图片呢?也让学生运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岂不更妙?而后再安排一两个图片欣赏一下不就可以了?一味地运用各种花哨的教学手段,只能是忽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忽略了学生想像回味的空间,也淡化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教学形式过于“自主”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一个共识。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并能在学习群体中分工合作、互助学习。于是,一堂堂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次,去一所学校听一堂《公仪休拒收礼物》。能看出老师思想很新,方法也好,整堂课也被调控得热热闹闹,且富有成效。最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排练这个课本剧。学生开心地“哄”一声纷纷从座位跃起,找自己的朋友。我特别留心了一下:两分钟后,有几个小组开始排练了,其余小组还都在争论到底谁演公仪休的问题;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排练得挺高兴,两个小组依然在为各自扮演的角色而争论不休,而三个学生则茫然地站在同学中间,找不到伴。另一堂课是二年级的《月亮湾》。老师一上课就很民主地问小朋友:“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学啊?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吧!”孩子们一听可都乐开了花,有的大声读了起来,有的怪腔怪调地唱起了歌,有的趴在桌子上认真地描起了红,还有的给书本上的插图涂上了颜色……
这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被我们许多教师认可的新课堂。我想,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如果老师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自己看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提任何要求,没有具体的指导,这能叫“自主学习”吗?只能说这是现代版的“放羊学习”。
教学评价过于“赏识”
新课程提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为这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许多新型的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老师不假思索翘起大拇指脱口而出“你真棒!”即使学生答案错了,也不敢直接下结论,还要委婉地表扬他:“你还是挺会思考的嘛!”
听一年级的一堂课《认一认2》,老师让学生用“鸟”组个词,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小鸟。”老师给予了肯定。受他启发,另一学生也大声说:“大鸟。”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又有学生组了个颇让人啼笑皆非的词:“中鸟。”这位老师稍作思考,马上又微笑着给予了肯定:“你想得很独特!”这下,学生的思维更是独特了:“老鸟”“活鸟”“死鸟”……应有尽有。而后,老师又让大家用“羊”组词,孩子们脑筋也不动,纷纷站起来组词,“大羊”“小羊”“中羊”“活羊”“死羊”……
诚然,教育评价是需要改革,也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方式,但是,一味地表扬也是决不可取的。如上例所述,只能导致学生对答案的浅尝辄止、随意应付,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
新课程,到底需要怎样恰当程度的语文课堂,也许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心中都很明了,但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太温又不过火,却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应该努力尝试并不断完善的。
教学目标过于“新潮”
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它与旧理念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教学目标更多的强调了知识和技能,而今天,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更吸引我们。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许多努力追求这种目标的情境。
有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一堂识字课时,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所设定的三维立体目标相一致,特别为了突出后两个目标在这堂课上的教学实现,她把识字、理解、运用这几项教学重点作了简单的处理: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图文对照理解字义,半堂课集中解决,余下的时间全用来和学生讨论有关长江的问题。在语文课上讨论这样一个关于科学、地理的综合性问题,本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完全本末倒置吧,不管学生说的是对是错,甚至说到了长江以外的内容,她也任由他们自然发展。课后和她交流,她说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注重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自主习得过程。再说了,如果硬要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定的内容是不是也太牵制学生了?乍一听,这还真的很符合新课程理念,可细一想,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立体目标是相互孤立、各自为营的吗?难道强调了知识、技能的获得,就一定会导致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流失吗?
教学设计过于“开放”
曾经,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上课前必须备好详尽的教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每一步具体的设想。当新课程理念向我们的传统观念冲击而来时,“备课要不要” “到底备怎样的课”似乎成了众人争论的焦点。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设计开放、自主的教学过程也成了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听一位老师上五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初读课文后,老师问:“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且极富同情心的神”,并找到了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整整一堂课,学生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可老师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所得的这一过程中,似乎始终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微笑着听大家发言,仅仅以“你说得真好!”“棒极了!”这样的话表扬一下学生,似乎都不曾认真考虑过学生的答案到底怎样,老师怎样的点拨才能使学生的答案更加有深度有广度。其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更令我难忘:老师请学生想像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间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有一学生很大声地说出了两个字:“惊慌!”……没等她说完自己的想法,老师早已惊慌地问:“惊慌?怎么会惊慌呢?他们一定高兴还来不及呢!”于是学生的答案马上全部瞄准了老师这个权威答案。
我们不能否认开放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许多美妙的享受,但是,像这样似放非放、实又死抓不放的教学设计能称之为开放的教学设计吗?这种对教材理解不足,对课堂预想不深的课堂能称之为开放的课堂吗?“惊慌”,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从来不知道火为何许东西的人类第一次见到这熊熊燃烧的火种时能不先惊慌一下吗?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在课后回答人们的提问时说:“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我没有备课,但是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也是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备的。”是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可以写得少一些,但是思考的东西却明显变得更多了。
教学手段过于“花俏”
早在几年前,电脑、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光它们,包括网络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一次,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二十多位教师中有十七八个采用了不同的电教手段,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较多课上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扼杀了学生身上很多可贵的东西。听一位老师上《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课始,投影展示聪聪和爸爸背着包去旅行的画面。导入新课后精读课文,理解聪聪父子俩的对话,明白了“骄阳似火”的意思。紧接着,教师投影演示各种各样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骄阳似火”的理解,我们也不去评说这位老师余下还用到的各种手段:角色表演、开新闻发布会……单就对“骄阳似火”一词的理解而言,我认为: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展示图片呢?也让学生运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岂不更妙?而后再安排一两个图片欣赏一下不就可以了?一味地运用各种花哨的教学手段,只能是忽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忽略了学生想像回味的空间,也淡化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教学形式过于“自主”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一个共识。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并能在学习群体中分工合作、互助学习。于是,一堂堂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次,去一所学校听一堂《公仪休拒收礼物》。能看出老师思想很新,方法也好,整堂课也被调控得热热闹闹,且富有成效。最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排练这个课本剧。学生开心地“哄”一声纷纷从座位跃起,找自己的朋友。我特别留心了一下:两分钟后,有几个小组开始排练了,其余小组还都在争论到底谁演公仪休的问题;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排练得挺高兴,两个小组依然在为各自扮演的角色而争论不休,而三个学生则茫然地站在同学中间,找不到伴。另一堂课是二年级的《月亮湾》。老师一上课就很民主地问小朋友:“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学啊?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吧!”孩子们一听可都乐开了花,有的大声读了起来,有的怪腔怪调地唱起了歌,有的趴在桌子上认真地描起了红,还有的给书本上的插图涂上了颜色……
这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被我们许多教师认可的新课堂。我想,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如果老师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自己看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提任何要求,没有具体的指导,这能叫“自主学习”吗?只能说这是现代版的“放羊学习”。
教学评价过于“赏识”
新课程提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为这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许多新型的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老师不假思索翘起大拇指脱口而出“你真棒!”即使学生答案错了,也不敢直接下结论,还要委婉地表扬他:“你还是挺会思考的嘛!”
听一年级的一堂课《认一认2》,老师让学生用“鸟”组个词,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小鸟。”老师给予了肯定。受他启发,另一学生也大声说:“大鸟。”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又有学生组了个颇让人啼笑皆非的词:“中鸟。”这位老师稍作思考,马上又微笑着给予了肯定:“你想得很独特!”这下,学生的思维更是独特了:“老鸟”“活鸟”“死鸟”……应有尽有。而后,老师又让大家用“羊”组词,孩子们脑筋也不动,纷纷站起来组词,“大羊”“小羊”“中羊”“活羊”“死羊”……
诚然,教育评价是需要改革,也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方式,但是,一味地表扬也是决不可取的。如上例所述,只能导致学生对答案的浅尝辄止、随意应付,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
新课程,到底需要怎样恰当程度的语文课堂,也许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心中都很明了,但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太温又不过火,却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应该努力尝试并不断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