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及预防。方法:对收治的部分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2例治疗及预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48例,3例复发,再手术而治愈,1例死亡,获得满意结果。结论:通过手术治疗松解粘连,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防止复发。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47-01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类肠梗阻中最常见,是由于腹腔内粘连而致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障碍,粘连性肠梗阻首先应选择非手术治疗法,如非手术疗法无效,发现有肠绞窄或绞窄倾向时,应手术治疗[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2例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5~77岁,平均37岁。均有手术史,其中阑尾手术33例,胃手术4例,胆道手术3例,脾手术3例,妇科手术后7,二次行肠梗阻手术2例。
1.2手术治疗
1.2.1检查:开腹后先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了解粘连的性质、部位、程度。扩张和塌瘪肠管交界处即梗阻部位,在探明梗阻部位时还应探查全部小肠和大肠,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梗阻部位和病变。粘连性肠梗阻的95%部位在小肠,其中75%在回结肠,这对寻找梗阻部位,尤其是广泛性粘连很重要。
1.2.2肠减压术:在广泛性粘连肠梗阻中,探查与松解粘连同时进行,在肠道高度扩张影响探查时,可先行肠减压术。
1.2.3粘连松解术:束带状、点状或小片状粘连所引起的梗阻要将粘连带切断或小片粘连松解,松解粘连后还应从回盲部至屈氏韧带探查全部空回肠,有时可能存在其他梗阻部位。对于广泛粘连的松解,应先松解与腹壁的粘连,再松解肠袢问粘连,从易到难,从外围到中心,辨清肠管顺序。分离粘连以锐性为主,强度较大的粘连不可用手强行分离。
1.2.4肠切除术、肠造瘘术和短路手术 术中发现肠袢已绞窄坏死,系膜血管损伤使肠管血循环障碍,肠管瘢痕收缩使肠腔明显狭窄,粘连成团和肠管无法松解,肠壁在松解粘连时有严重损伤等情况下应行肠切除术[2]。远端封闭,近端造瘘,待病人情况好转后行二期手术;当粘连肠管水肿严重时,可将梗阻近端小肠提出行双口造瘘。应尽量避免小肠单口造瘘,因其会使术后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维持、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护理带来许多困维。当急性炎症粘连时,肠管因水肿而脆弱,粘连肠团又无法切除时,可选择梗阻近端较正常肠袢与远端肠袢用平行双"丁"字吻合法短路手术。
1.2.5肠排列术:如大部分或全部小肠粘连,在松解粘连和梗阻解除后为防止梗阻复发,应考虑行小肠排列术。小肠排列可从回盲部向屈氏韧带方向进行,亦可反向进行。无论何种肠排列术其共同点即将小肠排列成近于生理位置。一般第一肠袢12~14cm,以后逐渐增加2~3cm,中间肠袢可达22~25cm再逐渐减少2~3cm,最后一肠袢12~14cm。肠排列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肠外固定排列术,另一种为内固定排列术。
2结果
治愈48例,3例复发,再手术而治愈,1例死亡,获得满意结果。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种肠梗阻的60%,是腹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手术是阑尾切除,其次为胃肠道及胆道手术。开腹手术后,虽然多有粘连,但大多数没有或者仅有轻微症状。在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导致梗阻的发作,如暴饮暴食,使粘连近端肠内容物突然增加,又不能通过粘连狭窄的肠腔,因重力作用,使粘连近端肠管下垂,肠管粘连处角度变小,曲度增加,梗阻加重。肠道炎症或过敏,肠黏膜水肿,使局部肠腔更加狭小。进食过猛,食团粗大,阻塞肠腔。体位突然变动,特别是饭后剧烈运动,使肠管扭曲或屈度增加均可导致梗阻发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常分为两种时限:如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为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如果发生在2周以后的任何时间,则为晚期粘连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
手术后早期(5~7 d)即可发生梗阻的症状,但不属于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与其手术后期由于粘连带、片状粘连所引起的梗阻有所不同。除有粘连外,且与术后早期炎性反应有关,既有肠腔梗阻又有炎症引起的局部肠动力性障碍。当然,也偶有在手术后早期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者,多因手术时做广范围的操作,导致了肠扭转或内疝。预防此类损伤的关键在于手术中操作细心和经验。对有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患者做手术时,应尽可能避免从原切口入腹[3]。如必须从原切口进腹时,切口应超出原切口下端或上端3~5 cm,先在无瘢痕、粘连进入腹腔后,再伸入食指与中指作引导,扩大腹膜切口。肠粘连的分离操作应很好地掌握锐、钝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只有恰如其分地将手指与剪刀有机地配合好,才能达到分离准确、减少损伤的目的。肠粘连可以表现为条索状、点状、片状或阔带状。短粘连带或阔带状粘连应予剪断;长的条带状粘连常压迫肠襻梗阻,甚至形成内疝环孔,应将条带剪除,否则其剪断的游离断端与腹壁、肠管愈合后,又重新形成带状粘连。对较新形成疏松的点、片状粘连,可锐、钝性结合分离,有的可以拇、示指间轻轻揉捏予以分开。较坚固而又紧贴的片状粘连,有时须用手指均匀地按压粘连的肠袢,以形成张力,显示粘连,再用剪刀细心剪断或用刀刃推刮加以锐性分离。要善于识别(直视或触摸)肠管,特别是肠管粘连成团时,更应仔细区分,寻找准确的肠管分离界面。应注意避免对其他脏器的副损伤,特别是胆囊、输尿管、膀胱等。必要时应采取宁伤肠管、不伤其他重要脏器的策略。广泛性粘连处理十分困难,特别是腹肌不够松弛的情况下,肠壁可因张力关系自行裂伤,有时须先行减压抽出肠内大量液体、气体,再行粘连分离。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9-480.
[2]王元和, 阮灿平. 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8.
[3]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8-399.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47-01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类肠梗阻中最常见,是由于腹腔内粘连而致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障碍,粘连性肠梗阻首先应选择非手术治疗法,如非手术疗法无效,发现有肠绞窄或绞窄倾向时,应手术治疗[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2例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5~77岁,平均37岁。均有手术史,其中阑尾手术33例,胃手术4例,胆道手术3例,脾手术3例,妇科手术后7,二次行肠梗阻手术2例。
1.2手术治疗
1.2.1检查:开腹后先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了解粘连的性质、部位、程度。扩张和塌瘪肠管交界处即梗阻部位,在探明梗阻部位时还应探查全部小肠和大肠,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梗阻部位和病变。粘连性肠梗阻的95%部位在小肠,其中75%在回结肠,这对寻找梗阻部位,尤其是广泛性粘连很重要。
1.2.2肠减压术:在广泛性粘连肠梗阻中,探查与松解粘连同时进行,在肠道高度扩张影响探查时,可先行肠减压术。
1.2.3粘连松解术:束带状、点状或小片状粘连所引起的梗阻要将粘连带切断或小片粘连松解,松解粘连后还应从回盲部至屈氏韧带探查全部空回肠,有时可能存在其他梗阻部位。对于广泛粘连的松解,应先松解与腹壁的粘连,再松解肠袢问粘连,从易到难,从外围到中心,辨清肠管顺序。分离粘连以锐性为主,强度较大的粘连不可用手强行分离。
1.2.4肠切除术、肠造瘘术和短路手术 术中发现肠袢已绞窄坏死,系膜血管损伤使肠管血循环障碍,肠管瘢痕收缩使肠腔明显狭窄,粘连成团和肠管无法松解,肠壁在松解粘连时有严重损伤等情况下应行肠切除术[2]。远端封闭,近端造瘘,待病人情况好转后行二期手术;当粘连肠管水肿严重时,可将梗阻近端小肠提出行双口造瘘。应尽量避免小肠单口造瘘,因其会使术后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维持、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护理带来许多困维。当急性炎症粘连时,肠管因水肿而脆弱,粘连肠团又无法切除时,可选择梗阻近端较正常肠袢与远端肠袢用平行双"丁"字吻合法短路手术。
1.2.5肠排列术:如大部分或全部小肠粘连,在松解粘连和梗阻解除后为防止梗阻复发,应考虑行小肠排列术。小肠排列可从回盲部向屈氏韧带方向进行,亦可反向进行。无论何种肠排列术其共同点即将小肠排列成近于生理位置。一般第一肠袢12~14cm,以后逐渐增加2~3cm,中间肠袢可达22~25cm再逐渐减少2~3cm,最后一肠袢12~14cm。肠排列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肠外固定排列术,另一种为内固定排列术。
2结果
治愈48例,3例复发,再手术而治愈,1例死亡,获得满意结果。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种肠梗阻的60%,是腹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手术是阑尾切除,其次为胃肠道及胆道手术。开腹手术后,虽然多有粘连,但大多数没有或者仅有轻微症状。在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导致梗阻的发作,如暴饮暴食,使粘连近端肠内容物突然增加,又不能通过粘连狭窄的肠腔,因重力作用,使粘连近端肠管下垂,肠管粘连处角度变小,曲度增加,梗阻加重。肠道炎症或过敏,肠黏膜水肿,使局部肠腔更加狭小。进食过猛,食团粗大,阻塞肠腔。体位突然变动,特别是饭后剧烈运动,使肠管扭曲或屈度增加均可导致梗阻发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常分为两种时限:如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为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如果发生在2周以后的任何时间,则为晚期粘连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
手术后早期(5~7 d)即可发生梗阻的症状,但不属于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与其手术后期由于粘连带、片状粘连所引起的梗阻有所不同。除有粘连外,且与术后早期炎性反应有关,既有肠腔梗阻又有炎症引起的局部肠动力性障碍。当然,也偶有在手术后早期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者,多因手术时做广范围的操作,导致了肠扭转或内疝。预防此类损伤的关键在于手术中操作细心和经验。对有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患者做手术时,应尽可能避免从原切口入腹[3]。如必须从原切口进腹时,切口应超出原切口下端或上端3~5 cm,先在无瘢痕、粘连进入腹腔后,再伸入食指与中指作引导,扩大腹膜切口。肠粘连的分离操作应很好地掌握锐、钝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只有恰如其分地将手指与剪刀有机地配合好,才能达到分离准确、减少损伤的目的。肠粘连可以表现为条索状、点状、片状或阔带状。短粘连带或阔带状粘连应予剪断;长的条带状粘连常压迫肠襻梗阻,甚至形成内疝环孔,应将条带剪除,否则其剪断的游离断端与腹壁、肠管愈合后,又重新形成带状粘连。对较新形成疏松的点、片状粘连,可锐、钝性结合分离,有的可以拇、示指间轻轻揉捏予以分开。较坚固而又紧贴的片状粘连,有时须用手指均匀地按压粘连的肠袢,以形成张力,显示粘连,再用剪刀细心剪断或用刀刃推刮加以锐性分离。要善于识别(直视或触摸)肠管,特别是肠管粘连成团时,更应仔细区分,寻找准确的肠管分离界面。应注意避免对其他脏器的副损伤,特别是胆囊、输尿管、膀胱等。必要时应采取宁伤肠管、不伤其他重要脏器的策略。广泛性粘连处理十分困难,特别是腹肌不够松弛的情况下,肠壁可因张力关系自行裂伤,有时须先行减压抽出肠内大量液体、气体,再行粘连分离。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9-480.
[2]王元和, 阮灿平. 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8.
[3]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