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均与水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史上的大禹治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无不显示出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水资源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引黄入晋工程成功实践向世界昭示:中国人
有能力、有信心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将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是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山西,以煤“长”水“短”而著名。水,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也是危及子孙后代的最大隐患。黄河九曲十八湾,流经山西一千多公里,祖祖辈辈的山西人眼巴巴望着湍急的母亲河从身边擦肩而过,却只能望河而叹。多少年来又有多少山西人期盼母亲河能留步山西,对这里的子民多一些眷顾。
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造福山西人民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引黄入晋,是山西人千百年的梦想,更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工程。引入黄河水对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58年,引黄入晋的大胆设想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首肯。从此,山西人开启了“引黄入晋”的伟大梦想。
从梦想到实现梦想,引黄入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决策和建设,蕴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委、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凝结了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几代引黄人开天辟地的大无畏精神与造福桑梓、建设美好家园的浓烈情怀。
几经专家论证研讨、勘测设计决定,工程从晋蒙交界处的偏关县万家寨水库取水,向南引水到太原,向北引水到大同和朔州。引黄工程从黄河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引水线路总长约441.8公里,由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组成。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南干线引水到太原,设计引水量每年6.4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北干线引水到大同和朔州,设计引水量每年5.6亿立方米。从1993年一期工程开工,到2003年太原人民用上黄河水;从2009年2月27日北干线工程开工,到2011年9月16日黄河水引入大同,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艰难历程。
1993年,引黄工程正式上马开工。经过长达十年广大建设者的艰辛付出和顽强拼搏,黄河在万家寨拐了个弯,经过几百里长的隧洞,涓涓流入省城太原。引黄入晋一期工程的竣工,为山西的水利事业开创了新的纪元,也为北干线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同、朔州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同、朔州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山西的25%,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在全省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2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据统计,大同、朔州两市仅煤炭、电力行业,每年由于缺水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引黄入同朔”,迫在眉睫。
2009年2月27日,带着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带着大同、朔州人民的期盼,引黄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为了实现这项 “战略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与时间赛跑,与恶劣的地质、气候较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北干线开工后,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引黄工程管理局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落实,督查在一线跟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经验在一线总结。局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控制性工程,每周在工地的时间不少于三天,带领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围绕通水目标,全局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一条心,抓重点,攻难点,靠前指挥,快速反应,加强现场管理,紧紧咬住阶段性控制目标,将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时段,超常规、创造性地推进工程建设。通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增加工作面、延长施工作业时间,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2011年7月23日,北干线具备通水条件,全长43.7公里的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长115公里的PCCP压力管道全部生产安装完毕,总库容3834万方的大梁、耿庄、金沙滩、墙框堡4座调节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北干线按计划开始初充水、带水调试及试运行;2011年8月26日,总装机容量8500千瓦的平鲁地下泵站顺利建成,如期开机向大梁水库初充水、带水调试和试运行。试通水期间,局处两级干部,特别是设计、监理、施工和三个建设分局的同志坚守一线,巡查巡视,不分昼夜,为抢工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011年9月16日,在大同市南郊区墙框堡水库,伴随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发出的通水命令和水库现场群众的欢呼声,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正式通水,滚滚黄河水穿山越岭奔向同朔。从此,晋北地区的百姓受到母亲河的滋养,黄河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又一次被改写。北干线的胜利通水,是引黄人以实际行动谱写的一首壮丽凯歌。滚滚黄河水流入大同、朔州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煤电基地、工业用水和450万人口生活用水需求,还可满足新增工业产值近400亿元的需求。2012年,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荣膺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集体荣誉最高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千秋伟业 再续辉煌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引黄入晋工程缔造的是一项千年伟业,“引黄人”从不敢懈怠,这是记者在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专访时的真实感受。为确保工程质量,引黄工程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重大技术问题汇聚国内水利行业工程院士、教授等知名水利专家会商研讨;工程的建设同样优选国内顶级设计、施工、监理。施工过程中,严格现场管理制度,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从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依据合同授权,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施工单位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定期检查、考核和评比,督促施工单位把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细节。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实行总体控制,动态管理,确保了工程进度。2010年8月,引黄入晋工程领导组组织国内专家对北干线质量进行评定,结论是: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及保证措施有力,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工程整体质量满足合同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标准,资料整编规范齐全,施工质量总体评价达到优良标准,工程优良率达87%。 在施工过程中,“引黄人”始终正确对待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决杜绝“一流队伍中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在加快工程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质量、安全不松手,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质委会,明确业主、监理、承包商各方责任,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北干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土建项目,又有机电项目;既有隧洞,又有PCCP管道,还有水库、泵站,点多线长,涉及多家参建单位。为此,他们要求思想上警钟长鸣,工作上常抓不懈,他们坚持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确保安全生产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他们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三违”现象,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他们不断加强、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2012年底,北干线累计评定单元工程19894个,其中优良工程17034个,优良率85.6%,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随着工程的进一步推进,进入“十二五”,伴随着北干线主体工程与水处理配套工程的相继建成投运,引黄工程管理局适时把主要精力转到供水运营上来,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从基础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资产管理、检修管理五个方面建章立制,逐步建立了一套与引黄南北干线工程相适应的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检修维护。根据检修维护要求,专门配置专责人员,实行设备检修专责制,做到件件设备有人管、处处设施有人查。三是强化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意识,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工程经济运行水平。根据不同水源条件、不同季节、不同设备工况和电价情况,确定合理的运行方式,优化调度,减少单位能耗。四是强化指标考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参照行业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引黄工程生产运营管理的“一流”标准,建立涵盖安全、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切合引黄实际的指标管理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创一流”活动,提高供水运营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引黄入晋工程是一个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的经典工程。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记者了解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李小鹏多次调研引黄工程进展、质量等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相继深入北干线工地慰问指导。省直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鼎力相助。北干线沿线两市五县(区)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北干线工程协调领导组,全程服务、密切配合、主动清障。
实践出真知,实干创佳绩。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引黄工程沿线区域内多山,工程需要多级提水,并数十次穿过高山,因此,引黄工程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泵站群和隧洞群。其中,地下输水隧洞长196.66公里,地下泵站3座,地面泵站3座,水库6座。除隧洞、泵站、水库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外,工程还囊括了PCCP输水管道、渡槽、埋涵、倒虹等几乎所有水工建筑物,且各种复杂地质情况并存,使得引黄入晋工程施工难度大。被水利界专家们称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大型水利工程”。世界银行的专家们称引黄入晋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工程”。在引黄建设的施工中,勤劳智慧的“引黄人”,不仅攻破了诸多技术难题,更创造了诸多世界级的领先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是成功大规模集中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隧洞开挖设备——全断面双护盾隧洞掘进机(简称TBM)。创造了日进尺113米,月进尺1821.5米的世界纪录。二是通过6座泵站,将黄河水提升636米后,利用水的自流向太原、大同、朔州送水,形成一个梯级输水泵站系统。这种高扬程、大流量的输水方式在国内引水工程中尚无先例,水泵的抗磨技术、扬程、流量、效率及配套电机容量等居国际前列,为今后国内外类似系统配置工程提供了成功经验。三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产品——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PCCP管),积累了丰富的在引水工程中运用大口径PCCP管的经验。其制造技术、安装质量均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四是全线实现自动化控制。此系统将沿线各泵站、阀室、水库等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全线流量平衡控制,优化调度,经济运行,及时进行事故处理,控制开机停机。这项技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自动化控制领域,都是领先的。五是引进世行贷款的同时,引进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理念,引进和应用了世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
2011年9月16日,引黄北干线建成通水,大同、朔州人民用上了梦寐以求的黄河水,引黄工程步入了南、北干线同步运营的新阶段,有效缓解了供水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大大加强了城市的功能和承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保障供水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适时启动实施了生态供水工程,如今山西的母亲河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大同文灜湖恢复了碧波荡漾、人水和谐的景象。生态供水不仅优化了引黄工程自身的供水结构、拓展了供水范围,而且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受水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充足水源,为人民群众享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建设“美丽山西”做出了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再造一个新山西作出了成功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北干线的建成运营再一次表明,‘引黄人’是勇于创新,敢打硬仗的铁军。如今这支铁军又站在供水运营的战场上,一如继往凝神聚力谋发展,同心同德促跨越,为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照片提供: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宣传中心)
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无不显示出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水资源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引黄入晋工程成功实践向世界昭示:中国人
有能力、有信心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将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是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山西,以煤“长”水“短”而著名。水,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也是危及子孙后代的最大隐患。黄河九曲十八湾,流经山西一千多公里,祖祖辈辈的山西人眼巴巴望着湍急的母亲河从身边擦肩而过,却只能望河而叹。多少年来又有多少山西人期盼母亲河能留步山西,对这里的子民多一些眷顾。
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造福山西人民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引黄入晋,是山西人千百年的梦想,更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工程。引入黄河水对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58年,引黄入晋的大胆设想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首肯。从此,山西人开启了“引黄入晋”的伟大梦想。
从梦想到实现梦想,引黄入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决策和建设,蕴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委、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凝结了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几代引黄人开天辟地的大无畏精神与造福桑梓、建设美好家园的浓烈情怀。
几经专家论证研讨、勘测设计决定,工程从晋蒙交界处的偏关县万家寨水库取水,向南引水到太原,向北引水到大同和朔州。引黄工程从黄河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引水线路总长约441.8公里,由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组成。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南干线引水到太原,设计引水量每年6.4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北干线引水到大同和朔州,设计引水量每年5.6亿立方米。从1993年一期工程开工,到2003年太原人民用上黄河水;从2009年2月27日北干线工程开工,到2011年9月16日黄河水引入大同,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艰难历程。
1993年,引黄工程正式上马开工。经过长达十年广大建设者的艰辛付出和顽强拼搏,黄河在万家寨拐了个弯,经过几百里长的隧洞,涓涓流入省城太原。引黄入晋一期工程的竣工,为山西的水利事业开创了新的纪元,也为北干线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同、朔州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同、朔州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山西的25%,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在全省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2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据统计,大同、朔州两市仅煤炭、电力行业,每年由于缺水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引黄入同朔”,迫在眉睫。
2009年2月27日,带着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带着大同、朔州人民的期盼,引黄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为了实现这项 “战略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与时间赛跑,与恶劣的地质、气候较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北干线开工后,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引黄工程管理局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落实,督查在一线跟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经验在一线总结。局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控制性工程,每周在工地的时间不少于三天,带领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围绕通水目标,全局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一条心,抓重点,攻难点,靠前指挥,快速反应,加强现场管理,紧紧咬住阶段性控制目标,将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时段,超常规、创造性地推进工程建设。通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增加工作面、延长施工作业时间,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2011年7月23日,北干线具备通水条件,全长43.7公里的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长115公里的PCCP压力管道全部生产安装完毕,总库容3834万方的大梁、耿庄、金沙滩、墙框堡4座调节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北干线按计划开始初充水、带水调试及试运行;2011年8月26日,总装机容量8500千瓦的平鲁地下泵站顺利建成,如期开机向大梁水库初充水、带水调试和试运行。试通水期间,局处两级干部,特别是设计、监理、施工和三个建设分局的同志坚守一线,巡查巡视,不分昼夜,为抢工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011年9月16日,在大同市南郊区墙框堡水库,伴随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发出的通水命令和水库现场群众的欢呼声,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正式通水,滚滚黄河水穿山越岭奔向同朔。从此,晋北地区的百姓受到母亲河的滋养,黄河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又一次被改写。北干线的胜利通水,是引黄人以实际行动谱写的一首壮丽凯歌。滚滚黄河水流入大同、朔州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煤电基地、工业用水和450万人口生活用水需求,还可满足新增工业产值近400亿元的需求。2012年,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荣膺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集体荣誉最高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千秋伟业 再续辉煌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引黄入晋工程缔造的是一项千年伟业,“引黄人”从不敢懈怠,这是记者在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专访时的真实感受。为确保工程质量,引黄工程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重大技术问题汇聚国内水利行业工程院士、教授等知名水利专家会商研讨;工程的建设同样优选国内顶级设计、施工、监理。施工过程中,严格现场管理制度,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从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依据合同授权,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施工单位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定期检查、考核和评比,督促施工单位把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细节。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实行总体控制,动态管理,确保了工程进度。2010年8月,引黄入晋工程领导组组织国内专家对北干线质量进行评定,结论是: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及保证措施有力,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工程整体质量满足合同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标准,资料整编规范齐全,施工质量总体评价达到优良标准,工程优良率达87%。 在施工过程中,“引黄人”始终正确对待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决杜绝“一流队伍中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在加快工程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质量、安全不松手,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质委会,明确业主、监理、承包商各方责任,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北干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土建项目,又有机电项目;既有隧洞,又有PCCP管道,还有水库、泵站,点多线长,涉及多家参建单位。为此,他们要求思想上警钟长鸣,工作上常抓不懈,他们坚持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确保安全生产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他们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三违”现象,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他们不断加强、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2012年底,北干线累计评定单元工程19894个,其中优良工程17034个,优良率85.6%,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随着工程的进一步推进,进入“十二五”,伴随着北干线主体工程与水处理配套工程的相继建成投运,引黄工程管理局适时把主要精力转到供水运营上来,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从基础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资产管理、检修管理五个方面建章立制,逐步建立了一套与引黄南北干线工程相适应的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检修维护。根据检修维护要求,专门配置专责人员,实行设备检修专责制,做到件件设备有人管、处处设施有人查。三是强化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意识,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工程经济运行水平。根据不同水源条件、不同季节、不同设备工况和电价情况,确定合理的运行方式,优化调度,减少单位能耗。四是强化指标考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参照行业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引黄工程生产运营管理的“一流”标准,建立涵盖安全、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切合引黄实际的指标管理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创一流”活动,提高供水运营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引黄入晋工程是一个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的经典工程。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记者了解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李小鹏多次调研引黄工程进展、质量等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相继深入北干线工地慰问指导。省直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鼎力相助。北干线沿线两市五县(区)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北干线工程协调领导组,全程服务、密切配合、主动清障。
实践出真知,实干创佳绩。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引黄工程沿线区域内多山,工程需要多级提水,并数十次穿过高山,因此,引黄工程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泵站群和隧洞群。其中,地下输水隧洞长196.66公里,地下泵站3座,地面泵站3座,水库6座。除隧洞、泵站、水库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外,工程还囊括了PCCP输水管道、渡槽、埋涵、倒虹等几乎所有水工建筑物,且各种复杂地质情况并存,使得引黄入晋工程施工难度大。被水利界专家们称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大型水利工程”。世界银行的专家们称引黄入晋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工程”。在引黄建设的施工中,勤劳智慧的“引黄人”,不仅攻破了诸多技术难题,更创造了诸多世界级的领先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是成功大规模集中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隧洞开挖设备——全断面双护盾隧洞掘进机(简称TBM)。创造了日进尺113米,月进尺1821.5米的世界纪录。二是通过6座泵站,将黄河水提升636米后,利用水的自流向太原、大同、朔州送水,形成一个梯级输水泵站系统。这种高扬程、大流量的输水方式在国内引水工程中尚无先例,水泵的抗磨技术、扬程、流量、效率及配套电机容量等居国际前列,为今后国内外类似系统配置工程提供了成功经验。三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产品——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PCCP管),积累了丰富的在引水工程中运用大口径PCCP管的经验。其制造技术、安装质量均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四是全线实现自动化控制。此系统将沿线各泵站、阀室、水库等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全线流量平衡控制,优化调度,经济运行,及时进行事故处理,控制开机停机。这项技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自动化控制领域,都是领先的。五是引进世行贷款的同时,引进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理念,引进和应用了世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
2011年9月16日,引黄北干线建成通水,大同、朔州人民用上了梦寐以求的黄河水,引黄工程步入了南、北干线同步运营的新阶段,有效缓解了供水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大大加强了城市的功能和承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保障供水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适时启动实施了生态供水工程,如今山西的母亲河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大同文灜湖恢复了碧波荡漾、人水和谐的景象。生态供水不仅优化了引黄工程自身的供水结构、拓展了供水范围,而且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受水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充足水源,为人民群众享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建设“美丽山西”做出了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再造一个新山西作出了成功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北干线的建成运营再一次表明,‘引黄人’是勇于创新,敢打硬仗的铁军。如今这支铁军又站在供水运营的战场上,一如继往凝神聚力谋发展,同心同德促跨越,为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照片提供: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