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了“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机制,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实践工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研究上海市一流体育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师范生; 专业技能培养; 创新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80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5137(2013)04041905
  0前言
  2012年7月《上海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构建行动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课题组组长薛明扬强调:卓越教师的培养对上海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通过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落实上海市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上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教师教育基地[1].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师范专业在近六十年的发展中为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但近十年来,体育师范生质量有下降趋势,在本市体育师资人才市场中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和优势.
  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师范生教育的声誉.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4月出台关于实施《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内涵建设工程》通知[2],为学校培养“卓越教师”,构建一流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作者以“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内涵建设,我院部署学科教育内涵建设新举措”专业研讨会成果为依据[3],结合目前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师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并实施以体育师范生为对象的创新性培养举措,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达到一流体育师资培养要求.
  1上海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卓越体育教师”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上海市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整体趋于年轻化,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主要以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为主.截至2008年资料,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为6 703人,中学体育教师(4 066人)中拥有中一以上职称的体育教师有2 693名,中高职称的有334人;小学体育教师(2 637人)中拥有小高以上职称的有1 280名,拥有中高职称的13人[4],体育教师职称比例整体上处于合理水平.
  1.1上海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较强,但专业能力较弱.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本市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满意度较低,初中阶段学生非常满意的占28.88%,高中阶段仅为17.07%,反映出教师在专业能力上与学生需求有一定距离[5].
  从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看,也有与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为74.6%,不喜欢的仅占25.4%,但专业技术示范能力一般(41.3%),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较差(30.9%),教学科研能力一般(38.1%)[6].
  另据孙涵等人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最希望培训的前二位分别是体育课观摩与实践、运动技术技能培训[7].
其他文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阔,推行机械自动化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受到经济发展和农民观念的影响,机械自动化在农村地区的实现程度依然不高。基
【摘 要】当前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遭受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困境。原因在于这类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分强调学术性,政府对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限制性太多。困境的解决应建立在政府对高校研究生管理充分放权的基础上,走定向培养、服务区域、专业硕士、应用型类型取向的研究生培养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研究生培养 困境与出路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指省市所属,但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地级市区划之内的普通本科
半导体光催化剂TiO2由于其无毒无害、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其较宽的禁带宽度遏制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并且量子效率低.为了提高二氧化钛的光利用率,可通过与Cu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渗透各个领域,情感管理是人本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发图书馆人力资源,本文对图书馆实施情感管理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将公司债券发生违约事件与市场利率的变化联系起来,对可展期的公司债券进行定价.用约化模型处理企业违约风险,在随机利率下,用偏微分方程的方法给出了可展期的企业债券定价的公式
为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重新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划分培养阶段,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