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萍,幸福安然的女学者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晓萍,女,46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主持国家、省、市级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在服务型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走出校园,参与政务
  
  一次偶然事件,姜晓萍的人生多了一抹绚丽的风景。
  那是2001年,她被成都市政府委以重任,牵头四川大学专家组,和其他三所高校的同事一起,共同致力于《成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的课题研究。
  让学者参与这项具有革命性的政务改革,并非偶然。
  那年年初,成都市政府部门接到了原四川华西制药厂的一封信。从1998年到2001年,为了申办企业异地技术改造项目,该厂时任厂长张志荣整整跑了3年,盖了100多个公章,还没有办下来。
  不久,这封信转到时任成都市市长现任成都市市委书记的李春城手里,他高度重视,决定亲赴企业一探究竟,以给企业提供切实帮助。
  厂长张志荣感动之余,向市长倾诉了审批程序的繁琐与漫长,有些环节多此一举,只给企业带来时间、人力和金钱上的损失。李春城让张志荣提供一份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所有审批手续的详细报告。
  一周后,张志荣将亲手绘制的审批流程图提交政府,李春城面对这张密密麻麻、繁琐复杂的图纸,陷入沉思。他将这张图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一挂就是好几天。
  随后,李春城派市政府法制办进行专门调查,并表示:“必须得改,必须得积极主动地改,因为这是利益问题,和利益有关的观念问题,从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来看,它带有革命的性质。”
  于是,四川大学等12所高校被成都市政府请来进行专题研究,由姜晓萍负责的川大课题组的工作。这位科班出身的女学者,身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从未离开过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平生所学和社会担当,首次跟政府无缝衔接,多少有点激动和紧张。
  发问卷、深入访谈……细致调查,课题组顺利完成了《成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报告提交后不久,姜晓萍被特邀列席成都市全委会。就在这个会上,政府发布了课题组对成都市行政审批改革的调查报告,反响积极而热烈,得到了充分肯定。
  随后,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战略构想,邀请姜晓萍教授组织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和方案设计。从此,这位过去沉浸在象牙塔中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视野投向现实的社会民生。
  
  著作等身,誉满天府
  
  在大学里,姜晓萍承担着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创新等课程的教学。姜晓萍教授的课程很受欢迎,被学生们誉为明星老师。
  这位曾获全国高校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的女教授,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深奥苦涩的学问“把玩”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呢?
  接受记者采访时,姜晓萍笑了,“我本来就是师范毕业的嘛!”
  接着,她娓娓道来,上课期间,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体验相连接,找到他们熟悉的关切点,然后再通过典型精彩的案例,激发起他们的兴奋点,学生们自然就听得下去。
  姜晓萍的学生很多,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还有政府公务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否则顾此失彼。
  生硬枯燥的书本知识往往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如果将她凿成一扇精致的门,学生们便可轻松走进走出,找到某种解决方案。 姜晓萍笑言,这应是为师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再上一个台阶:让所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为人民谋得实惠和福祉。
  姜晓萍的课堂由一个圆形的大桌子构成,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课、讨论、争辩,完全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学生们的问题大都来自生活,比如有人直接将成都的交通拥堵状况提上课堂,姜晓萍组织起一个行动兴趣小组,分赴成都的各个区域展开实际体验,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市民素质诸多方面探究交通拥堵的真相。
  所有科研成果,姜晓萍教授都会转到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以供参考,学生因此颇有成就感。
  10年来,姜晓萍积极为成都市政府探索管理体制创新献计献策。她设计的“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方案被成都市政府采用。
  她提出的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效能投诉,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特许经营管理等建议或制度设计被政府采纳后上升为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汶川地震发生后,姜晓萍第一时间亲赴灾区,她感动于灾区人们的坚强和乐观,也时刻思考着,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如何有所作为?
  一个月后,姜晓萍敏锐地发现,一些灾后重建政策在地震灾区执行中存在现实尴尬,与地震灾区的实际需求不对接。
  回到四川大学的第二天,姜晓萍就召开课题组会,提出尽快组织调研小组赴地震灾区作“四川地震灾区公共需求与潜在社会风险”专题调查。调查成果后来送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得到了温总理亲笔批示。
  “我终于体会到了这种追求的价值”,听到这个消息后,姜晓萍感慨颇多,这是作为关注现实问题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荣耀。
  2010年6月,第五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结果在成都揭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作为社会科学类的唯一代表获得了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
  
  浪漫不需要成本
  
  聪慧、执著、责任,构成一个优雅的女人形象,这就是工作中的姜晓萍,忙碌但脚步从容。她的书案上永远芬芳着百合的清香,啜一口清茶,脸上的微笑自信而恬淡。
  “没有幸福家庭和知心爱人,我不会走到今天!”姜晓萍直言不讳。她的先生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结婚21年。两人恩爱如初,每天两个电话,几十条短信,尽是充满爱意的调侃与幽默,关心与鼓励,嘱咐与祝福。生活的调色板上,布满红色的惊喜,绿色的新鲜和蓝色的浪漫。
  姜晓萍笑着告诉记者,浪漫不需要成本,一杯羹,一米阳光,一声问候,都是构成浪漫的元素。周末,她和先生一般会抛开工作和应酬,私享属于他们的时间。打球、看电影、喝茶或开车去城外的山上,听鸟叫虫鸣、任清风拂面,感受生命的喜悦和亲情的温暖,这个时候的姜晓萍没有职业的光环,和所有幸福的小女人一样,尽享两人世界的悠闲。
  姜晓萍说,先生十分支持她的事业,有时也会参与进来帮忙,他在自己的事业上也做得很棒。但姜晓萍也说,如果家庭的需要,让她放弃今天事业上拥有的一切,她愿意。
  除了先生,姜晓萍还有一个令她骄傲的可爱的女儿,如今在外留学。从小,姜晓萍注重她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学会了调适、专注和坚持。这些能力比考试得满分更有用。
  “老姜说的准没错!”这是女儿对她的评价,大概是她很少去管孩子成绩和作业的缘故,女儿对她很信任,像姐妹和朋友一样。
  “我得走了,先生还在楼下等呢!”下午一点,采访结束后,她匆匆收拾东西,奔向那个在楼下接她吃饭的男人,她的先生。
  责编/宿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