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保险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逐年增长,保险险种多元化,人们的保险需求日益增加。保险需求一般是指个人需求,即指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上,保险消费者从保险市场上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保险商品数量表。该文对保险需求的研究主要采用保费收入这个指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对中过城镇居民保险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保险需求;保费收入;人均收入;人口抚养比
一、影响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假设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保险购买者以城镇居民为主,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量,从1982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9年的18858.09元。
经济理论和保险业实践已达成共识:个人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保险需求也就越高。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时,居民在满足日常基本消费开支后还有结余,保险产品就成为较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选择。
(二)人口总抚养比
人口总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5岁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据经验表明:人口总抚养比与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人口总抚养比越高,表明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越多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者的负担越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越少。
二、城镇居民保险需求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从1982~2009年间的年度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数据。保费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等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和回归检验是建立在序列的平稳性、正态性等假定前提下的。本文研究选取的是198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应当首先对选取的数据作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以免出现伪回归问题。
1.单位根检验
使用ADF检验分别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原理是:若t统计量值小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若t统计量值大于或等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说明是非平稳序列。使用OLS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1)被解释变量y(保费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y~I(3)。
(2)解释变量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1~I(3)。
(3)对解释变量x2(人口总抚养比)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2~I(3)。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的协整关系。判断原理是:首先对原模型做OLS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平稳则存在协整关系,不平稳则没有协整关系。从检验结果看,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设定合理的模型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模型,样本区间为1982~2009年,被解释变量为保险需求,用保费收入y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口总抚养比x2。作OLS估计结果所示:
Y=-3402.924+0.370772x1+68.24330x2t=-1.8602303.051844 2.152668
R^2=0.983881 DW=0.976616 F=268.5654
(四)模型的相关检验
通过对模型的t值、F值及拟合优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的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对模型进行还原,本文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LNY=—4.0554701+6.4815531LNX1—1.4796646LNX2
三、基于模型的结论分析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增加6.48155%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而且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当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二者均具备时,自然而然提高了保险需求,保费收入增加。
(二)人口总抚养比
当人口总抚养比每增加1%时,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减少1.4796646%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人口总抚养比与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人口总抚养比的增加,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增加,劳动者的负担加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减少,保险需求降低,保险保费收入减少。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10.
[2]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编辑:ZK)
关键词:保险需求;保费收入;人均收入;人口抚养比
一、影响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假设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保险购买者以城镇居民为主,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量,从1982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9年的18858.09元。
经济理论和保险业实践已达成共识:个人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保险需求也就越高。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时,居民在满足日常基本消费开支后还有结余,保险产品就成为较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选择。
(二)人口总抚养比
人口总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5岁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据经验表明:人口总抚养比与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人口总抚养比越高,表明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越多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者的负担越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越少。
二、城镇居民保险需求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从1982~2009年间的年度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数据。保费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等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和回归检验是建立在序列的平稳性、正态性等假定前提下的。本文研究选取的是198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应当首先对选取的数据作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以免出现伪回归问题。
1.单位根检验
使用ADF检验分别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原理是:若t统计量值小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若t统计量值大于或等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说明是非平稳序列。使用OLS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1)被解释变量y(保费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y~I(3)。
(2)解释变量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1~I(3)。
(3)对解释变量x2(人口总抚养比)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2~I(3)。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的协整关系。判断原理是:首先对原模型做OLS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平稳则存在协整关系,不平稳则没有协整关系。从检验结果看,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设定合理的模型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模型,样本区间为1982~2009年,被解释变量为保险需求,用保费收入y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口总抚养比x2。作OLS估计结果所示:
Y=-3402.924+0.370772x1+68.24330x2t=-1.8602303.051844 2.152668
R^2=0.983881 DW=0.976616 F=268.5654
(四)模型的相关检验
通过对模型的t值、F值及拟合优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的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对模型进行还原,本文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LNY=—4.0554701+6.4815531LNX1—1.4796646LNX2
三、基于模型的结论分析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增加6.48155%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而且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当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二者均具备时,自然而然提高了保险需求,保费收入增加。
(二)人口总抚养比
当人口总抚养比每增加1%时,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减少1.4796646%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人口总抚养比与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人口总抚养比的增加,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增加,劳动者的负担加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减少,保险需求降低,保险保费收入减少。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10.
[2]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编辑: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