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用可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着语文课堂改革。
关键词 教学改革阅读课堂实用高效
一、必备的“青青草”
“青青草”指的是班级的微型图书室。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单托一部国文教本是历练不出语文水平的。因而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设班级图书室既有必要又实用可行。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它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调查显示:语文成绩稳居优秀水平的学生喜欢并常读课外书的占到了90%左右,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在课内读课外书的仅为9.5%左右,而在家读课外书的仅占8%左右。因而,语文教师在课内开设阅读课已势在必行,以固定形式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必要可行。动员每生筹集图书一到两(其中必含一本字词典)问题不算太大,本班筹集图书五十本也不算难事,总共五十册图书供本班师生阅读查用,既经济又简洁实用。老师能够欣慰地看到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场面”。
二、当好 “牧羊人”
教材、图书是牧场,学生是羊群,教师是“牧师”。三者的核心是”羊群”。
一要“牧”好每堂课的“纲”,尤其是教学目标。使它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共同提高。
二要“牧”好教材、图书。要准确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潜心研究教材,要吃透教材,做到“懂”“透”“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找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师生共同穷根究底地挖掘和延伸教材以外的问题。充分利用好“青青草”微型图书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发挥作用。
三要“牧”好教法改革。貫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做到了精讲精练,同时加强了学法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碧蓝的天空、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鸟,再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情境;
四要“牧”好学生。
不要以为“小学生” “小”,就把他们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做作业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其实他们有能力、有激情,要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学习,他们是乐于研究,勤千动手的。在学习《翠鸟》、《杏儿熟了》等文时,让他们通读全文,每人自出五个讨论题,之后分组分析解答,结果他们分析解答得有时候比老师好,令人不得不惊叹“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了。使笔者深深体会到:“他们是有情感、有体验、有独立人格、有尊严、兴趣及价值观的生命个体,是潜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的生命个体”。不是只“应试”和“接受评定的对象”。笔者能引导,唤醒、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师生关系宽松和谐,合作互动,磨合切磋,教学相长,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课堂真正高效地运转。
三、敢越 “雷池”一步
课堂就是“雷池”。传统的语文教学,可谓是足不出户的闭门造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印证语文,笔者特意让学生越这”雷池”,以培养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带他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真正地理解生活,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文章,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感人肺腑的习作来。因为“课文无非是例子,生活才是源泉”。比如,当我们学习《赵州桥》、《人民大会堂》后,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先让学生参观当地的某种建筑物,然后写下来。我想,本地的”南湖大桥”是再合适不过的观察实体,于是带领学生观常巍巍的拱桥,目睹干涸的河床,领略凋零的树木……让他们切身感受“天天河边走,怎么不湿鞋”的隐隐痛楚!
四、共同“结网”
语文课堂改革,是师生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处理文章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作文是文章的雏形,因而教会学生作文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常识之外,老师必须写下水作文。师生在同一道起跑线上,同堂同题作文,实弹演练,榜样示范,共同“结网”,比速度、比质量、比同异、找差距,从而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
我想,语文课党改革,不能箭在弦上,控而不发。如果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学质量的重心仍放在所谓的分数上,勿庸值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重蹈覆辙。从今天开始,从我开始。不能浮光掠影,天马行空,只有大刀阔斧,实用可行地改革,才能使学校这块沃土,多育出些栋梁精英。
关键词 教学改革阅读课堂实用高效
一、必备的“青青草”
“青青草”指的是班级的微型图书室。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单托一部国文教本是历练不出语文水平的。因而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设班级图书室既有必要又实用可行。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它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调查显示:语文成绩稳居优秀水平的学生喜欢并常读课外书的占到了90%左右,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在课内读课外书的仅为9.5%左右,而在家读课外书的仅占8%左右。因而,语文教师在课内开设阅读课已势在必行,以固定形式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必要可行。动员每生筹集图书一到两(其中必含一本字词典)问题不算太大,本班筹集图书五十本也不算难事,总共五十册图书供本班师生阅读查用,既经济又简洁实用。老师能够欣慰地看到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场面”。
二、当好 “牧羊人”
教材、图书是牧场,学生是羊群,教师是“牧师”。三者的核心是”羊群”。
一要“牧”好每堂课的“纲”,尤其是教学目标。使它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共同提高。
二要“牧”好教材、图书。要准确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潜心研究教材,要吃透教材,做到“懂”“透”“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找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师生共同穷根究底地挖掘和延伸教材以外的问题。充分利用好“青青草”微型图书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发挥作用。
三要“牧”好教法改革。貫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做到了精讲精练,同时加强了学法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碧蓝的天空、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鸟,再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情境;
四要“牧”好学生。
不要以为“小学生” “小”,就把他们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做作业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其实他们有能力、有激情,要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学习,他们是乐于研究,勤千动手的。在学习《翠鸟》、《杏儿熟了》等文时,让他们通读全文,每人自出五个讨论题,之后分组分析解答,结果他们分析解答得有时候比老师好,令人不得不惊叹“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了。使笔者深深体会到:“他们是有情感、有体验、有独立人格、有尊严、兴趣及价值观的生命个体,是潜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的生命个体”。不是只“应试”和“接受评定的对象”。笔者能引导,唤醒、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师生关系宽松和谐,合作互动,磨合切磋,教学相长,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课堂真正高效地运转。
三、敢越 “雷池”一步
课堂就是“雷池”。传统的语文教学,可谓是足不出户的闭门造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印证语文,笔者特意让学生越这”雷池”,以培养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带他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真正地理解生活,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文章,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感人肺腑的习作来。因为“课文无非是例子,生活才是源泉”。比如,当我们学习《赵州桥》、《人民大会堂》后,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先让学生参观当地的某种建筑物,然后写下来。我想,本地的”南湖大桥”是再合适不过的观察实体,于是带领学生观常巍巍的拱桥,目睹干涸的河床,领略凋零的树木……让他们切身感受“天天河边走,怎么不湿鞋”的隐隐痛楚!
四、共同“结网”
语文课堂改革,是师生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处理文章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作文是文章的雏形,因而教会学生作文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常识之外,老师必须写下水作文。师生在同一道起跑线上,同堂同题作文,实弹演练,榜样示范,共同“结网”,比速度、比质量、比同异、找差距,从而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
我想,语文课党改革,不能箭在弦上,控而不发。如果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学质量的重心仍放在所谓的分数上,勿庸值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重蹈覆辙。从今天开始,从我开始。不能浮光掠影,天马行空,只有大刀阔斧,实用可行地改革,才能使学校这块沃土,多育出些栋梁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