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全球政治环境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权力分配、权力范畴与权力性质逐渐发生变革,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剧。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带来了无政府状态、主权超越等国际政治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网络政治的全球化治理。本文就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问题及其治理困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互联网 国际关系 网络政治 全球化治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现象,逐渐登上了国际关系的历史舞台。同时,随着网络经济学与网络民主运动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对网络政治学的研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网络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网络政治学就应运而生,并为传统的政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而网络政治则表现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现实全球政治格局的作用。网络政治不仅体现了现实人类政治交往过程,同时还展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环境及其带来的政治影响。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网络政治是国家交往过程与虚拟空间形成过程的交汇,真实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于全球政治环境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带来的国际关系变化
1.权力分配的变化。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本身仍然属于政治的范围,政治权力依然是互联网政治环境下的核心主导要素。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政治结构、权力结构、权力分配及权力监督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应当属于权力分配。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政治权力分配规格局,上层政治权力逐渐被稀释,中下层拥有的权力逐渐增大。目前多数国家关系研究专家都认为互联网信息背景下的政治权力再分配的主导因素有两个,一是物质资源的相对丰富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政治,二是行政为了安全与生存的目的而激发的对权力集中的制衡。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现代政治权力再分配的格局,非物质资源在虚拟维度上对权力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环境下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主体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以国家政府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政治越来越受到跨国企业、公益团体甚至个人的影响。在权力争夺与抗争中,新兴政治行为个体逐渐通过及时获取信息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同主流政治媒体对话的资格。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政府等政治主体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削弱,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逐渐被打破。
2.权力范畴的变化。网络信息拓宽了政治权力的范畴,基于虚拟维度的政治权力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在信息主导经济的环境下,政治权力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现实领域拓展到虚拟领域,互联网信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说某个政治体居于信息主导,那么在新一轮的国际政治权力分配中将会占据优势地位。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将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控制或影响国际政治环境的核心方式。因此网络拓宽国家的信息来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信息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美国等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居于世界前列与其强大的信息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对网络背景下的政治权力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政治权力是政治组织网络空间的文化与政治的权力形式,并且这种权力分别表现在网民自身、社会环境以及互联网本身三个方面。
3.权力性质的变化。网络信息带来了权力性质的变化。网络社会的权力不仅呈现出知识化、扁平化和分散化等特点,而且权力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方向发展。著名政治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权力转移》一书中对于信息社会的重要性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他提出互联网信息背景下,一个新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权力结构正逐渐形成。互联网本身不仅仅已经成为权力的放大器,同时也正成为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全球扁平化发展,促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立体化、多元化信息交流,使得优势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无数的潜在机遇。当然,互联网在促进高效的国际分工的同时,也存在色情、诈骗、窃取信息等负面因素,因此如何進行互联网背景下政治权力高效运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困境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诸多新政治个体的产生,使得全球政治治理的范围得到极大推展。这种政治治理有两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中绝对主导力量是不存在的,互联网政治体多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二是互联网本身的结构与特点已经超越了现实政治的治理范围。此外,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决定互联网政治发展方向,也不决定互联网使用对象,互联网政治发展取决于诸多网络政治体。互联网的无政府状态特性、主权超越性、技术影响不确定性等特性给现实政治带来了无数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虚拟世界的全球治理困境成为互联网政治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层次上,网络治理面临的最大制度困境在于监管方面。“脸谱”和“推特”等重要社交和通讯平台,在席卷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期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拉伯之春”亦被称作“社交网络革命”、“脸谱革命”和“推特革命”。因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网络监管手段,以避免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在具体操作层面,网络监管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法根除网络威胁,也面临着来自国内的阻力。有的国家不同团体都试图阻碍政府加强信息立法,阻止政府过多地干预网络空间。
1.治理规则的确定。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第一个困境是制度行动者的选择。互联网政治治理涉及到的利益体包括政府、社会非盈利性组织、企业、网民等,而任何政府、国家、社会团体、行业联盟、网络经营等主题都可能成为网络政治治理的制度行动者。但是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代表的利益是不相同的,如果让某一利益主体主导网络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网络政治,那么对于推动网络政治民主化以及维护其他主体的利益将会造成不利影响。2010 年在东欧召开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上,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主席罗德就提出如果仅由各个国家或某个利益团体管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政治的价值以及发展潜能将会逐渐丧失。关于未来的决定应反映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观点和智慧,政府间组织、商家、服务提供商、消费者、非营利机构、 网络精英等都应该参与到互联网治理讨论中。因此互联网政治治理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政府、企业组织、网络运营商、社会精英等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互联网协议共同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技术标准、网络资源开发与分配等方面入手,以民主化的方式解决网络政治争端。 2.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第一个困境是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两者在目标确定时的出发点并不同,以技术目标为导向的网络政治治理强调的是一种不考虑意识理念,而纯粹从效率的角度进行治理。而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网络政治治理则是基于合法性的强化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治理,维持国家关系事务正常运行,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证政治权力体系正常运行下去。在现代网络政治全球化与民主化治理中,治理制度的组织目标与技术目标并不是相互统一的,而是存在冲突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经营同政治家之间的互联网权力争夺。政治家进行互联网治理时往往从维护国家、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等政治角度出发,对于激进主义网站、色情网站、网络洗钱等负面网络技术予以打击。而技术精英进行互联网治理时更多地是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并且以现实体制约束造成互联网技术发展受阻为由抵制政治家的权力渗透。在全球化网络治理中,过于强调基于组织目标的治理方式将会过多限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使得互联网失去应有的使用价值。而如果过于强调基于技术目标的治理方式,那么就可能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互联网失去社会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政治家与网络精英在网络政治治理的协作,应该将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统一有效整合,不偏不倚,从促进网络政治发展角度出发,科学解决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
3.价值观的冲突。互联网是人类生活的第二世界,其背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以及价值观取向。而政府作为制度的践行者,总是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维护主流社会价值观。在美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采用往往是为了挖掘信息优势降低经济成本,或者是用于宣传美国人的价值观,如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价值观是网络政治全球化治理的基石和理论基础,如果缺乏统一的共同价值观作为政治治理准绳,那么网络政治全球治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如在互联网产品研发上,欠发达国家期望各国政府都能够参与进来,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坚持以商业利润为研发准则,由市场主导研发方向。价值观的差异使得网络政治全球治理难以达成共识。從整体而言,网络政治全球化治理困境之一是价值观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各国放弃彼此之间的成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价值取向,坦诚相见、求同存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与磋商,实现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发展的“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高望来. 网络治理的制度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国际关系研究, 2014(4):51-62.
[2]曲博. 合作问题、权力结构、治理困境与国际制度[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10):22-32.
[3]詹国辉, 周率, 刘邦凡. 网络政治谣言的治理困境、成因与路径选择[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5):64-67.
[4]吴兴唐.全球治理的质疑性解读[J]. 当代世界,2007 (12):41-43.
[5]中国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国际部 : 《互联网治理论坛大会召开,ICANN首席执行官呼吁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ICANN管理》, http://www.chinagov.cn /2010-09/19/content_5375810.htm.
关键词:互联网 国际关系 网络政治 全球化治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现象,逐渐登上了国际关系的历史舞台。同时,随着网络经济学与网络民主运动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对网络政治学的研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网络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网络政治学就应运而生,并为传统的政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而网络政治则表现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现实全球政治格局的作用。网络政治不仅体现了现实人类政治交往过程,同时还展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环境及其带来的政治影响。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网络政治是国家交往过程与虚拟空间形成过程的交汇,真实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于全球政治环境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带来的国际关系变化
1.权力分配的变化。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本身仍然属于政治的范围,政治权力依然是互联网政治环境下的核心主导要素。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政治结构、权力结构、权力分配及权力监督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应当属于权力分配。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政治权力分配规格局,上层政治权力逐渐被稀释,中下层拥有的权力逐渐增大。目前多数国家关系研究专家都认为互联网信息背景下的政治权力再分配的主导因素有两个,一是物质资源的相对丰富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政治,二是行政为了安全与生存的目的而激发的对权力集中的制衡。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现代政治权力再分配的格局,非物质资源在虚拟维度上对权力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环境下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主体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以国家政府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政治越来越受到跨国企业、公益团体甚至个人的影响。在权力争夺与抗争中,新兴政治行为个体逐渐通过及时获取信息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同主流政治媒体对话的资格。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政府等政治主体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削弱,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逐渐被打破。
2.权力范畴的变化。网络信息拓宽了政治权力的范畴,基于虚拟维度的政治权力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在信息主导经济的环境下,政治权力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现实领域拓展到虚拟领域,互联网信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说某个政治体居于信息主导,那么在新一轮的国际政治权力分配中将会占据优势地位。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将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控制或影响国际政治环境的核心方式。因此网络拓宽国家的信息来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信息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美国等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居于世界前列与其强大的信息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对网络背景下的政治权力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政治权力是政治组织网络空间的文化与政治的权力形式,并且这种权力分别表现在网民自身、社会环境以及互联网本身三个方面。
3.权力性质的变化。网络信息带来了权力性质的变化。网络社会的权力不仅呈现出知识化、扁平化和分散化等特点,而且权力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方向发展。著名政治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权力转移》一书中对于信息社会的重要性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他提出互联网信息背景下,一个新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权力结构正逐渐形成。互联网本身不仅仅已经成为权力的放大器,同时也正成为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全球扁平化发展,促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立体化、多元化信息交流,使得优势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无数的潜在机遇。当然,互联网在促进高效的国际分工的同时,也存在色情、诈骗、窃取信息等负面因素,因此如何進行互联网背景下政治权力高效运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困境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诸多新政治个体的产生,使得全球政治治理的范围得到极大推展。这种政治治理有两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中绝对主导力量是不存在的,互联网政治体多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二是互联网本身的结构与特点已经超越了现实政治的治理范围。此外,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决定互联网政治发展方向,也不决定互联网使用对象,互联网政治发展取决于诸多网络政治体。互联网的无政府状态特性、主权超越性、技术影响不确定性等特性给现实政治带来了无数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虚拟世界的全球治理困境成为互联网政治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层次上,网络治理面临的最大制度困境在于监管方面。“脸谱”和“推特”等重要社交和通讯平台,在席卷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期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拉伯之春”亦被称作“社交网络革命”、“脸谱革命”和“推特革命”。因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网络监管手段,以避免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在具体操作层面,网络监管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法根除网络威胁,也面临着来自国内的阻力。有的国家不同团体都试图阻碍政府加强信息立法,阻止政府过多地干预网络空间。
1.治理规则的确定。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第一个困境是制度行动者的选择。互联网政治治理涉及到的利益体包括政府、社会非盈利性组织、企业、网民等,而任何政府、国家、社会团体、行业联盟、网络经营等主题都可能成为网络政治治理的制度行动者。但是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代表的利益是不相同的,如果让某一利益主体主导网络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网络政治,那么对于推动网络政治民主化以及维护其他主体的利益将会造成不利影响。2010 年在东欧召开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上,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主席罗德就提出如果仅由各个国家或某个利益团体管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政治的价值以及发展潜能将会逐渐丧失。关于未来的决定应反映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观点和智慧,政府间组织、商家、服务提供商、消费者、非营利机构、 网络精英等都应该参与到互联网治理讨论中。因此互联网政治治理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政府、企业组织、网络运营商、社会精英等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互联网协议共同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技术标准、网络资源开发与分配等方面入手,以民主化的方式解决网络政治争端。 2.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治理第一个困境是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两者在目标确定时的出发点并不同,以技术目标为导向的网络政治治理强调的是一种不考虑意识理念,而纯粹从效率的角度进行治理。而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网络政治治理则是基于合法性的强化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治理,维持国家关系事务正常运行,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证政治权力体系正常运行下去。在现代网络政治全球化与民主化治理中,治理制度的组织目标与技术目标并不是相互统一的,而是存在冲突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经营同政治家之间的互联网权力争夺。政治家进行互联网治理时往往从维护国家、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等政治角度出发,对于激进主义网站、色情网站、网络洗钱等负面网络技术予以打击。而技术精英进行互联网治理时更多地是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并且以现实体制约束造成互联网技术发展受阻为由抵制政治家的权力渗透。在全球化网络治理中,过于强调基于组织目标的治理方式将会过多限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使得互联网失去应有的使用价值。而如果过于强调基于技术目标的治理方式,那么就可能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互联网失去社会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政治家与网络精英在网络政治治理的协作,应该将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统一有效整合,不偏不倚,从促进网络政治发展角度出发,科学解决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
3.价值观的冲突。互联网是人类生活的第二世界,其背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以及价值观取向。而政府作为制度的践行者,总是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维护主流社会价值观。在美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采用往往是为了挖掘信息优势降低经济成本,或者是用于宣传美国人的价值观,如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价值观是网络政治全球化治理的基石和理论基础,如果缺乏统一的共同价值观作为政治治理准绳,那么网络政治全球治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如在互联网产品研发上,欠发达国家期望各国政府都能够参与进来,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坚持以商业利润为研发准则,由市场主导研发方向。价值观的差异使得网络政治全球治理难以达成共识。從整体而言,网络政治全球化治理困境之一是价值观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各国放弃彼此之间的成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价值取向,坦诚相见、求同存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与磋商,实现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发展的“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高望来. 网络治理的制度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国际关系研究, 2014(4):51-62.
[2]曲博. 合作问题、权力结构、治理困境与国际制度[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10):22-32.
[3]詹国辉, 周率, 刘邦凡. 网络政治谣言的治理困境、成因与路径选择[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5):64-67.
[4]吴兴唐.全球治理的质疑性解读[J]. 当代世界,2007 (12):41-43.
[5]中国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国际部 : 《互联网治理论坛大会召开,ICANN首席执行官呼吁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ICANN管理》, http://www.chinagov.cn /2010-09/19/content_5375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