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化艺术体系中,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可以促使人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古以来,彝族就是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创作出来了较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彝族舞蹈作品。本文将结合当代彝族舞蹈创作历史、现状及彝族舞蹈发展前景,对当代彝族舞蹈创作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彝族;舞蹈创作;文化保护
一、当代彝族舞蹈创作历史及现状
(一)传统民间舞蹈
彝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取材大多来自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婚礼、丧事、丰收等等。结合舞蹈本体、特征的差异,本文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传统彝族民间舞蹈进行分析。
1、踏歌舞。本种舞蹈指的是结合歌曲进行的舞蹈形式。以《朵乐荷舞》为例,在凉山布施、普格等地区广泛流传,大部分跳舞人群为青年女子,也有少数的中年和少女。这些女子双手分别拿着黄伞和荷包袋,在歌声之中跳舞。《朵乐荷舞》虽为简单的舞蹈动作,但是舞蹈音乐却十分动听,通过歌声和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今,每年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朵乐荷舞》是必跳之舞。
2、旋舞类舞蹈。本种舞蹈一般出现于婚礼、丧事之中,舞者手拿着披毡,旋转而舞。男女皆可参与。结合歌词的长短及旋律,进行两圈或数圈的旋转。在肢体动作中,披毡也会随之舞动,增添了舞蹈的韵味。舞蹈的名称由歌唱内容所决定,但是不同名称的舞蹈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舞蹈人员将不同材质的披毡披在身上,双手握住披毡两侧,在说唱吟诵中,不断旋转舞动着来回变换位置。每一种舞蹈,都需要由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其旋律十分悠扬,歌词较为丰富,给予了彝族人民文化的感染。传统的旋舞类舞蹈已经越来越少见。
3、鼓舞类舞蹈。本种舞蹈由彝族巫师苏尼创作出来。以《羊皮鼓舞》为例,其创作基础为巫师为人看病驱鬼时所跳的动作。舞蹈双手分别拿着鼓和鼓槌,在击鼓过程中,旋转和跳跃。其首先快速抖动双肩,然后抖动全身,向上、向左、向右等跳跃和移动。本种舞蹈具有较多的动作和节奏,是彝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鼓舞类舞蹈随着医学知识在彝区的大力普及、苏尼驱鬼活动的骤然减少等原因而越来越少。
4、脚舞类舞蹈。本种舞蹈形式主要为脚步动作,通常出现于节日、婚丧、集会等场合。以《对脚舞》为例,其广泛流传于喜德、越西等地,舞蹈过程中,歌唱、乐器伴奏等都没有,仅仅通过脚步声来将内心情感抒发出来。一般由男子来进行舞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男女组合,男子采用刚毅熊健的舞步,而女子则将温柔婉约的风格呈现出来。在《对脚舞》中,虽然主要是脚步动作,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手部动作,可能是叉腰、搭肩等。彝族婚丧文化逐渐城市化、中式化、现代化,从而导致传统彝族婚丧等场合很难再见到此类传统舞蹈。
5、武士舞类舞蹈。本种舞蹈是由人们扮演武士进行跳舞,一般出现于丧事、祭祖等活动中。其中,《刀舞》、《铃铛舞》等都属于武士舞类舞蹈。在《刀舞》中,跳舞人员右手拿着刀,按照一定的顺序规范站立,在韵文的节奏指導下,碎步前行。在舞蹈动作方面,主要是向下或者向左、向右等挥动长刀。在舞蹈语言方面,主要是对逝去的人进行悼念,对亲属进行安慰,也可能是对民族的一些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本种舞蹈仍然流传于凉山雷波等彝族农村地区。
(二)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包括两套,舞蹈有12段之多,舞蹈动作既有优美舒展的类型,也有粗犷豪放的方式。凉山彝族人们十分喜欢《彝族达体舞》,普及范围较广。《彝族达体舞》具有十分生动的音乐旋律,有机融合了彝族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给人以良好的听觉享受。同时,其具有风格多样化的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形,互动性、自娱性较强,且学习难度较低,不管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并且对场地、空间等没有要求,什么地方都可以跳。
《达体舞》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充分喜爱,广泛出现于田间地头、民间小院等各个场所和广场集会、红白喜事等各种活动。甚至,亚洲、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出现了《达体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三)彝族专业舞蹈
专业舞蹈也是彝族舞蹈的重要类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凉山政府的组织下,出现了凉山文工团,这些艺术家们深入到彝族各地,对彝族民间文化养分积极吸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创作出来了诸如《快乐的诺苏》、《阿哥追》等一系列优秀的舞蹈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凉山歌舞团又相继创作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舞蹈作品,包括《刀舞》、《喜背新娘》等。进入新时期后,又有《牛角号》、《月亮部落》、《五彩凉山》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产生。这些彝族专业舞蹈,受到了彝族人民及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喜爱。彝族专业舞蹈的出现,促进了彝族舞蹈的发展,为我国舞蹈文化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彝族舞蹈创作人员缺少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彝族舞蹈依然受到了国内外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但是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对舞蹈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创作出来的精品舞蹈还较少。
二、彝族舞蹈创作的前景发展
(一)积极加工、整理保护传统民俗民间舞蹈
在如今的凉山各地,民族民间舞蹈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少。比如过去彝族婚礼中,人们自觉的跳起旋舞类舞蹈;在丧事中,依然有粗犷豪放的武士舞出现;火把节上,人们通过舞蹈来对如今的美好生活进行赞颂;但是,如今,彝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受城镇化的冲击,彝族民间传统舞蹈越来越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彝族舞蹈在未来的创作和发展中,就需要如《彝族达体舞》一样,科学加工、整理和编创保护传统的民俗民间舞蹈,丰富其形式和内容,提升其整体品质,促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保护民族文化。
(二)增强舞蹈动律
舞蹈动律是彝族舞蹈发展的基础,相较于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相比,彝族民间舞蹈的韵律舞蹈比较缺乏,制约到了彝族舞蹈的发展。舞蹈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舞蹈动律的影响,只有舞蹈动律足够优秀,整部舞蹈作品的品质方可以进一步提升。
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彝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积极发掘和提炼,对彝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动律积极提炼,也可以对其他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积极借鉴,促使彝族舞蹈动律得到不断创新。同时,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够对现代时尚身韵过分滥用,否则民族舞蹈的特色就会丢失。总之,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彝族舞蹈的动律,方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彝族民族舞蹈。
(三)提升舞蹈内涵
在对彝族舞蹈动律大力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彝族舞蹈的内容大力丰富,促使彝族舞蹈品味得到显著提升。任何一种舞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品质,方可以获得长远发展。在目前的彝族舞蹈中,有很多舞蹈正是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品质,方可以成为精品。
彝族舞蹈的创作和发展,除了要创新形式之外,还需要积极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整体品质水平,只有这样,方可以增强彝族舞蹈的生命力。对于彝族舞蹈工作人员来讲,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在继承彝族舞蹈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心的无穷奥秘进行挖掘,对人性美充分揭示,以便增强彝族舞蹈的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对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彝族舞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黄不接、精品较少等,制约到了彝族舞蹈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相关舞蹈艺术工作人员就需要积极深入彝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挖掘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创作舞蹈形式,丰富舞蹈内涵,增强彝族舞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扩大彝族舞蹈的群众基础,促进彝族舞蹈创作不断发展进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关键词:彝族;舞蹈创作;文化保护
一、当代彝族舞蹈创作历史及现状
(一)传统民间舞蹈
彝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取材大多来自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婚礼、丧事、丰收等等。结合舞蹈本体、特征的差异,本文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传统彝族民间舞蹈进行分析。
1、踏歌舞。本种舞蹈指的是结合歌曲进行的舞蹈形式。以《朵乐荷舞》为例,在凉山布施、普格等地区广泛流传,大部分跳舞人群为青年女子,也有少数的中年和少女。这些女子双手分别拿着黄伞和荷包袋,在歌声之中跳舞。《朵乐荷舞》虽为简单的舞蹈动作,但是舞蹈音乐却十分动听,通过歌声和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今,每年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朵乐荷舞》是必跳之舞。
2、旋舞类舞蹈。本种舞蹈一般出现于婚礼、丧事之中,舞者手拿着披毡,旋转而舞。男女皆可参与。结合歌词的长短及旋律,进行两圈或数圈的旋转。在肢体动作中,披毡也会随之舞动,增添了舞蹈的韵味。舞蹈的名称由歌唱内容所决定,但是不同名称的舞蹈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舞蹈人员将不同材质的披毡披在身上,双手握住披毡两侧,在说唱吟诵中,不断旋转舞动着来回变换位置。每一种舞蹈,都需要由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其旋律十分悠扬,歌词较为丰富,给予了彝族人民文化的感染。传统的旋舞类舞蹈已经越来越少见。
3、鼓舞类舞蹈。本种舞蹈由彝族巫师苏尼创作出来。以《羊皮鼓舞》为例,其创作基础为巫师为人看病驱鬼时所跳的动作。舞蹈双手分别拿着鼓和鼓槌,在击鼓过程中,旋转和跳跃。其首先快速抖动双肩,然后抖动全身,向上、向左、向右等跳跃和移动。本种舞蹈具有较多的动作和节奏,是彝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鼓舞类舞蹈随着医学知识在彝区的大力普及、苏尼驱鬼活动的骤然减少等原因而越来越少。
4、脚舞类舞蹈。本种舞蹈形式主要为脚步动作,通常出现于节日、婚丧、集会等场合。以《对脚舞》为例,其广泛流传于喜德、越西等地,舞蹈过程中,歌唱、乐器伴奏等都没有,仅仅通过脚步声来将内心情感抒发出来。一般由男子来进行舞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男女组合,男子采用刚毅熊健的舞步,而女子则将温柔婉约的风格呈现出来。在《对脚舞》中,虽然主要是脚步动作,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手部动作,可能是叉腰、搭肩等。彝族婚丧文化逐渐城市化、中式化、现代化,从而导致传统彝族婚丧等场合很难再见到此类传统舞蹈。
5、武士舞类舞蹈。本种舞蹈是由人们扮演武士进行跳舞,一般出现于丧事、祭祖等活动中。其中,《刀舞》、《铃铛舞》等都属于武士舞类舞蹈。在《刀舞》中,跳舞人员右手拿着刀,按照一定的顺序规范站立,在韵文的节奏指導下,碎步前行。在舞蹈动作方面,主要是向下或者向左、向右等挥动长刀。在舞蹈语言方面,主要是对逝去的人进行悼念,对亲属进行安慰,也可能是对民族的一些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本种舞蹈仍然流传于凉山雷波等彝族农村地区。
(二)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包括两套,舞蹈有12段之多,舞蹈动作既有优美舒展的类型,也有粗犷豪放的方式。凉山彝族人们十分喜欢《彝族达体舞》,普及范围较广。《彝族达体舞》具有十分生动的音乐旋律,有机融合了彝族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给人以良好的听觉享受。同时,其具有风格多样化的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形,互动性、自娱性较强,且学习难度较低,不管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并且对场地、空间等没有要求,什么地方都可以跳。
《达体舞》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充分喜爱,广泛出现于田间地头、民间小院等各个场所和广场集会、红白喜事等各种活动。甚至,亚洲、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出现了《达体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三)彝族专业舞蹈
专业舞蹈也是彝族舞蹈的重要类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凉山政府的组织下,出现了凉山文工团,这些艺术家们深入到彝族各地,对彝族民间文化养分积极吸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创作出来了诸如《快乐的诺苏》、《阿哥追》等一系列优秀的舞蹈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凉山歌舞团又相继创作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舞蹈作品,包括《刀舞》、《喜背新娘》等。进入新时期后,又有《牛角号》、《月亮部落》、《五彩凉山》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产生。这些彝族专业舞蹈,受到了彝族人民及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喜爱。彝族专业舞蹈的出现,促进了彝族舞蹈的发展,为我国舞蹈文化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彝族舞蹈创作人员缺少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彝族舞蹈依然受到了国内外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但是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对舞蹈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创作出来的精品舞蹈还较少。
二、彝族舞蹈创作的前景发展
(一)积极加工、整理保护传统民俗民间舞蹈
在如今的凉山各地,民族民间舞蹈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少。比如过去彝族婚礼中,人们自觉的跳起旋舞类舞蹈;在丧事中,依然有粗犷豪放的武士舞出现;火把节上,人们通过舞蹈来对如今的美好生活进行赞颂;但是,如今,彝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受城镇化的冲击,彝族民间传统舞蹈越来越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彝族舞蹈在未来的创作和发展中,就需要如《彝族达体舞》一样,科学加工、整理和编创保护传统的民俗民间舞蹈,丰富其形式和内容,提升其整体品质,促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保护民族文化。
(二)增强舞蹈动律
舞蹈动律是彝族舞蹈发展的基础,相较于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相比,彝族民间舞蹈的韵律舞蹈比较缺乏,制约到了彝族舞蹈的发展。舞蹈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舞蹈动律的影响,只有舞蹈动律足够优秀,整部舞蹈作品的品质方可以进一步提升。
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彝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积极发掘和提炼,对彝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动律积极提炼,也可以对其他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积极借鉴,促使彝族舞蹈动律得到不断创新。同时,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够对现代时尚身韵过分滥用,否则民族舞蹈的特色就会丢失。总之,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彝族舞蹈的动律,方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彝族民族舞蹈。
(三)提升舞蹈内涵
在对彝族舞蹈动律大力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彝族舞蹈的内容大力丰富,促使彝族舞蹈品味得到显著提升。任何一种舞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品质,方可以获得长远发展。在目前的彝族舞蹈中,有很多舞蹈正是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品质,方可以成为精品。
彝族舞蹈的创作和发展,除了要创新形式之外,还需要积极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整体品质水平,只有这样,方可以增强彝族舞蹈的生命力。对于彝族舞蹈工作人员来讲,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在继承彝族舞蹈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心的无穷奥秘进行挖掘,对人性美充分揭示,以便增强彝族舞蹈的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对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彝族舞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黄不接、精品较少等,制约到了彝族舞蹈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相关舞蹈艺术工作人员就需要积极深入彝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挖掘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创作舞蹈形式,丰富舞蹈内涵,增强彝族舞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扩大彝族舞蹈的群众基础,促进彝族舞蹈创作不断发展进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