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季节性迁徙研究进展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影响动物季节性迁徙的因素及其神经机制进行综述,不同类群的动物习性不同,影响迁徙的因素也存在差异,因此较多地探讨了鸟类的迁徙行为.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影响动物迁徙的相关神经机制,如光周期视觉神经机制、磁感受神经机制及嗅觉神经机制等.动物迁徙的起源、迁徙原因、如何确定迁徙时间、迁徙导航机制等研究成果,为更深入了解动物的迁徙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对于进一步研究动物迁徙机制,以及保护迁徙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21年1月18—24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头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死亡.采集组织及粪便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组织涂片镜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细菌16S rDNA和多重PCR鉴定,确诊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并根据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给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2020年全年,太原动物园对8只群养猎豹(Acinonyx jubatus)进行了系统的正强化训练.依据群养个体相容性,将每2只猎豹个体分隔在1个笼舍中,仅由1名训练员就可以在40 min内完成对8只猎豹的全部训练内容,并可以有效减少训练时的个体干扰及攻击行为.对猎豹的训练项目、行为要求、使用口令、训练进度、训练目的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群养个体在训练时的空间分隔、时间安排、如何减少食物争抢等训练要点,为圈养猎豹及其他物种的群养动物训练提供参考借鉴.
为探究梅花鹿源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方法,分别采集动物园内呼吸困难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咽拭子,以及死亡梅花鹿的肺脏、心血、肝脏等病料组织76份,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和PCR方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动物性试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采集的76份病料组织样品分离得到5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40株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分离的40株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率在
介绍了1例长耳鸮(Asio otus)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救治的全过程.通过X光检查确诊肱骨骨折后,采取手术治疗方式.术前使用舒泰50进行诱导麻醉,术中用七氟烷进行维持麻醉.采用克氏针配合钛合金钢板进行固定,术后恢复良好.
随着饲养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繁殖率、幼崽存活率以及福利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关于动物个性的研究逐渐在行为生态学领域受到重视,且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个体间存在个性特征差异.在此背景下,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圈养大熊猫个性研究、应激反应及相关内容,讨论了个性差异与应激水平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圈养大熊猫个体福利状况提供新的方向.
通过查验2018年11月以来在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相机位点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发现该保护区有4个位点共4次记录了黄腹鼬(Mustela kathi-ah)的影像.经比较核查,确证黄腹鼬为山西省的新纪录物种,其分布北界扩展到了山西南太行山区域,刷新了该物种分布的最北界.
2021年3月5日,在甘肃省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39°54′49.20″N,98°26′39.32″E)记录到配对进入领域行为期的欧鸽(Columba oenas),确认其为甘肃鸟类分布新纪录.通过样方调查和行为取样探明该鸟的巢址特征和警戒行为,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查询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数据,对该鸟目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认为该鸟在甘肃省的出现与其分布区的持续东扩有关.欧鸽当前在甘肃省分布的种群数量不多,且不连续,初步推测欧鸽可能已在本省繁殖,为罕见留鸟.
探讨分子粪便学在食性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概述了各项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分子粪便学方法在国外的动物食性研究中应用较多,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植物DNA进行测序得到的结果更快速、更高效,并可降低动物消化率对结果的影响.建议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当地植被情况建立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对结果进行修正,对于近缘种植物可以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区分.
我国自然保护地人兽冲突问题十分普遍,给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人兽冲突典型区域的人兽冲突管理的成效和问题,分析了这些区域内人兽冲突的现实问题与管理经验,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偿3个层面提出了新时期人兽冲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017年1月—2018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法斗乡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长尾雉云南亚种(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获得12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出14只个体(9,5♀).该物种的相机位点出现率为7.25,相对丰富度为23.08,拍摄率为0.147,显示其种群密度较低.经查阅文献,文山州西畴县尚无黑颈长尾雉分布的报道,证实西畴县是黑颈长尾雉的1个新地理分布地点,填补了该物种在滇东与广西西部地理分布的空白,表明该物种在云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