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初中历史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已刻不容缓。本文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大方面阐述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做法。
关键词:历史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作为历史教师,我最怕听到这样的议论,如"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薄弱"、"学生的历史知识贫乏"等话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以来被当作副科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难以正常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底蕴。那么,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什么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即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并且在课内和课外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主渠道
1、强调历史作用,明确学习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意识,首先应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历史》是初中阶段要学习的新学科,如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将会对以后学习历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第一节历史课,我想让学生对"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作了精心的设计。我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1历史是什么?2我们身边有历史吗?请举几个例子。3学习历史对你有什么 好处?请举例说明。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马上就七嘴八舌说起来。通过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一些抽象化、专业化的语言,如"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无时不在,历史无处不在"、"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等,就变得生动、具体而容易理解。学生能说出大量的身边历史,如:市区的变化、家庭的变迁、自己的成长、灯具的演变……至于学习历史的作用,学生也能畅所欲言,如: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了解古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博古通今……我跟学生说,历史最突出的作用是"史鉴"功能,我找来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明兴亡"来论证;我还列举现实生活中很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鲜活例子来说明,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真正领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明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历史意义。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名言,如:"学史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忘记历史意味着对过去的背叛"、"古为今用"、"鉴往可以预测未来"、"历史最大的魅力是使学者变得博古通今"等,来强调历史的价值作用,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上完《贞观之治》一课,我对学生说:"鉴古能知今,请大家寻找历史的借鉴"。不少同学谈得很好,从唐太宗的纳谏说到自己在生活中或在学习中应多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才能避免失误,可以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成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逐渐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在生活中运用历史。
2、重视基础教学,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 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离开历史基础知识来谈历史意识就成为"空中楼阁"。我跟学生说: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四要素:历史时间、历史地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们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础,要准确无误。学习历史时要有较强的时空观念,要学会正确使用历史时间和看懂历史地图。例如公元前1000年与公元1000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相距就是2000年。再如,历史上的东京,东汉时是指洛阳,北宋时是指今天的开封。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历史时态度要严谨,要尊重历史事实,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历史年代、学会制作大事年表,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础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让学生学会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等等。通过这些历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历史知识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并教给科学的学习、复习方法。在初中阶段,应教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学会归类,避免因头绪多而发生混乱,又因混乱而出现厌学的现象。如学生刚接触历史朝代时,我就教学生背诵《朝代歌》,用歌谣的形式很轻松地记住一连串的朝代。再如上《伐无道,诛暴秦》时,我就教给学生学习农民战争的方法,要掌握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影响)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我还告诉学生,学历史时要经常进行"联系"和"比较",因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历史也不能随意割断。现在社会正提倡终身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激发学习情趣,进行趣味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
有人说"情趣是成功之源"。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在行动上就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于历史学科有过去性的特点,更需要趣味教学。如在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等各种教学素材,或用故事会、小品表演、辩论会、擂台赛等多种形式,让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形成大历史意识。例如,上《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时,由于本课知识点不多,教学时间充裕,我就组织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请学生讲霍去病的故事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最后还用歌谣进行小结,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愉快。此外,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虽说时间不能倒转,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可以假设。让学生穿越时间隧道,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当时的人或事考虑,可以产生一种较为强烈的历史感。例如,学习《和同为一家》时,我这样假设历史情景:假如你是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你一直很仰慕中原文化,当你来到唐太宗面前求婚,你将如何介绍你自己的志向与愿望,才能打动唐太宗的心而获得允婚呢?问题一出,学生觉得很新鲜,纷纷进入那种特定的历史情景,去寻找答案。
4、重视背景分析,加深历史印象,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做法
在课堂上,我不但注重历史现象的教学,更重视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因为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有把历史背景弄清楚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也就不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讲"科举制的诞生"时,应先讲清魏晋以来形成的"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它选拔人才的原则是以门第的高低而并非以才学的高低为标准,选出的人大多没有真才识学,并且选拔人才的权力也落入大地主的手中,不利于皇帝的统治。隋文帝统一 南北后,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对这种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这样他选出的人才既有真才识学,又把用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像《春天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等历史歌曲,如能对它们进行背景分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4、挖掘思想教育,落实德育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出发点
"历史意识的培养,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历史教材中隐藏着各项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素材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例如可用屈原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用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结合汕头市的"诚信"问题,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记》,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讲春秋争霸的历史,用"卧薪尝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意志、毅力的教育;学习大书法家王羲之时,用他勤学苦练的事迹来感动学生,让学生懂得只有刻苦学习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等等。
"史为处世之鉴,理为治史之魂"。教师的讲课要寓理于史,启示学生为人处事之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对学生终身有益。如教师讲述唐玄宗任用宋景为相,并送给他一付金筷子。宋景明白玄宗要自己的品格象金子一样尊贵,处事象筷子一样正直。教师补充这一史实的目的是在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二、课外活动是进一步强化历史意识的重要手段
1、适当布置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如写历史小论文、编历史小报、创作历史漫画等,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故事会、表演历史小品、读史笔记展览、历史收藏、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开阔历史视野, 丰富历史知识。
3、可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一些文物古迹,接触乡土历史。例如,我带学生参观汕头骑楼--百载商埠的标志;参观石炮台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陈慈簧旧居--了解潮汕的建筑艺术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到历史有时是触摸得到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亲近感。
4、推荐一些好的课外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时,情感得到升华。我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成语故事》、《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有:《大汉天子》《荆轲刺秦王》等,但要跟学生说明,舞台艺术形象与历史事实是有所区别的,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去欣赏历史艺术形象。
5、利用新闻热点问题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辩论,或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举办历史专题讲座,让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做到"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培养学生的大历史意识。
"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作为历史教师,我最怕听到这样的议论,如"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薄弱"、"学生的历史知识贫乏"等话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以来被当作副科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难以正常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底蕴。那么,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什么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即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并且在课内和课外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主渠道
1、强调历史作用,明确学习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意识,首先应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历史》是初中阶段要学习的新学科,如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将会对以后学习历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第一节历史课,我想让学生对"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作了精心的设计。我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1历史是什么?2我们身边有历史吗?请举几个例子。3学习历史对你有什么 好处?请举例说明。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马上就七嘴八舌说起来。通过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一些抽象化、专业化的语言,如"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无时不在,历史无处不在"、"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等,就变得生动、具体而容易理解。学生能说出大量的身边历史,如:市区的变化、家庭的变迁、自己的成长、灯具的演变……至于学习历史的作用,学生也能畅所欲言,如: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了解古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博古通今……我跟学生说,历史最突出的作用是"史鉴"功能,我找来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明兴亡"来论证;我还列举现实生活中很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鲜活例子来说明,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真正领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明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历史意义。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名言,如:"学史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忘记历史意味着对过去的背叛"、"古为今用"、"鉴往可以预测未来"、"历史最大的魅力是使学者变得博古通今"等,来强调历史的价值作用,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上完《贞观之治》一课,我对学生说:"鉴古能知今,请大家寻找历史的借鉴"。不少同学谈得很好,从唐太宗的纳谏说到自己在生活中或在学习中应多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才能避免失误,可以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成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逐渐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在生活中运用历史。
2、重视基础教学,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 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离开历史基础知识来谈历史意识就成为"空中楼阁"。我跟学生说: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四要素:历史时间、历史地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们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础,要准确无误。学习历史时要有较强的时空观念,要学会正确使用历史时间和看懂历史地图。例如公元前1000年与公元1000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相距就是2000年。再如,历史上的东京,东汉时是指洛阳,北宋时是指今天的开封。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历史时态度要严谨,要尊重历史事实,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历史年代、学会制作大事年表,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础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让学生学会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等等。通过这些历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历史知识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并教给科学的学习、复习方法。在初中阶段,应教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学会归类,避免因头绪多而发生混乱,又因混乱而出现厌学的现象。如学生刚接触历史朝代时,我就教学生背诵《朝代歌》,用歌谣的形式很轻松地记住一连串的朝代。再如上《伐无道,诛暴秦》时,我就教给学生学习农民战争的方法,要掌握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影响)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我还告诉学生,学历史时要经常进行"联系"和"比较",因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历史也不能随意割断。现在社会正提倡终身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激发学习情趣,进行趣味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
有人说"情趣是成功之源"。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在行动上就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于历史学科有过去性的特点,更需要趣味教学。如在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等各种教学素材,或用故事会、小品表演、辩论会、擂台赛等多种形式,让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形成大历史意识。例如,上《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时,由于本课知识点不多,教学时间充裕,我就组织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请学生讲霍去病的故事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最后还用歌谣进行小结,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愉快。此外,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虽说时间不能倒转,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可以假设。让学生穿越时间隧道,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当时的人或事考虑,可以产生一种较为强烈的历史感。例如,学习《和同为一家》时,我这样假设历史情景:假如你是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你一直很仰慕中原文化,当你来到唐太宗面前求婚,你将如何介绍你自己的志向与愿望,才能打动唐太宗的心而获得允婚呢?问题一出,学生觉得很新鲜,纷纷进入那种特定的历史情景,去寻找答案。
4、重视背景分析,加深历史印象,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做法
在课堂上,我不但注重历史现象的教学,更重视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因为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有把历史背景弄清楚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也就不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讲"科举制的诞生"时,应先讲清魏晋以来形成的"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它选拔人才的原则是以门第的高低而并非以才学的高低为标准,选出的人大多没有真才识学,并且选拔人才的权力也落入大地主的手中,不利于皇帝的统治。隋文帝统一 南北后,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对这种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这样他选出的人才既有真才识学,又把用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像《春天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等历史歌曲,如能对它们进行背景分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4、挖掘思想教育,落实德育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出发点
"历史意识的培养,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历史教材中隐藏着各项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素材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例如可用屈原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用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结合汕头市的"诚信"问题,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记》,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讲春秋争霸的历史,用"卧薪尝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意志、毅力的教育;学习大书法家王羲之时,用他勤学苦练的事迹来感动学生,让学生懂得只有刻苦学习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等等。
"史为处世之鉴,理为治史之魂"。教师的讲课要寓理于史,启示学生为人处事之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对学生终身有益。如教师讲述唐玄宗任用宋景为相,并送给他一付金筷子。宋景明白玄宗要自己的品格象金子一样尊贵,处事象筷子一样正直。教师补充这一史实的目的是在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二、课外活动是进一步强化历史意识的重要手段
1、适当布置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如写历史小论文、编历史小报、创作历史漫画等,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故事会、表演历史小品、读史笔记展览、历史收藏、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开阔历史视野, 丰富历史知识。
3、可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一些文物古迹,接触乡土历史。例如,我带学生参观汕头骑楼--百载商埠的标志;参观石炮台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陈慈簧旧居--了解潮汕的建筑艺术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到历史有时是触摸得到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亲近感。
4、推荐一些好的课外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时,情感得到升华。我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成语故事》、《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有:《大汉天子》《荆轲刺秦王》等,但要跟学生说明,舞台艺术形象与历史事实是有所区别的,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去欣赏历史艺术形象。
5、利用新闻热点问题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辩论,或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举办历史专题讲座,让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做到"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培养学生的大历史意识。
"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