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山西省黄河板块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生成综合成本栅格数据集;采用矢量化叠加法提取黄河板块内优良旅游资源及行政中心;结合最小成本路径法,提取路径数量,分析统计路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地形条件、水文条件、现有公路网;研究区内优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其中建筑与设施,水域风光、地文景观、遗址遗迹、自然保护区占总数量比例分别为35.80%,23.46%,17.28%,12.35%,11.11%;提取最小成本
【基金项目】
:
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资助(201704102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山西省黄河板块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生成综合成本栅格数据集;采用矢量化叠加法提取黄河板块内优良旅游资源及行政中心;结合最小成本路径法,提取路径数量,分析统计路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地形条件、水文条件、现有公路网;研究区内优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其中建筑与设施,水域风光、地文景观、遗址遗迹、自然保护区占总数量比例分别为35.80%,23.46%,17.28%,12.35%,11.11%;提取最小成本
其他文献
本文在二维非线性光学微腔中研究了光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并研究了光子气体量子相变对原子衰减率的影响.我们发现,纯光子对凝聚相原子衰减率是温度依赖的,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系统自由能增大,原子衰减率也相应变大.
现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分类工作多由主观经验主导,因此常常产生分类不明的问题,影响村庄规划布局工作的实施;在扩展型规划向着存量型规划发展的时代,村庄分类需要更加
利用Lyapunov函数研究了复杂网络中的带有垂直传播的SIR模型在SW网络上的全局稳定性条件,同时在SF网络上分析了SIR模型的平衡点的存在性,通过基本再生数R 0、R 1和数值仿真,给出了相应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
针对不同区域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和噪声特性存在差异问题,以山东27个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站)2015年至201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对各站点坐标分量的周期和噪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存在着明显的线性运动,垂直方向的周期运动较为规律;坐标分量的谱指数显示大部分站点的噪声模型为白噪声+闪烁噪声。为合理地确定噪声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确定了山东CORS坐标时间序列N方向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了试验K4648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其冲击断口形貌,并分析了试验合金冲击吸收功偏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试验K4648合金试棒经过1180℃×4 h空冷+900℃×
基于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估算了该时段山西省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状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土地资源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山西省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99%,林地与草地的碳吸收量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煤炭的碳足迹远高于其他能源类型,占总碳足迹的87.2%;平均地均碳排放强度是地均碳吸收强度的69.5倍,山西省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改变高能耗低效率
收集百度指数2011年~2017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对平遥古城的日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差系数,并引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的库兹涅茨比率,对平遥古城网络关注
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同时面临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农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角度,采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的现状数据与规划预期数据,对山西省土地压力进行科学测度,基于地统计学理论,对山西省土地压力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分析成因并提出缓解土地压力的对策.结果表明:山西省土地压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呈团状和点状的分布格局,自北向南逐渐下降,中部局部地区略低于周边;耕地压力指数呈南北高、中间低,且东部略高于
以中国280个城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城市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气象观测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量化城市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1990、2000和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脆弱性格局,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时间维度上,1990-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暴露度呈升高趋势,敏感性先升高后降低,而适应能力呈缓慢降低趋势;空间维度上,暴露度整体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2006年~2016年城市发展综合得分进行排名,评价其耦合协调性并分析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2006年~2016年山西省城市“经济—环境—生态”耦合协调性分为五个等级,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半包围结构,太原市耦合协调性最好,忻州市耦合协调性最差;从时间上来看,山西省2006年~2016年耦合协调性虽有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全省协调性发展差异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