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妊娠期及产后的管理(下)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视频继续上期视频介绍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前、妊娠期以及孕后的相关治疗,若女性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则其怀孕可能性小(怀孕率约为1/5 950),而自发性流产率、早产率、围产期病死率均较高,且胃肠道出血也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相关治疗带来的效益可能大于胎儿承受的风险。分析产妇因素:许多非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分析正常的免疫耐受期则无需治疗,如果可接受疾病进展的风险,应考虑延缓治疗,在生育计划明确后再开始治疗。母婴传播因素:母婴传播率定义为血清HBV DNA> 20 IU/ml(检测下限为20 IU/ml)或HBsAg阳性率在婴儿28周龄时的比例。疫苗接种/免疫预防仍然是婴幼儿最重要的预防策略。产后因素:母乳喂养需监测产妇产后肝炎突发情况:分娩后延长治疗不能预防肝炎突发,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是否停药或延用,且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不会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根据妊娠分级选择HBV抗病毒药物:妊娠分级B类:动物研究未见对胎儿有危险性,然而未进行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或动物研究显示药物对胎儿具有不良效应,但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未能证明药物对胎儿具有危险性。妊娠分级C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致畸性和胚胎毒性效应,且未进行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或无动物与妊娠妇女研究资料可供应用。

综上,对无进展性肝纤维肝硬化孕妇,孕早中期每6周检查1次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孕晚期每4周检查1次;产后3个月每4周检查1次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产后达半年再检查1次。肝炎突发时(ALT:300~500 U/L)开始抗病毒治疗,若HBV DNA > 200 000 IU/ml开始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通常于孕28~30周时开始使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若HBV DNA > 8~ 9 log IU/ml应提早治疗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0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20~52岁,瘢痕面积15 cm×7 cm~23 cm×11 cm。Ⅰ期于额顶部置入1个额定容积为400~6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耳前、面颊部有瘢痕者另在颞侧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
近年来,慢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其预防和治疗应当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慢性创面的治疗尽管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慢性创面的快速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总结了慢性创面的定义及治疗的理论基础、创面敷料及治疗技术的应用,旨在与业内同仁们探讨慢性创面治疗的理论和策略。
期刊
目的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
本文基于刚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新增的交叉学科将为烧伤和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探讨了创面修复与相关领域交叉进展,引出关于"创面修复基础研究可以关注哪些基础科学问题"和"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进展解决创面修复科学问题"等思考和建议,旨在把握机遇,利用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开展创面修复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目的探讨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的设计及在自体毛发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用弹性纱布、纤维、硅胶等材料设计一种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佩戴的专用保护帽,其分为前后2片,前片主要用于保护受发区、后片主要用于供发区的加压止血。将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自体毛发移植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1例患者纳入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患者住院号尾号,43例奇数患者纳
期刊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以此建立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2010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31例(男190例、女41例,年龄18~60岁)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最终预后分为存活组173例和死亡组58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程度、烧伤总面积、Ⅲ度
休克是烧伤早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虽然烧伤休克是一个老问题,但其临床治疗常不及时、不规范,致使休克期度过不平稳甚至休克难以纠正,导致早期感染和脏器并发症。为规范烧伤休克防治,专家组从主要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监测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方面讨论形成了本共识,作为烧伤休克防治的参考,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