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导读

来源 :特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火葬场
  母亲缓缓出来了
  腓骨
  胫骨
  膑骨
  ……
  骶骨
  肱骨
  胸骨
  ……
  最后是头盖骨
  它们全是白色的
  我望向曾经孕育了我的位置
  那里空无一物
  空得晃眼
  也许那是我母亲身上
  最先焚化的部分
  甚至早于我放在她遗体上的花束
  徐江:湮没與激活
  亲情的诗最难写。尤其是写给亡故的亲人,尤其是写给母亲。古诗也好,当代先锋诗也好,都是一样。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话反过来说,写亲情太容易了,尤其是写给去世父母,“眼泪哗哗的”,比那些电视小品里看得还过分,这种语言和情绪双重泛滥的情形,独属于汉语新诗,为世界诗歌所绝无仅有。
  为什么母亲最难写?因为子女和母亲的关系最复杂。尤其开始进入成人期以后的儿女。不再仅仅是依恋、依赖。有挣脱,有生命个体各自对时代、生命的不同认知、读解(如果是母女,可能还要加上一些相互间的挑剔)。短短的一首诗,如何能承载这样的重量?
  中华文化的源流中,亲情伦理对人的影响力,远大于宗教及其它后天型信仰,这是独特的一个存在。父母离去,对儿女犹如山崩,新诗简单,民俗一般地哭天抢地,在词语的海洋中痛嚎宣泄一下,别人读了头大,自己表演一下过过瘾,任务就算完成了。现代诗则不然,一方面,它无法像处理其它题材那样始终保持“零度”式的冷凝状态;另一方面,那种对生活真实的忠实,使得作者既要面对那种“至亲离世后的语塞”状态,却又不得不直面“生命的短暂与长存”这一矛盾关系的撞击。
  《母亲的火葬场》便带有上述明显的现代诗特征。通过刺目视角场景所运载的悲伤到极处的绝望,带出的是对“我们生命的来处”消失后的震惊与巨大惶惑—“我望向曾经孕育了我的位置/那里空无一物/空得晃眼”。是啊,亲人、来路已无,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生者何其孤单、无助。生命悲伤至此处,同时激活着肉身和灵魂出窍的形而上(却不是那种枯燥的经院式的超验)回看。一首诗由此推进至它的完成部分,告别,然后回归常态智性表述下的叹息……
  张小波的诗,素以其想象的多维、思辨的奇崛和语言的穿透性著称。这首诗,则很好地示范出现代诗在极致情绪状态下,是怎样完成表达的。它不是一个技术示范,它是美学和生命体验合一后的激活,这也正是现代诗在汉语中比新诗高明的所在。
其他文献
陈培浩:《特区文学》的“大湾区文学地理”栏目一晃就快一年了,回顾起来挺感慨。这一年期间发生了至今仍影響着世界的新冠疫情,当然,我感慨的不仅是时间和世事,而是一件当初我们并不知道会呈现为什么形状的事情,就这样做下来了。在我看来,重要的倒不是我们梳理了哪些“大湾区文学”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审美价值,而是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去面对一个新生的概念。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乃是“粤
期刊
自从处女作发表之后,我对小说写作的胆子就大了起来。我对小说一星半点的认知,几乎都搁在我至今写作的小说里面了。它们是我讲故事之时用到的显影剂,有液态物质的迷惑性。我没有讲过一个完整故事。究竟是不会讲故事,还是刻意为之,辩驳的意义不大。故事以哪一块碎片,以怎样的肌理形态,又以怎样的承载体量,出现在我们的阅读之中,是我长久以来在考虑的问题。不是所有的碎片都有价值,不是所有的记忆都值得被书写,至少在短篇小
期刊
王威廉:好多年前,我来中山大学读书,当时所有的本科生都要先在珠海校区读两年。那时进珠海还需要“边防证”,我的录取通知书就成了边防证。我对这个“特殊之地”充满了好奇,这个好奇与另一个“特殊之地”有关,那就是澳门。国庆假期之际,被几位同学拉着一起参与了一个游玩节目:澳门环岛游。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即便去不了澳门本岛,但是可以环绕着它,远远看看它。其实看了些什么我全都忘记了,关键是那种“看”本身。这种“看
期刊
王威廉  1982年生。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等。作品被翻译为英、韩、日、俄、意、匈等文字。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首届“文学港·储吉
期刊
陈润庭:作为广东人,我对澳门一直怀着非常亲切的感情。袁老师是澳门在地的著名诗人,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澳门文学近年来的发展吗?  袁绍珊:澳门作家的作品近年开始以非官方组织的方式,在大陆、香港及台湾出版,是可喜之事。澳门文学奖逐步面向全球华人;澳门年度文学选、澳门文学史料整理及研究专著的接连出版;澳门文学馆的筹建;澳门文学节的举办;澳门笔会推动跨媒体文学宣传及跨地域的出版合作等,都是不错的发展势头。譬如
期刊
一  在他看来这是典型的美式公寓,美式厨房:没有正儿八经的饭桌,只有吧台式的餐桌,光滑的大理石面黑白两色,盯上几秒竟觉得像山水画儿,吊灯的光朦朦胧胧笼罩其上。屁股下的高脚凳也不是给亚洲人坐的,高得未免夸张,他的拉夫·劳伦马球袜勉强沾着地板。她光着脚,不知是出自美国人還是韩国人的习惯,双腿相叠,膝盖微曲。每跟她说一句话,他都瞄一眼那被吊灯晃得发白的膝盖。他自己觉得瞄了太多眼,想控制一下,管不管用不知
期刊
一、沃夫的直播间  (花白短发的太阳系人额头出现在直播画面下部,镜头晃动,男人的脸与上身被调整至镜头中央微偏左。男人身穿蓝色夏衣,领口有磨损,胸前印花洗至褪色,勉强能辨认出字样为六种常用语图案绘制的沃夫零件店商标。男人身后为常见布局的单人宿舍,杂物与小金属制品较多。男人动作迟疑地向镜头缓缓挥手,视线在镜头与镜头之外某处来回移动。画面底部滚动播放观众实时发言:“这是谁?”“沃夫呢?”“是员工吗?”)
期刊
胡明亮此次回老家,并非完全自愿,一半是女友再三催促,另一半缘由深藏于心,秘而不宣。  已近三月,天气渐暖,新冠疫情似乎渐缓,但人心里依然凉意嗖嗖,内里的恐惧并不见减。很多单位已恢复上班,大都弹性安排,防守严密,口罩是必须戴的;手不仅要反复洗,还要喷上酒精消毒,酒鬼都会拿消毒做借口了,名正言顺喝两口白酒;公交车已恢复运行,不过班次减少,乘客也少,胡明亮经常看到站台上空无一人,公交车疾驰而过,隔窗也未
期刊
我坐在甜品店角落的凳子上,等待南秋下班。我还是头一回见她穿工装,老实说,如果她不是我的女朋友,我准不会记住她的样子。原本她要工作到晚上十点,但是今天,她和一位同事—那个她在我面前称为“张大胖”的女孩,我们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见过—调了一下班,再过一个钟头就可以离开。我又看了一眼手表。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块表盘,秒针、分针和时针,在它上面缓慢、有序地旋转。  “你要是不耐烦,可以去其它地方转转。”南秋
期刊
自从父亲由保安改做荷官,家里的收入就有所增加了,为了庆祝一下,母亲决定全家去贾伯乐提督街的鮨味亭大餐一顿。大概用了半小时,母亲才化完她声称的“简妆”。对于眉笔、口红、粉饼、腮红,她有着堪比职业的娴熟,我们都管那套仪式叫“画皮”。  我问过她,你看过周迅演的《画皮》吗?她却反问我,我有那么好看吗?她坐在梳妆台前,一边对着镜子压低上唇,把人中撑长,然后压低下巴,触电般快速微笑,又快速平复。她总讲,口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