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座位形式、课桌、教具和班级规模等。心理环境就是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以及课堂气氛等,教师在这节课中很注意做到这一点,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教态和语言的变化,所站位置的变化,学生围着教师一起学习扭秧歌,教师为龙头,学生为龙身舞龙,师生一起摆造型等形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处处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传统课堂教师那种至高无上、居高临下的地位被打破。学生把艺术课当成了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由衷地喜欢艺术课。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本课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兴趣转移快等特点,在四十分钟里围绕“闹新年”展开教学,让学生多感受,更多地接触艺术本身。例如,在过年的鼓点声中进课堂,过年着装互赏,过年民俗介绍,过年活动欣赏、模仿、创作、展示等,让学生在还未厌倦时,新的内容又出现了。根据学生兴趣转移快的规律,先于学生转移,带着学生转移。尽管学习材料简单,多次反复出现,但教学方式变化多样,每一环节的学习都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无暇分神,乐此不疲。
新的教学理念还强调,艺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的能力。在模仿学习扭秧歌环节中,不是像以往那样枯燥分解动作要领,进行机械的动作模仿,而要注意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注意基本动作的节奏、情绪体验,不过分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启发他们想怎么扭就怎么扭,只要节奏对就行,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学会扭秧歌的基本动作。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扭得不亦乐乎,使“我能行”的自信心在教师的信任中产生。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现。整节课紧扣“主体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使艺术课堂成为生活大舞台,变成展示学生才华的大舞台。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
这节课很注意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评价活动。例如,最后分小队上台展示任务完成情况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评价最有创意的化妆和造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情感体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学会评价,分享快乐。
四、课程生活化
艺术课的目的是培养在生活中使用艺术的人,而不是舞台上使用艺术的人。这节课很注意课程的生活化。它取材于中国春节民俗文化,又适逢学生刚过完春节,教师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课上对过年物品展示、民俗活动介绍、《精彩中国年》录像的欣赏等,把这些生活搬进艺术课堂,进行有模有样的演练。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了艺术情操。
五、取向多元化
这节课围绕发展多元智能整体目标,设计实施教学内容。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很自然地把音乐、舞蹈、语言表达、创意想象、人际交往等诸多智能巧妙地融进“闹新年”主题表达中。人际智能培养表现最为突出:学生手工制作的小锣、小鼓之类作品的互赏,师生间鼓点节奏创意敲打的互学,小队间角色化妆的互助,造型设计的互补,动作忠告的互谅,新年贺词的互勉,即兴歌舞的互动,等等,无不闪现着友善、合作、真诚、关注、欣赏他人的人格魅力。
六、活动游戏化
这节课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而引发教学高潮的多是游戏性内容,如角色扮演、猜“红包”等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的形象设计,更贴切活动游戏化的形式。教师身穿红色外衣,根据主题的延伸,又先后添加红绸带、头饰、照相机等。这样的衣着打扮,形成视觉冲击力,加之教师得体的体态语言与亲和力,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大家在游戏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快乐,童年快乐。
艺术课《闹新年》根据新课标中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剪纸、装饰品等,尝试模仿其中的一项活动”。这个理念,通过“导入—激趣、欣赏—分析、尝试—模仿、创作—展示”四个环节带领低年级学生了解、感受精彩中国年中出现的歌舞、剪纸、年画、锣鼓等与中国年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淡化学科界限,突出综合艺术,使艺术氛围浓厚。
(责编侯艳星)
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座位形式、课桌、教具和班级规模等。心理环境就是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以及课堂气氛等,教师在这节课中很注意做到这一点,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教态和语言的变化,所站位置的变化,学生围着教师一起学习扭秧歌,教师为龙头,学生为龙身舞龙,师生一起摆造型等形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处处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传统课堂教师那种至高无上、居高临下的地位被打破。学生把艺术课当成了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由衷地喜欢艺术课。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本课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兴趣转移快等特点,在四十分钟里围绕“闹新年”展开教学,让学生多感受,更多地接触艺术本身。例如,在过年的鼓点声中进课堂,过年着装互赏,过年民俗介绍,过年活动欣赏、模仿、创作、展示等,让学生在还未厌倦时,新的内容又出现了。根据学生兴趣转移快的规律,先于学生转移,带着学生转移。尽管学习材料简单,多次反复出现,但教学方式变化多样,每一环节的学习都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无暇分神,乐此不疲。
新的教学理念还强调,艺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的能力。在模仿学习扭秧歌环节中,不是像以往那样枯燥分解动作要领,进行机械的动作模仿,而要注意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注意基本动作的节奏、情绪体验,不过分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启发他们想怎么扭就怎么扭,只要节奏对就行,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学会扭秧歌的基本动作。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扭得不亦乐乎,使“我能行”的自信心在教师的信任中产生。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现。整节课紧扣“主体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使艺术课堂成为生活大舞台,变成展示学生才华的大舞台。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
这节课很注意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评价活动。例如,最后分小队上台展示任务完成情况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评价最有创意的化妆和造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情感体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学会评价,分享快乐。
四、课程生活化
艺术课的目的是培养在生活中使用艺术的人,而不是舞台上使用艺术的人。这节课很注意课程的生活化。它取材于中国春节民俗文化,又适逢学生刚过完春节,教师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课上对过年物品展示、民俗活动介绍、《精彩中国年》录像的欣赏等,把这些生活搬进艺术课堂,进行有模有样的演练。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了艺术情操。
五、取向多元化
这节课围绕发展多元智能整体目标,设计实施教学内容。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很自然地把音乐、舞蹈、语言表达、创意想象、人际交往等诸多智能巧妙地融进“闹新年”主题表达中。人际智能培养表现最为突出:学生手工制作的小锣、小鼓之类作品的互赏,师生间鼓点节奏创意敲打的互学,小队间角色化妆的互助,造型设计的互补,动作忠告的互谅,新年贺词的互勉,即兴歌舞的互动,等等,无不闪现着友善、合作、真诚、关注、欣赏他人的人格魅力。
六、活动游戏化
这节课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而引发教学高潮的多是游戏性内容,如角色扮演、猜“红包”等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的形象设计,更贴切活动游戏化的形式。教师身穿红色外衣,根据主题的延伸,又先后添加红绸带、头饰、照相机等。这样的衣着打扮,形成视觉冲击力,加之教师得体的体态语言与亲和力,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大家在游戏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快乐,童年快乐。
艺术课《闹新年》根据新课标中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剪纸、装饰品等,尝试模仿其中的一项活动”。这个理念,通过“导入—激趣、欣赏—分析、尝试—模仿、创作—展示”四个环节带领低年级学生了解、感受精彩中国年中出现的歌舞、剪纸、年画、锣鼓等与中国年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淡化学科界限,突出综合艺术,使艺术氛围浓厚。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