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报纸的出现到电视的兴盛,长期以来,大众传媒的信息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新闻视野,大众媒介也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第四媒体和手机网络的繁荣,一个新兴的名词——“自媒体” [1]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宠: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老牌的大众传媒的代表,电视新闻如何更加深刻的反映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提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以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把握问题为切口,剖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报道的“度”的挖掘。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新闻深度报道 纵横联合 自媒体
一、以“意”突破篇幅限制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电视有不同于报刊、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地方。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版面的无限延伸性,可以把新闻事件的每个细节详细报道出来,而电视的“版面”是时间,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能占有太多“版面”。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以“意”取胜。无论哪种媒介上的深度新闻,目的都不是简单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的大况,而是一种对事件的思考,揭示事件背后的东西,单纯描述性的新闻不是深度新闻。这种思考就是“意”,电视媒介以声像结合的方式报道新闻,具有形象性的优势,往往一个镜头就能传达众多信息,相关镜头的组合再加上主持人适当地解说把这些环节连接起来,非常容易引起联想,让观众看到事件背后的东西。电视新闻报道如何以最小的篇幅、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对事件的深度思考就成为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键。从“意”来看就是要选取能够展示事件背后东西的画面、把相关画面进行有效的组合,主持人的解说词也必须能够对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直接站在媒体或自己的立场上进行评论。
二、纵横联合加强深度
纵向的延伸可以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形成完整的报道,是一种加深新闻报道深度的有效方法。由于纵向延伸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在此不再赘述,本节将重点论述如何横向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在上个世纪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新闻一线工作者发现,传统的寻找新闻的方式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目前的网络新闻超链接。原因很简单:网络联系了个人,使一个个原来超广大的受众变成了新闻的信源。这样一个丰富的新闻资源是传统媒体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难以与之抗衡的。如果还是仅仅依靠有限的传统新闻资源力量,就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这就需要电视媒体人放下身架与新兴的媒介联合。以往我们常见的联合形式就是网络上出现一个热议话题,传统媒体再慢慢介入进而形成强大社会议题。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仅靠这种被动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眼球已经使电视媒介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通过传统的电视传媒与新兴小众媒介结合的方式形成更加强大和直接的新闻影响力。
06年徐静蕾曾凭借过五千万的点击率使人们大胆猜测未来的博客新闻,博客广告甚至盈利分成问题。虽然时至今日博客依然没有像当初人们设想的那样成为盈利单位,但是随着他的技术载体的升级,博客已经为更多的人接受和熟悉。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博客的变种形式——手机微博和微信。尽管更多的人愿意将手机微信归结为一种更加便利和便宜的通信方式,但是我认为其实手机微信已经成了一种变形的微博:将博客和通信相结合的一种信息传递形式。
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想要将自己的新闻做出深度,不能仅仅蜻蜓点水的去博客和微信群体中寻找新闻,将自己与博客和微信融合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目前电视媒体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都知道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而目前,想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媒介,仅靠大众传媒的“设置”已经很难形成强大的社会“议程”:建立更加直接的电视媒介的微信平台,直接通过微信形成与其他微信受众的互动,用个体互动的形式探寻受众更加关注的新闻内容,使得有公信力的媒介资源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是目前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横向联合的最佳方法。
三、顺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要扭转采访报道的思维定势。在深度报道中,分析评论的严重缺乏在思维方式上具体表现为:记者在提炼主题,把事实上升到理性层面,揭示事实的普遍意义时显示出的报道弱势。所谓报道弱势不仅仅表现为记者放弃理性思维,使报道思想贫乏,更重要的是,它导致整个节目游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扭转采访报道时的思维定势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辩力,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与新闻五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过多迷恋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由于节目形式变化带来的整个采访报道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整个方法论的改变。
其次,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论点”就是报道的核心,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实际上就是核心论点的具体表现。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要求记者在一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活动中,都要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理清思路,牢记报道的中心目的,不至于偏离主题,在各种情况下迷失报道的方向。
再次,要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一方面,媒介自身要更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的舞台;另一方面,社会对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也应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乎自己个性的语言的机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说到某个新闻节目,往往滔滔不绝的不是这个栏目的设置,而是某某主持人的铿锵致辞。比如说到“东方时空”我们会想到沉稳干练又饱含深情的敬一丹,会想到年轻精干又表情凝重的白岩松;说到“锵锵三人行”我们会想到温文尔雅,知识渊博的窦文涛;说到湖南台的娱乐节目,我们会想到幽默风趣又带些成熟味道的汪涵……,这些节目由于主持人的风格特色给观众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成就了这个节目的收视。
最后,要追求主客观结合的表现过程。之前我们常常提到新闻的客观性,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也一直提倡客观报道,不太加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但是随着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受众在阅读收看新闻时,越来越需要参考性评论,需要适应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评论,需要有多种不同意见的人际化评论。受众需求的变化预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趋势,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2]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19175.2010.5 .
[2]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happycampus4.blog.hexun.com.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新闻深度报道 纵横联合 自媒体
一、以“意”突破篇幅限制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电视有不同于报刊、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地方。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版面的无限延伸性,可以把新闻事件的每个细节详细报道出来,而电视的“版面”是时间,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能占有太多“版面”。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以“意”取胜。无论哪种媒介上的深度新闻,目的都不是简单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的大况,而是一种对事件的思考,揭示事件背后的东西,单纯描述性的新闻不是深度新闻。这种思考就是“意”,电视媒介以声像结合的方式报道新闻,具有形象性的优势,往往一个镜头就能传达众多信息,相关镜头的组合再加上主持人适当地解说把这些环节连接起来,非常容易引起联想,让观众看到事件背后的东西。电视新闻报道如何以最小的篇幅、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对事件的深度思考就成为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键。从“意”来看就是要选取能够展示事件背后东西的画面、把相关画面进行有效的组合,主持人的解说词也必须能够对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直接站在媒体或自己的立场上进行评论。
二、纵横联合加强深度
纵向的延伸可以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形成完整的报道,是一种加深新闻报道深度的有效方法。由于纵向延伸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在此不再赘述,本节将重点论述如何横向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在上个世纪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新闻一线工作者发现,传统的寻找新闻的方式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目前的网络新闻超链接。原因很简单:网络联系了个人,使一个个原来超广大的受众变成了新闻的信源。这样一个丰富的新闻资源是传统媒体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难以与之抗衡的。如果还是仅仅依靠有限的传统新闻资源力量,就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这就需要电视媒体人放下身架与新兴的媒介联合。以往我们常见的联合形式就是网络上出现一个热议话题,传统媒体再慢慢介入进而形成强大社会议题。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仅靠这种被动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眼球已经使电视媒介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通过传统的电视传媒与新兴小众媒介结合的方式形成更加强大和直接的新闻影响力。
06年徐静蕾曾凭借过五千万的点击率使人们大胆猜测未来的博客新闻,博客广告甚至盈利分成问题。虽然时至今日博客依然没有像当初人们设想的那样成为盈利单位,但是随着他的技术载体的升级,博客已经为更多的人接受和熟悉。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博客的变种形式——手机微博和微信。尽管更多的人愿意将手机微信归结为一种更加便利和便宜的通信方式,但是我认为其实手机微信已经成了一种变形的微博:将博客和通信相结合的一种信息传递形式。
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想要将自己的新闻做出深度,不能仅仅蜻蜓点水的去博客和微信群体中寻找新闻,将自己与博客和微信融合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目前电视媒体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都知道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而目前,想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媒介,仅靠大众传媒的“设置”已经很难形成强大的社会“议程”:建立更加直接的电视媒介的微信平台,直接通过微信形成与其他微信受众的互动,用个体互动的形式探寻受众更加关注的新闻内容,使得有公信力的媒介资源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是目前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横向联合的最佳方法。
三、顺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要扭转采访报道的思维定势。在深度报道中,分析评论的严重缺乏在思维方式上具体表现为:记者在提炼主题,把事实上升到理性层面,揭示事实的普遍意义时显示出的报道弱势。所谓报道弱势不仅仅表现为记者放弃理性思维,使报道思想贫乏,更重要的是,它导致整个节目游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扭转采访报道时的思维定势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辩力,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与新闻五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过多迷恋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由于节目形式变化带来的整个采访报道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整个方法论的改变。
其次,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论点”就是报道的核心,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实际上就是核心论点的具体表现。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要求记者在一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活动中,都要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理清思路,牢记报道的中心目的,不至于偏离主题,在各种情况下迷失报道的方向。
再次,要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一方面,媒介自身要更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的舞台;另一方面,社会对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也应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乎自己个性的语言的机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说到某个新闻节目,往往滔滔不绝的不是这个栏目的设置,而是某某主持人的铿锵致辞。比如说到“东方时空”我们会想到沉稳干练又饱含深情的敬一丹,会想到年轻精干又表情凝重的白岩松;说到“锵锵三人行”我们会想到温文尔雅,知识渊博的窦文涛;说到湖南台的娱乐节目,我们会想到幽默风趣又带些成熟味道的汪涵……,这些节目由于主持人的风格特色给观众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成就了这个节目的收视。
最后,要追求主客观结合的表现过程。之前我们常常提到新闻的客观性,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也一直提倡客观报道,不太加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但是随着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受众在阅读收看新闻时,越来越需要参考性评论,需要适应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评论,需要有多种不同意见的人际化评论。受众需求的变化预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趋势,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2]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19175.2010.5 .
[2]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happycampus4.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