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 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职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更应有所作为的,本人曾从以下三方面作过有益的探索。
  
  1.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语)。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①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所以,要想把握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人”,就必须关注人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现在一般的提法是,师生在课堂上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平时则是朋友关系。但我以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
  中职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在感受形象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抓住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如“母亲形象”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葛朗台太太(《守财奴》)、“悲剧性人物”中的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对他们作横向深入而有趣的心灵比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
  
  2.尊重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天形成的。海德格尔曾指出: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并不断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即所谓的个性化。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
  如在教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诸子散文)时,我一向不主张把孔子、孟子、韩非、庄子等人当成“思想的化身”而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把他们看成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讲授《〈论语〉二章》的时候,我先对学生说:“孔子虽被尊为‘圣人’,但并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宽容大度、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人,他有过在言辞激烈时的面红耳赤,也曾有过颠沛流离、郁郁寡欢的时候……”设置这样导语,既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能引導学生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孔子。
  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3.培养情感
  
  人们的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产生的,它们无一不受情感的制约。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不失为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师靠什么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然也要靠“情感”,即以情动人,潜移默化。
  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佑泽武元曾说:“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他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机能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感情淡薄,就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融洽起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就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如下途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语言文字训练要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在品词析句中,浸润人文教育底蕴,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教师讲,学生听。这还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课堂讲授形式之一,尽管它受到不少的非难,但完全否定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形式时,能否调动起教学双方内在的情感。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输出与接纳的目的。如讲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如何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就不能不对文中“出离愤怒”、“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等重点词句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悲愤”这一厚重而又具深广情感的外在形象意义,如“徘徊者”孤独的身影、“学者文人”的阴险嘴脸、烈士们在弹雨中殒身不恤的“事实”等。
  (2)在品读课文中,感悟人文教育意蕴。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在诵读和联想中,使学生心领神会作者的情感。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②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中外古今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这一点在新教材中显得尤为突出)。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就更容易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如何让学生突破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颇不宁静”之情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无须大讲特讲,只需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带着情感朗读,领学生读,让学生低声入境地自读,这种通过气氛、情感、环境的渲染,反复诵读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3)通过定时的写作和自由的随笔训练,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互通。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而又复杂。他们与成年人相比,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彷徨、郁郁、羞愧、失望等情感。而现在的中职生除上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他们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4.鼓励创造
  
  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去创造,怎样让学生体现个人的真正价值?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给学生以创造的机会。教师应该寻找、创设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可创造、有时间来创造。如在组织中职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教学时,笔者曾这样启发过学生:“儒家思想历千年而不衰,在现在以至未来,仍会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韩非的思想,你认为在今天是否有其积极意义呢?”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没有孔孟的执著。正如他自己所言‘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当德行无法服人时,应该寻求另一种途径。他主张耕、战,并能根据时代的变迁,改变策略,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韩非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他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和平年代里,‘战’已不再仅指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竞争。韩非因时而异的思想,能帮助我们在高科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能走出一条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
  ②朱熹.朱子大全.
其他文献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RHD)对养兔业来说是一种威胁很大的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引起,主要侵害2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推广,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技术日渐成熟,已成为治疗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处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决定着手术的成败,所以围手术期处理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以妊娠母猪严重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PRRS自1987年首次报道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特别是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注重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它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不应是传授和接受、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而是重视在教师的指
摘 要: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所提出的新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主要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深广度 探究 质疑 教学情景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实施新课程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我们应依据初中物理教学规律,端正教师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改变一切围绕升学有望学生转的错误做法,把目光转移到多数学生身上来。  教无定法,教有方法。我认为分层教学中施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尤里·康斯坦丁夫·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苏联和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其概念、理论基础、理论原则,实施程序及其特点的研究,来指导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法和建构中学英语教学中科学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以提高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育教学过程 最优化理论 中学英语 教学改革 影响    尤里·康斯坦丁夫·巴班斯基(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