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危害性很大。总结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症状,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对水稻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
1危害症状
白叶枯病一般为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成株期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1)叶缘型。又称叶枯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主要为害叶片。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暗绿色短线状斑,随即扩展为短条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或向下延伸,形成长条斑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黄,最后转为黄褐色或灰白色,且病健组织交界处有明显的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分明;籼稻病斑多呈黄褐色或橙黄色,病健界限没有粳稻那么清楚。
(2)急性型。多发生在多肥、深灌、高温闷热、连阴雨多和易感病的品种上。病叶青灰色或暗绿色,并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一般仅限于上部叶片,不蔓延全株,凡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一般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其他叶片仍保持青绿,很像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在于茎部无虫伤孔。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特别是叶缘的水孔有黄色球状菌脓,如将外叶鞘剥去,可见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
(4)中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亡。
2发病原因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最抗病,粳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叶面水孔多的品种抗病。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因此,若菌源充足、气候适宜且品种易感病,便会导致病害大流行。
(2)气候条件。7~8月份高温、高湿、大风暴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仅3~5d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暴雨和台风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即使是露水,个别田块发病也重。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m。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也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致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
大田串灌、漫灌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则更易遭病菌侵染,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还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杜绝病菌来源,在无病区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进种子,严防病菌传入。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强氯精、叶枯宁等药剂来处理种子。病稻草堆放要远离秧田,不使病菌接触种、芽、苗、水等,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厩肥,大田要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不偏施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施用;一旦田间发现病株,不可再施氮肥,否则会使稻株贪青徒长,以致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引起湿度增加,造成发病的田间小气候;而且还会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致使抗病力减弱。大田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大田应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对已发病的田块也不宜重烤,以免加重病害。
(2)化学防治。大田施药坚持“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可选用消菌灵、叶枯宁、消病灵、菌毒清等药剂。各种杀菌剂交替使用,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一般5~7d施药1次,连续2~3次,每次加水900kg/hm2均匀细水喷雾,并在露水干后进行,以免因操作传播病害。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对水稻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
1危害症状
白叶枯病一般为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成株期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1)叶缘型。又称叶枯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主要为害叶片。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暗绿色短线状斑,随即扩展为短条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或向下延伸,形成长条斑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黄,最后转为黄褐色或灰白色,且病健组织交界处有明显的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分明;籼稻病斑多呈黄褐色或橙黄色,病健界限没有粳稻那么清楚。
(2)急性型。多发生在多肥、深灌、高温闷热、连阴雨多和易感病的品种上。病叶青灰色或暗绿色,并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一般仅限于上部叶片,不蔓延全株,凡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一般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其他叶片仍保持青绿,很像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在于茎部无虫伤孔。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特别是叶缘的水孔有黄色球状菌脓,如将外叶鞘剥去,可见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
(4)中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亡。
2发病原因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最抗病,粳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叶面水孔多的品种抗病。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因此,若菌源充足、气候适宜且品种易感病,便会导致病害大流行。
(2)气候条件。7~8月份高温、高湿、大风暴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仅3~5d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暴雨和台风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即使是露水,个别田块发病也重。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m。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也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致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
大田串灌、漫灌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则更易遭病菌侵染,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还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杜绝病菌来源,在无病区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进种子,严防病菌传入。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强氯精、叶枯宁等药剂来处理种子。病稻草堆放要远离秧田,不使病菌接触种、芽、苗、水等,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厩肥,大田要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不偏施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施用;一旦田间发现病株,不可再施氮肥,否则会使稻株贪青徒长,以致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引起湿度增加,造成发病的田间小气候;而且还会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致使抗病力减弱。大田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大田应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对已发病的田块也不宜重烤,以免加重病害。
(2)化学防治。大田施药坚持“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可选用消菌灵、叶枯宁、消病灵、菌毒清等药剂。各种杀菌剂交替使用,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一般5~7d施药1次,连续2~3次,每次加水900kg/hm2均匀细水喷雾,并在露水干后进行,以免因操作传播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