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评析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要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科学安排合作环节,精心指导合作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合作交流 引领 思考 机制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我们知道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你能借助身边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吗?(小组合作完成)
  此时,观察学生的活动:有的利用一元硬币、胶带纸、三角板上的圆形窟窿画圆,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因找不到圆形物体或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或与同桌窃窃私语。
  师: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画圆的好帮手——圆规,怎样用圆规画圆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第96页上面的图示,先动手画一画,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试着画圆。
  师:根据刚才画圆的体会,你认为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针尖不能移动。
  师:对!还有什么不能动?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师:说得真好!刚才画圆时这个固定的点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数学家们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并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先自学课本第96页,再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看书。
  师: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径?
  学生没有讨论,纷纷举起了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圆心o 、半径r、直径d。
  师:知道了什么叫半径和直径,那半径和直径又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小组合作研究。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
  1.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联系?用字母怎么表示?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
  教师让一名学生读一读,然后就宣布小组合作讨论。
  结果并不让人满意:有的小组在画、折、量、比,可有的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个别同学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评析】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安排了4次小组交流合作,表面上看,课堂活动频繁,热热闹闹,但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但怎样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实际效果,仍困扰着大家。现结合上述案例,谈谈个人看法。
  1.合作交流缺少了一种内在需求。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 “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必须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的指令。本案例中教者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有些环节的小组合作只是个形式而已。
  如教者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多数学生利用一元硬币、胶带纸、三角板上的圆形窟窿画圆,此操作简单易行,无需与同伴合作。少数学生因找不到圆形物体索性不画。若教者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铅笔、线绳、图钉、橡皮等,让学生尝试画圆,为下面认识圆心、半径等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会对怎样使用这些材料而感到困惑,因困惑而有合作交流的需要。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动地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我们应先思考几个问题:这个环节是否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如果用,什么时候进行?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如何引起学生的合作需要?学生如何活动?教师如何介入其中进行点拔、引导?
  2.合作交流缺少了一串问题引领。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向性,合作交流应该是在一串相关的、递进的问题驱动下展开的。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问,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主动地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者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课本已经给出了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学生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不想去深入思考,也不知道怎么去深入思考。如果出示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合作交流,则能启发学生的思维:(1)组内分工,分别画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2)各画一条半径、直径,并用字母标出。你们发现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半径、直径?(3)仔细观察所画的两个圆的位置和大小,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3.合作交流缺少了一段独立思考。
  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深化。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案例中,在探究圆的特征时,教者出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就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动机和愿望。如果让学生先思考:⑴你觉得同一圆内半径有多少条?长度相等吗?直径呢?⑵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工具或材料验证你的结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操作、验证,然后讨论交流,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合作交流缺少了一套运行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互补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推进、降低合作交流的实效,因此合作学习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   (1)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因此,合作学习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事做,有话说,且敢做、敢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这样的小组才能形成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中,教者让学生合作探究圆半径、直径的特征时,虽出示了几个问题,但因分工不明,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导致小组合作讨论时,有的竟然是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以个人之见替代了小组的看法,扼杀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机会。小组活动表面热闹,实是内耗。很明显,这种以个人代替小组的合作,成了部分学生和一些教师的“课间休息”,它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因此,要重视合作小组的建设,明确分工,建立小组合作的运行机制。
  (2)教给学生有效的合作方法。
  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顺利运行的关键。因此,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第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第二,合作要专心,不讲题外话,各抒己见,博采众长。第三、说话有条理,争辩讲和气,以理服人。如在探究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先独自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并把你的发現随时记录下来,再和同学交流:①此题的探究方法是不是只有一种?②还能通过怎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③能不能有条理地把你的想法向同学们介绍?只有通过这种有序的合作才能取得合作的成功。
  (3)形成恰当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成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教师如果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小组自评;②组间互评;③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应以表扬与激励为主,这种点评有利于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感,体验合作的乐趣。
  总之,我们要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科学安排合作环节,精心指导合作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