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高考最为熟悉的印象就是全国统一高考。民国时期,也曾实行过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也分文理科,只不过实施全国统考的时间不长,只有1937年至1941年四年左右的时间。当时民国的教育部设有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以及分配录取学生等工作。
跨越千里参加入学考试
1937年,为了适应全面抗日的需要,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提高大学普及程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当时中国顶尖的学府进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
当时的全国统考,考生仍须和清朝时一样届时赶考,因为并非每个县都设有考点。当时全国仅设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等十二个招生区(沦陷区除外)。对于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跨越千里参加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招生考试,实属不易。
统考定于每年9月1日至4日举行。笔试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任选物理、化学、生物1门。
教会学校学费昂贵 师范院校免收学费
民国时期有三类高校,公立大学(国立、省立)、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各个学校的学费收取标准不一,私立学校学费100块大洋起步,高的达到200块大洋;教会学校学费200块大洋起步;公立学校学费是几十块大洋。即便如此,公立大学的学费与当时人们的收入相比,也是比较昂贵的。
民国时期,有的师范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给予师范生经济补助,有的还提供免费住宿。因此,师范学校成为很多学生的首选。著名报人徐铸成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刘和珍、许广平都曾就读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破格录取的偏科大师们
民国大学录取时,考试成绩是重要标准,但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素质、才能破格录取。
早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其他科目平平,作文特别优异,被主考老师赏识,破格录取。后来闻一多“投桃报李”,在1930年,他也破格录取了一位学生:臧克家。
當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短小精悍的三句话,富有哲思,打动了闻一多,他破例给了98分的高分。虽然在这次招考中,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鸭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
考试题目千奇百怪
早前,在湖南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发现了一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卷。大致内容有:
本国历史地理,中国最大之米市在 ;最大之渔场在 ;陶业最盛之地在 ;产大豆最多之地为 ;产石油最富之地为
;贸易额最多之商埠为 。
世界历史地理,欧战的结果 国破裂, 国 国疆土削减, 、 、
等同新兴。
国文作文题,就下列5题中择一,“苦热”“晓行”“灯”“路”“夜”,文言白话均可。
1932年,18岁的周祖谟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均被录取。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据说题目是文学院院长胡适出的。报考清华时,试卷之一是“对对子”,题目为: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以“胡适之”为对。这个题目是陈寅恪所出,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但是陈寅恪对“胡适之”的答卷也颇为赞许。
北大、清华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周祖谟,因清华学费每年费用较高,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周祖谟选择了北大中文系。
跨越千里参加入学考试
1937年,为了适应全面抗日的需要,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提高大学普及程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当时中国顶尖的学府进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
当时的全国统考,考生仍须和清朝时一样届时赶考,因为并非每个县都设有考点。当时全国仅设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等十二个招生区(沦陷区除外)。对于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跨越千里参加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招生考试,实属不易。
统考定于每年9月1日至4日举行。笔试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任选物理、化学、生物1门。
教会学校学费昂贵 师范院校免收学费
民国时期有三类高校,公立大学(国立、省立)、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各个学校的学费收取标准不一,私立学校学费100块大洋起步,高的达到200块大洋;教会学校学费200块大洋起步;公立学校学费是几十块大洋。即便如此,公立大学的学费与当时人们的收入相比,也是比较昂贵的。
民国时期,有的师范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给予师范生经济补助,有的还提供免费住宿。因此,师范学校成为很多学生的首选。著名报人徐铸成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刘和珍、许广平都曾就读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破格录取的偏科大师们
民国大学录取时,考试成绩是重要标准,但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素质、才能破格录取。
早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其他科目平平,作文特别优异,被主考老师赏识,破格录取。后来闻一多“投桃报李”,在1930年,他也破格录取了一位学生:臧克家。
當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短小精悍的三句话,富有哲思,打动了闻一多,他破例给了98分的高分。虽然在这次招考中,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鸭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
考试题目千奇百怪
早前,在湖南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发现了一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卷。大致内容有:
本国历史地理,中国最大之米市在 ;最大之渔场在 ;陶业最盛之地在 ;产大豆最多之地为 ;产石油最富之地为
;贸易额最多之商埠为 。
世界历史地理,欧战的结果 国破裂, 国 国疆土削减, 、 、
等同新兴。
国文作文题,就下列5题中择一,“苦热”“晓行”“灯”“路”“夜”,文言白话均可。
1932年,18岁的周祖谟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均被录取。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据说题目是文学院院长胡适出的。报考清华时,试卷之一是“对对子”,题目为: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以“胡适之”为对。这个题目是陈寅恪所出,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但是陈寅恪对“胡适之”的答卷也颇为赞许。
北大、清华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周祖谟,因清华学费每年费用较高,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周祖谟选择了北大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