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考对中专学校已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中专招收的是高中落榜生和初中毕业生。昔日百里挑一,今朝来者不拒,中专生生源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专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方式等都需要探索,都要以新的观念支撑和实施。确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观念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时期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伴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考落榜进中专,这是大部分中专生之路径。今天的中专生从生源上来说亦不像以前大多是中学里的成绩优秀者,而大部分是在中学里成绩较差的学生。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这部分学生该属差等生了。虽然他们的成绩较差,但并不能因此全面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划线,只认可读书好的学生,不承认其他人的天赋,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误区。据专家分析,人的职能大体表现为七个方面,即: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而我们若只以分数论英雄,难免会扼杀许多可塑之才。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教育观念。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其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早已包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中,今日老话重提,只是在新时期、新的环境下所得到的一些新的思考。社会的发展,新的变化,使得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正所谓老生常谈,常谈常新。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中专生源,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浅有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度,重在应用。也就是说,在课堂主渠道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组织教学。其次,现在中专生出口多了,不仅可直接就业,而且可升入高校。两个出口,对应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同一课堂上兼顾,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都顾不了。因此要抓主要矛盾,要联系学生实际。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千条万条,学生能接受是第一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但总有差别,而且现在的差别比过去大得多。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则通过办高考辅导班满足需求。而对于那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要积极、充分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他们学习的自信,指导他们依据自身的特长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让学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中专学校的两个出口是两条道路,而不是两条腿。两条道路,一条通向市场,一条通向高校。两条腿只能走一条路,如果一条腿迈向市场,一条腿迈向高校,只能原地踏步。对于不同的学生,学校应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也就是说中专并不是中专生的终极教育,对口高职是发展的一个新台阶。但更多的中专生还是要走向社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生存、发展,所以,中专的专业教学,更应侧重感性認识,突出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怎样在竞争激烈、自身条件薄弱的环境下,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快速地吸收他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让其认识到中专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学习刚刚的开始,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要懂得去学习和完善发展自己。
四、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现在素质教育是大家议论的话题。可一提到素质教育,有人认为那是上级或领导的事,由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搞“开门办学”或“第二课堂”活动。其实这都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误区。
课堂教学应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依据、练习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原则,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首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题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充分信任他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期初到期末,都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让全班同学都学有所得、增强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其次,自学与指导的关系
在各种能力中,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处理好自学与指导的关系,为此,应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指导的方法。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生还没发掘出来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这样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篇作品,并对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景在头脑中激起相应的兴奋点。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学生第二次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当教师讲到学生意识不清晰的问题时,立刻激发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澜。这种遵循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最后,练习与讲解的关系
在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巧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播思路、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既是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坚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才回落到实处。
总之,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体制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其适应社会竞争形势,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伴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考落榜进中专,这是大部分中专生之路径。今天的中专生从生源上来说亦不像以前大多是中学里的成绩优秀者,而大部分是在中学里成绩较差的学生。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这部分学生该属差等生了。虽然他们的成绩较差,但并不能因此全面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划线,只认可读书好的学生,不承认其他人的天赋,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误区。据专家分析,人的职能大体表现为七个方面,即: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而我们若只以分数论英雄,难免会扼杀许多可塑之才。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教育观念。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其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早已包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中,今日老话重提,只是在新时期、新的环境下所得到的一些新的思考。社会的发展,新的变化,使得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正所谓老生常谈,常谈常新。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中专生源,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浅有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度,重在应用。也就是说,在课堂主渠道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组织教学。其次,现在中专生出口多了,不仅可直接就业,而且可升入高校。两个出口,对应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同一课堂上兼顾,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都顾不了。因此要抓主要矛盾,要联系学生实际。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千条万条,学生能接受是第一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但总有差别,而且现在的差别比过去大得多。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则通过办高考辅导班满足需求。而对于那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要积极、充分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他们学习的自信,指导他们依据自身的特长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让学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中专学校的两个出口是两条道路,而不是两条腿。两条道路,一条通向市场,一条通向高校。两条腿只能走一条路,如果一条腿迈向市场,一条腿迈向高校,只能原地踏步。对于不同的学生,学校应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也就是说中专并不是中专生的终极教育,对口高职是发展的一个新台阶。但更多的中专生还是要走向社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生存、发展,所以,中专的专业教学,更应侧重感性認识,突出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怎样在竞争激烈、自身条件薄弱的环境下,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快速地吸收他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让其认识到中专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学习刚刚的开始,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要懂得去学习和完善发展自己。
四、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现在素质教育是大家议论的话题。可一提到素质教育,有人认为那是上级或领导的事,由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搞“开门办学”或“第二课堂”活动。其实这都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误区。
课堂教学应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依据、练习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原则,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首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题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充分信任他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期初到期末,都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让全班同学都学有所得、增强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其次,自学与指导的关系
在各种能力中,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处理好自学与指导的关系,为此,应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指导的方法。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生还没发掘出来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这样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篇作品,并对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景在头脑中激起相应的兴奋点。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学生第二次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当教师讲到学生意识不清晰的问题时,立刻激发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澜。这种遵循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最后,练习与讲解的关系
在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巧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播思路、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既是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坚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才回落到实处。
总之,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体制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其适应社会竞争形势,充分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