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了“香饽饽”,多个地方争相祭奠。(5月23日《人民日报》)
“公祭大典”的蔚然成风历来备受诟病,“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的实质是另一种“公款追星”,只不过借着历史和传统的幌子做着形式主义的道场。至于被篡改的文化传承、被放大的封建迷信、被异化的“搭台唱戏观”等等,更是已经被拷问得漏洞百出。笔者要问的是:这些连绵不绝“公款公祭”的地方政府,是如何在“财政硬约束”中获得合法性预算支出的呢?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但在“女娲公祭大典”中一出手就是“1500多万元”。这还不算多的,随便翻翻新闻,斥资上亿公祭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钱来自哪里?这些钱经过了怎样的审批程序?能否经得起绩效评估?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政府花钱必须编制预算,并报经人大批准后方可执行。问题是,有多少地方政府花钱是真正受到了人大的硬约束?即便是约束了,还有多少摆不上台面的支出只是临时性“补票”手续而已呢?如果行政部门掌握绝大部分资源,财政收支情况不公开透明,财政预算约束乏力,自然就给“隆重而热烈”的“烧钱工程”埋下了伏笔。
就理论而言,“公共财政”之所以强调“公共”二字,是冀望有一整套建立在科学与法治的预算基础上的硬约束体制,而且这一机制理应与审计部门对项目的绩效考核及公职人员的问责机制相因应,惟其如此,才能保证纳税人的民生利益,约束寻租冲动与可能。
“公款公祭”的盛行,是剖析“弱化的财政硬约束”的最佳范本。首先,这是财政硬约束法治性缺位。我国虽然自1995年起正式颁布了《预算法》,但执行情况差强人意。昂贵的“公祭”如果真是“老百姓的心声”,何以一出手就屡屡怨声载道呢?这份“胆量”显然来自于常年“预算违法不得咎”的尴尬现状。其次,是财政硬约束公开性的缺位。如果“公祭预算”的行为主体、行为内容和行为要求阳光透明,荒唐的官方行为基本还可以被民意监督纠偏,但在遍地“生米煮成熟饭”的公祭风潮里,有基于财政硬约束之上的听证、审议和开放式监督吗?第三,是财政硬约束科学性缺位。贫困县的预算资金竟然不能按照国家战略与政府政策的重点及优先性进行优化配置,出手阔绰的“公祭财政”里的还有预算效率可言吗?
经济学家科尔内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通病,就是在缺乏财政硬约束的条件下,总要患‘投资饥渴症’。”我国审计署近年来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也表明:地方支出预算编制还比较粗放,而粗放的财政预算恰恰生成着弱化预算约束的危险。显然,如果不能还原财政硬约束的刚性与威慑力,“泛滥的公祭”和所有“公款”类浪费危机是很难根治的。
“公祭大典”的蔚然成风历来备受诟病,“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的实质是另一种“公款追星”,只不过借着历史和传统的幌子做着形式主义的道场。至于被篡改的文化传承、被放大的封建迷信、被异化的“搭台唱戏观”等等,更是已经被拷问得漏洞百出。笔者要问的是:这些连绵不绝“公款公祭”的地方政府,是如何在“财政硬约束”中获得合法性预算支出的呢?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但在“女娲公祭大典”中一出手就是“1500多万元”。这还不算多的,随便翻翻新闻,斥资上亿公祭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钱来自哪里?这些钱经过了怎样的审批程序?能否经得起绩效评估?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政府花钱必须编制预算,并报经人大批准后方可执行。问题是,有多少地方政府花钱是真正受到了人大的硬约束?即便是约束了,还有多少摆不上台面的支出只是临时性“补票”手续而已呢?如果行政部门掌握绝大部分资源,财政收支情况不公开透明,财政预算约束乏力,自然就给“隆重而热烈”的“烧钱工程”埋下了伏笔。
就理论而言,“公共财政”之所以强调“公共”二字,是冀望有一整套建立在科学与法治的预算基础上的硬约束体制,而且这一机制理应与审计部门对项目的绩效考核及公职人员的问责机制相因应,惟其如此,才能保证纳税人的民生利益,约束寻租冲动与可能。
“公款公祭”的盛行,是剖析“弱化的财政硬约束”的最佳范本。首先,这是财政硬约束法治性缺位。我国虽然自1995年起正式颁布了《预算法》,但执行情况差强人意。昂贵的“公祭”如果真是“老百姓的心声”,何以一出手就屡屡怨声载道呢?这份“胆量”显然来自于常年“预算违法不得咎”的尴尬现状。其次,是财政硬约束公开性的缺位。如果“公祭预算”的行为主体、行为内容和行为要求阳光透明,荒唐的官方行为基本还可以被民意监督纠偏,但在遍地“生米煮成熟饭”的公祭风潮里,有基于财政硬约束之上的听证、审议和开放式监督吗?第三,是财政硬约束科学性缺位。贫困县的预算资金竟然不能按照国家战略与政府政策的重点及优先性进行优化配置,出手阔绰的“公祭财政”里的还有预算效率可言吗?
经济学家科尔内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通病,就是在缺乏财政硬约束的条件下,总要患‘投资饥渴症’。”我国审计署近年来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也表明:地方支出预算编制还比较粗放,而粗放的财政预算恰恰生成着弱化预算约束的危险。显然,如果不能还原财政硬约束的刚性与威慑力,“泛滥的公祭”和所有“公款”类浪费危机是很难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