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谈计算机教学中一些误区和问题,然后提出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1—7597(2009)1010179--01
一、计算机教学中一些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为教学而教学
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为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是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上课时教师讲解的不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去获取信息,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计算机去多快好省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而是去跟学生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必须记住,哪些是近年来考核中的重点。如此教学的结果,就是把学生误导向学习计算机是为记一些理论知识,而脱离实际操作的误区。
(二)重实践,轻理论
计算机本是一种工具,注重工具的实用性操作而对其理论不重视看似天经地义的,实则不然。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会运用计算机就行,所以对他们强调操作技能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种社会上电脑培训的模式照搬到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却不妥,因为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操作,就会因过于浅显而失去深度,使学生只有动眼、耳的份,而无动脑的机会。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是只会机械操作计算机的工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掌握了操作技能之后,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去创造别人所未创造的东西,抢占计算机科技的制高点,就必须理解并掌握有关理论。所以,不可随意在讲解分析时脱章漏节,也不可蜻蜒点水式的略提点一下理论部分。
(三)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
当今社会有些地方计算机已比较普遍,而有些地方还难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也不同,而教师讲课时对所有的学生却一样看待,还是从基础的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转换、键盘结构等讲起,这就难免使基础好、好奇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味同嚼蜡,没有新意,慢慢的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这样,不仅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还造成学生对学校的计算机课从第一节开始就产生学校教学落后,教师教学水平偏低,所学知识陈旧的偏见。
二、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就难以把知识学好用活,更难把知识消解融合。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及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激发兴趣、开启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并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学生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的过程中,我不急于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在大屏幕上将经过加工修饰和不经加工的两种幻灯片放映出来。在学生的一片“哗”声当中我知道学生兴趣已被激起了,然后我演示了一遍这些效果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看到精美效果的同时知道要做到这些效果其实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对学好这一门课的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兴趣也高了,自然而然就很轻松地就把同学们带入了课堂的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效果极佳。
(二)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班级容量较大,机房和计算机有限,往往是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只照顾到后进生的情况。会使一些优秀生感到问题非常简单,很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没有为其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就转移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注意力。而后进生学习进程较缓慢,遇到难题一时未给予解答。即会挫伤学有余而力不足同学的学习热情。这些学生自尊心强又较为自卑,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人为地拉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距离。也拉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距离。甚至会使学生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在教学方法提倡“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差异教学。其实质是“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调查中发现,职校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是很大的。要想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在一个“中心”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目标,都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到些什么?对教学内容的革新,不再严格地按照教科书上规定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有关联的几个知识点重新编排。相互渗透,成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几个单元。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个性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具体学习目标。
(三)提倡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启发式教育,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同样值得借鉴。首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比如老师在课堂上选择一个幻灯片制作的课题,可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述各自不同制作风格及版式,充分调动同学创新思维;其次,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其于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再次,故错,启迪思维。“故错”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说错。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疑问,一是能发现学生的听课效果及认真程度,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进行启发式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在讲授Windows2000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教师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转移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当学生上机时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便会纷纷提出是怎么回事?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寻找,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剪切、被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并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1—7597(2009)1010179--01
一、计算机教学中一些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为教学而教学
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为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是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上课时教师讲解的不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去获取信息,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计算机去多快好省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而是去跟学生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必须记住,哪些是近年来考核中的重点。如此教学的结果,就是把学生误导向学习计算机是为记一些理论知识,而脱离实际操作的误区。
(二)重实践,轻理论
计算机本是一种工具,注重工具的实用性操作而对其理论不重视看似天经地义的,实则不然。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会运用计算机就行,所以对他们强调操作技能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种社会上电脑培训的模式照搬到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却不妥,因为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操作,就会因过于浅显而失去深度,使学生只有动眼、耳的份,而无动脑的机会。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是只会机械操作计算机的工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掌握了操作技能之后,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去创造别人所未创造的东西,抢占计算机科技的制高点,就必须理解并掌握有关理论。所以,不可随意在讲解分析时脱章漏节,也不可蜻蜒点水式的略提点一下理论部分。
(三)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
当今社会有些地方计算机已比较普遍,而有些地方还难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也不同,而教师讲课时对所有的学生却一样看待,还是从基础的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转换、键盘结构等讲起,这就难免使基础好、好奇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味同嚼蜡,没有新意,慢慢的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这样,不仅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还造成学生对学校的计算机课从第一节开始就产生学校教学落后,教师教学水平偏低,所学知识陈旧的偏见。
二、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就难以把知识学好用活,更难把知识消解融合。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及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激发兴趣、开启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并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学生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的过程中,我不急于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在大屏幕上将经过加工修饰和不经加工的两种幻灯片放映出来。在学生的一片“哗”声当中我知道学生兴趣已被激起了,然后我演示了一遍这些效果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看到精美效果的同时知道要做到这些效果其实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对学好这一门课的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兴趣也高了,自然而然就很轻松地就把同学们带入了课堂的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效果极佳。
(二)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班级容量较大,机房和计算机有限,往往是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只照顾到后进生的情况。会使一些优秀生感到问题非常简单,很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没有为其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就转移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注意力。而后进生学习进程较缓慢,遇到难题一时未给予解答。即会挫伤学有余而力不足同学的学习热情。这些学生自尊心强又较为自卑,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人为地拉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距离。也拉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距离。甚至会使学生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在教学方法提倡“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差异教学。其实质是“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调查中发现,职校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是很大的。要想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在一个“中心”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目标,都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到些什么?对教学内容的革新,不再严格地按照教科书上规定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有关联的几个知识点重新编排。相互渗透,成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几个单元。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个性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具体学习目标。
(三)提倡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启发式教育,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同样值得借鉴。首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比如老师在课堂上选择一个幻灯片制作的课题,可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述各自不同制作风格及版式,充分调动同学创新思维;其次,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其于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再次,故错,启迪思维。“故错”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说错。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疑问,一是能发现学生的听课效果及认真程度,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进行启发式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在讲授Windows2000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教师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转移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当学生上机时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便会纷纷提出是怎么回事?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寻找,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剪切、被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并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