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协调使用杀虫剂及害虫天敌,本文测定了阿维菌素、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和吡虫啉5种常用杀虫剂分别与天敌黄瓜新小绥螨(原名胡瓜钝绥螨)对棉田朱砂叶螨的联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W (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最佳,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高达96.63%;其次是0.3%印楝素EC (1∶250) 处理7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和20 d后防效分别为59.7%和90.16%;0.5%苦参碱AS (1∶2 000) 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2.65%。本研究为朱砂叶螨可持续防控提供了可选方案,为延缓抗药性产生提供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
朱砂叶螨;生物防治;黄瓜新小绥螨;阿維菌素;印楝素
中图分类号:
S 436.6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6.03.043
Abstract
To find the method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carmine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nd delay its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the joint actions of each of five commonly pesticides (abamectin, azadirachtin, matrine, pyrethrins and imidacloprid), and 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 the natural enemy of cotton red spider mite were studied. N.cucumeris was released after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for seven days (for 0.3% azadirachtin EC) or six days (for other pestic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action of 1.8% abamectin EW (1∶8 000) and N.cucumeris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icacy of 96.63% at 20 days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control efficacies of N.cucumeris and 0.3% azadirachtin EC (1∶250) were 59.7% and 90.16% after one day and 20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N.cucumeris and 0.5% matrine AS (1∶2 000) was 82.65% at 20 days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results provide options for sustainable control of T.cinnabarinus and for the delay of pesticides resistance.
Key words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iocontrol;Neoseiulus cucumeris;abamectin;azadirachtin
棉叶螨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螨之一, 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为害棉花的棉叶螨主要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 Wang)和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均属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叶螨科[1]。
早在1964年关于棉叶螨抗药性的研究就指出,1960年至1963年短短3年间我国湖北棉区原本防治叶螨效果接近100%的药剂内吸磷就已经失效[2]。近年来,化学杀虫剂种类不断更新[3],而棉叶螨抗药性也以指数形式增长[4]。开发单一药剂长效防治棉叶螨亦很困难,只能在不断研制新型高效低毒杀螨剂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才可能在防治棉叶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缓其抗性产生[56]。陈霞等[7]完成了胡瓜钝绥螨(现名黄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分析,为其大量繁殖生产和大田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棉田过多施药常引起叶螨的再猖獗,不仅因为害螨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也因为药剂杀伤了天敌[8]。对节肢动物栖息地的施药次数和浓度等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有效保护害螨的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9]。黄瓜新小绥螨对害螨的捕食作用[10],以及各种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影响[11],前人均有研究,而如何使用杀虫剂及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害螨、黄瓜新小绥螨的规模化生产及黄瓜新小绥螨与其他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12]。
本研究选取5种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包括纯生物源杀虫剂印楝素、苦参碱和除虫菊素,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开展试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棉花:试验所用棉花品种均为‘中190’。 供试杀虫剂:0.3%印楝素(azadirachtin)乳油(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8%阿维菌素(abamectin)水乳剂(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0.5%苦参碱(matrine)水剂(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有限公司);1.5%除虫菊素(pyrethrins)水乳剂(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吡虫啉(imidacloprid)可湿性粉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供试捕食螨: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原名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购自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在实验室饲养繁殖备用。
供试叶螨:湖南棉田优势种是朱砂叶螨,从棉田采集继代繁殖后備用。
1.2试验方法
1.2.1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和黄瓜新小绥螨的直接毒性
根据杀虫剂推荐浓度,确定各药剂的试验浓度分别为:0.3%印楝素EC(1∶250,1∶500);0.5%苦参碱AS(1∶1 000,1∶2 000);1.5%除虫菊素EW(1∶250,1∶500);1.8%阿维菌素EW(1∶6 000,1∶8 000);70%吡虫啉WP(1∶1 000,1∶1 500)。
自棉田采回新鲜未施药的棉花嫩叶(直径不超过10 cm),洗净晾干后于试验药剂中浸泡20 s,取出晾干。每个浓度处理5个叶片,并设空白对照,每个叶片背面接20头雌成螨,测定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药效时,每个叶片背面需同时接入20头朱砂叶螨[13]。叶片放置在直径为10 cm的培养皿中,用润湿的卫生纸保湿。于试验1、2、3、4和5 d后分别在带光源的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每个处理的死亡虫数。用解剖针轻碰试虫,若无反应则判定为死虫。计算死亡率,并对死亡率进行修正。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1.2.25种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
根据1.2.1的试验结果,选择5 d内致朱砂叶螨死亡率>50%的药剂浓度测定其对黄瓜新小绥螨残留毒性,如同种药剂两个浓度致朱砂叶螨死亡率均大于50%则从中选择较低浓度。5种药剂浓度分别设置为:0.3%印楝素EC 1∶250;0.5%苦参碱AS 1∶2 000;1.5%除虫菊素EW 1∶500;1.8%阿维菌素EW 1∶8 000;70%吡虫啉WP 1∶1 000。处理方法同1.2.1。叶片处理后第1、2、3、4、5、6和7 d释放黄瓜新小绥螨,每处理设5次重复,每个重复接20头供试黄瓜新小绥螨,同时接入20头朱砂叶螨,并视后续情况补充[13]。分别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后1、2、3和4 d观察记录死亡数,计算死亡率,方法同上。参照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对杀虫剂的残留毒性的划分标准[14],将残留毒性等级分为4类:1级,无害(死亡率< 30%);2级,稍有害(30%≤死亡率≤79%);3级,中度有害(79%<死亡率≤99%);4级,有害 (死亡率> 99%)。
1.2.34种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作用
根据1.2.2的试验结果,选择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第4天时致死率低于30%的处理所对应的杀虫剂残留时间作为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综合作用试验中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的时间,故设定 0.3%印楝素EC、0.5%苦参碱AS、1.5%除虫菊素EW、1.8%阿维菌素EW和清水处理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的时间分别为7、6、6、6 d。70%吡虫啉WP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残留毒性过大,不再选用。
室内提前两星期种植30盆健康棉花,于3~4片叶片时用网纱罩住备用。浸叶处理并自然风干后,每盆接朱砂叶螨15头,然后根据上述设定的每种杀虫剂对应的释放黄瓜新小绥螨时间分别在每盆棉花上接黄瓜新小绥螨20头,5次重复。另设空白对照,同样接朱砂叶螨15头,但不接黄瓜新小绥螨[12]。于黄瓜新小绥螨释放1、5、10、15、20 d后观察记录存活的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采用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治效果评价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数量-防治后虫口数量)/防治前虫口数量]×100;
相对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1.3数据分析
利用Excel与DPS进行数据分析,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和黄瓜新小绥螨的直接毒性
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的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药剂在1%水平上具有极显著差异。其中,0.3%印楝素EC对朱砂叶螨的药效一般,其较高浓度(250倍液)施用后5 d仍只有(63±1.22)%的死亡率。0.5%苦参碱AS对朱砂叶螨的药效很高,其1 000倍液施用后1 d死亡率达(97±1.22)%,而2 000倍液施用后3 d死亡率也达到100%。1.5%除虫菊素EW对朱砂叶螨的药效较好,高、低浓度药液施用后3 d死亡率均超过50%,药后5 d均超过80%。1.8%阿维菌素EW仅次于0.5%苦参碱AS,其较高浓度(6 000倍液)药液施用后3 d死亡率达到100%,药后4 d两个浓度的致死率均达到100%。70%吡虫啉WP对朱砂叶螨的药效缓慢,药后5 d时低浓度致死率仅(31±1.87)%,高浓度为(63±1.22)%。
5种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药效试验结果(表2)表明,筛选后所选用的浓度对黄瓜新小绥螨都有很高的致死作用,药后5 d死亡率都达到100%。
2.25种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 表3所示为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结果,可以看出,0.3%印楝素EC药后7 d,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等级为1 (25%±3.5%);而0.5%苦参碱AS、1.5%除虫菊素EW、1.8%阿维菌素EW药后6 d,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等级为1,其中,以0.5%苦参碱AS的致死率较高 (26%±1.0%);70%吡虫啉WP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最高,药后7 d,黄瓜新小绥螨释放4 d后致死率高达53%±1.2%,毒性等级为2。
根据杀虫剂失去毒性的时间,以其致死率< 30%为标准,IOBC将其持久性划分为:A=短暂(<5 d)和B =稍微持久(5~15 d)[1415]。0.3%印楝素EC (1∶250,7 d)、0.5%苦参碱AS (1∶2 000,6 d)、1.5%除虫菊素EW (1∶500,6 d)、1.8%阿维菌素EW (1∶8 000,6 d)、70%吡虫啉WP (1∶1 000 7 d以上)5种杀虫剂的持久性等级均为B,属于稍微持久型。
2.34种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防治
采用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联合防治朱砂叶螨的结果见图1。黄瓜新小绥螨释放20 d后,对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控制效果依次为: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黄瓜新小绥螨>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空白对照。其中,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对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控制效果最佳,黄瓜新小绥螨释放20 d后朱砂叶螨成螨数量为(1±0.32)头,而若螨的数量仅有(1.6±0.24)头。其次是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在20 d内朱砂叶螨成螨的数量一直较少,而若螨前5 d较多,但20 d后数量却处于较低值,仅(3.6±0.4)头。再次是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从时间走势上可看出,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都在缓慢增长,20 d后成螨为(6.6±0.51)头,若螨为(6.8±0.58)头。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效果最差,最初朱砂叶螨若螨数量较少,但增长迅速,15 d后若螨的数量(35.2±1.69)头,比仅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若螨数量多(12.6±0.66)头。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后,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朱砂叶螨成螨数量最少,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5 d后,4个综合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10、15、20 d后,都是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成螨数量最少。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与综合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杀虫剂和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防控效果:黄瓜新小绥螨释放1 d和5 d后,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少,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10、15、20 d后,均是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少,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在10 d后,黄瓜新小綏螨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的朱砂叶螨若螨数量都很多,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15 d后,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多。
从各处理对朱砂叶螨的相对防治效果(表4)可知: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均达(92.35±0.87)%以上,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其中,释放黄瓜新小绥螨5 d后,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也达到(89.18±1.13)%,但20 d后降低到(82.65±1.13)%,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开始不高,但10 d后达到(95.15±0.72)%,20 d后仍达(90.16±0.66)%。单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相对防治效果10 d后最高,达到(61.40±1.48)%,但仍低于综合处理相对防治效果,且存在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W(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朱砂叶螨的效果最佳,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高达(96.63±0.32)%。对成螨和若螨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能与阿维菌素的内吸作用、表面残留时间短、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杀伤较小有关[1617]。
0.3%印楝素EC (1∶250)和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的效果次之,释放1 d后其相对防治效果虽然仅为(59.7±2.01)%,但20 d后高达(90.16±0.66)%。即使使用低剂量的印楝素,也会致使朱砂叶螨幼期不能发育完全[18],且在药剂处理7 d后才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进一步减小,因而采用0.3%印楝素EC和黄瓜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好。
0.5%苦参碱AS(1∶2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0 d后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2.62±0.58)%,而20 d后却下降到(82.65±1.13)%。苦参碱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致死快,但持效短[19],因此对害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长期防治效果并不特别理想。
1.5%除虫菊素EW(1∶5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后的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到(79.85±0.37)%,随后逐渐降低,20 d后仅为(31.87±2.19)%,比仅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低。除虫菊素具有触杀、胃毒和驱避作用,虽然杀虫作用力强,但不能有效杀卵[20],且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杀伤作用更大,削弱了综合防治的效果。
70%吡虫啉WP杀虫速度虽稍慢,但持效期长[21],对黄瓜新小绥螨杀伤作用大(表2),因此放弃了该药的综合处理。
综合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比单用天敌处理的好,说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综合控制的效果优于单一生物防治。空白对照组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增长迅速,但20 d后数量却下降,可能因为本试验所用棉株只有3~4片棉叶,长时间被大量朱砂叶螨取食后叶片萎蔫干枯,不利于朱砂叶螨生长繁殖。 棉叶螨是棉田主要害虫,防治棉叶螨仅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容易使其产生抗药性,仅使用生物防治又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本研究综合利用1.8%阿维菌素EW(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0.3%印楝素EC(1∶250)处理7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为棉叶螨可持续防控、延缓抗药性产生提供了研究思路。大田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丁锦华, 苏建亚. 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38239.
[2]张泽溥, 王少成. 棉红蜘蛛的抗药性问题[J]. 植物保护, 1964, 2(2):6264.
[3]裴晖, 欧晓明, 王永江. 新化合物HNPCA3066的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 农药学学报, 2009, 11(2):208212.
[4]Boyd D W Jr., Alverson D R. Repellency effects of garlic extracts on two 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J].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 2000, 35(1):8690.
[5]Holt K M, Opit G, Nechols J R, et al. Compar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in mixed production of ivy geranium and impatiens[J]. HortTechnology, 2007, 17(3):322327.
[6]贾福丽, 陈义娟, 陈佳, 等. 8种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筛选及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4):286291.
[7]陈霞,张艳璇,季洁林,等.胡瓜钝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5):793797.
[8]Opit G P, Fitch G K, Margolies D C, et al. Overhead and driptube irrigation affect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and their biological control by a predatory mite on impatiens[J]. HortScience, 2006, 41(3):691694.
[9]Landis D A, Wratten S D, Gurr G M. Habitat management to conserve natural enemies of arthropod pests in agriculture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0, 45:175201.
[10]王利平, 王永模, 杜进平, 等. 斯氏鈍绥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捕食作用[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27(2):171175.
[11]陈霞, 张艳璇, 季洁, 等. 9种农药对黄瓜新绥螨若螨和卵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27(1):4349.
[12]徐学农, 吕佳乐, 王恩东. 国际胡瓜钝绥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2):163174.
[13]Rahman T, Broughton S, Spafford H. Can spinosadresistant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be managed with spinosad and predatory mites (Acari)?[J]. Crop Protection, 2012, 42:281288.
[14]Sterk G, Hassan S A, Baillod M, et al. Results of the seventh joint pesticide testing programme carried out by the IOBC/WPRSworking group ‘Pesticide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s’.[J]. BioControl, 1999, 44(1):99117.
[15]Hassan S A, Bigler F, Bogenschütz H, et al. Results of the sixth joint pesticide testing programme of the IOBC/WPRSworking group ‘Pesticide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s’ [J]. Entomophaga, 1994, 39(1):107119.
[16]王成菊, 李学锋, 邱立红, 等. 甲氨基阿维菌素与阿维菌素对5种农业害虫的毒力测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12):3943.
[17]吴绪金, 李萌, 周玲, 等. 2%阿维菌素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3):98101.
[18]李晓东, 赵善欢. 印楝素对昆虫的毒理作用机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7(1):118122.
[19]张权炳. 0.26%苦参碱水剂防治柑桔红蜘蛛和蚜虫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11, 40(1):3737.
[20]王向阳, 李昌春, 刘伟, 等. 5%除虫菊素乳油防治桃树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3):106107.
[21]莫利锋, 郅军锐, 张骏. 苦参碱及吡虫啉对南方小花蝽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40(2):160164.
(责任编辑:杨明丽)
为协调使用杀虫剂及害虫天敌,本文测定了阿维菌素、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和吡虫啉5种常用杀虫剂分别与天敌黄瓜新小绥螨(原名胡瓜钝绥螨)对棉田朱砂叶螨的联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W (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最佳,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高达96.63%;其次是0.3%印楝素EC (1∶250) 处理7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和20 d后防效分别为59.7%和90.16%;0.5%苦参碱AS (1∶2 000) 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2.65%。本研究为朱砂叶螨可持续防控提供了可选方案,为延缓抗药性产生提供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
朱砂叶螨;生物防治;黄瓜新小绥螨;阿維菌素;印楝素
中图分类号:
S 436.6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6.03.043
Abstract
To find the method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carmine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nd delay its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the joint actions of each of five commonly pesticides (abamectin, azadirachtin, matrine, pyrethrins and imidacloprid), and 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 the natural enemy of cotton red spider mite were studied. N.cucumeris was released after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for seven days (for 0.3% azadirachtin EC) or six days (for other pestic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action of 1.8% abamectin EW (1∶8 000) and N.cucumeris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icacy of 96.63% at 20 days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control efficacies of N.cucumeris and 0.3% azadirachtin EC (1∶250) were 59.7% and 90.16% after one day and 20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N.cucumeris and 0.5% matrine AS (1∶2 000) was 82.65% at 20 days after N.cucumeris releasing. The results provide options for sustainable control of T.cinnabarinus and for the delay of pesticides resistance.
Key words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iocontrol;Neoseiulus cucumeris;abamectin;azadirachtin
棉叶螨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螨之一, 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为害棉花的棉叶螨主要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 Wang)和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均属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叶螨科[1]。
早在1964年关于棉叶螨抗药性的研究就指出,1960年至1963年短短3年间我国湖北棉区原本防治叶螨效果接近100%的药剂内吸磷就已经失效[2]。近年来,化学杀虫剂种类不断更新[3],而棉叶螨抗药性也以指数形式增长[4]。开发单一药剂长效防治棉叶螨亦很困难,只能在不断研制新型高效低毒杀螨剂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才可能在防治棉叶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缓其抗性产生[56]。陈霞等[7]完成了胡瓜钝绥螨(现名黄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分析,为其大量繁殖生产和大田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棉田过多施药常引起叶螨的再猖獗,不仅因为害螨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也因为药剂杀伤了天敌[8]。对节肢动物栖息地的施药次数和浓度等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有效保护害螨的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9]。黄瓜新小绥螨对害螨的捕食作用[10],以及各种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影响[11],前人均有研究,而如何使用杀虫剂及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害螨、黄瓜新小绥螨的规模化生产及黄瓜新小绥螨与其他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12]。
本研究选取5种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包括纯生物源杀虫剂印楝素、苦参碱和除虫菊素,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开展试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棉花:试验所用棉花品种均为‘中190’。 供试杀虫剂:0.3%印楝素(azadirachtin)乳油(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8%阿维菌素(abamectin)水乳剂(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0.5%苦参碱(matrine)水剂(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有限公司);1.5%除虫菊素(pyrethrins)水乳剂(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吡虫啉(imidacloprid)可湿性粉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供试捕食螨: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原名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购自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在实验室饲养繁殖备用。
供试叶螨:湖南棉田优势种是朱砂叶螨,从棉田采集继代繁殖后備用。
1.2试验方法
1.2.1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和黄瓜新小绥螨的直接毒性
根据杀虫剂推荐浓度,确定各药剂的试验浓度分别为:0.3%印楝素EC(1∶250,1∶500);0.5%苦参碱AS(1∶1 000,1∶2 000);1.5%除虫菊素EW(1∶250,1∶500);1.8%阿维菌素EW(1∶6 000,1∶8 000);70%吡虫啉WP(1∶1 000,1∶1 500)。
自棉田采回新鲜未施药的棉花嫩叶(直径不超过10 cm),洗净晾干后于试验药剂中浸泡20 s,取出晾干。每个浓度处理5个叶片,并设空白对照,每个叶片背面接20头雌成螨,测定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药效时,每个叶片背面需同时接入20头朱砂叶螨[13]。叶片放置在直径为10 cm的培养皿中,用润湿的卫生纸保湿。于试验1、2、3、4和5 d后分别在带光源的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每个处理的死亡虫数。用解剖针轻碰试虫,若无反应则判定为死虫。计算死亡率,并对死亡率进行修正。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1.2.25种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
根据1.2.1的试验结果,选择5 d内致朱砂叶螨死亡率>50%的药剂浓度测定其对黄瓜新小绥螨残留毒性,如同种药剂两个浓度致朱砂叶螨死亡率均大于50%则从中选择较低浓度。5种药剂浓度分别设置为:0.3%印楝素EC 1∶250;0.5%苦参碱AS 1∶2 000;1.5%除虫菊素EW 1∶500;1.8%阿维菌素EW 1∶8 000;70%吡虫啉WP 1∶1 000。处理方法同1.2.1。叶片处理后第1、2、3、4、5、6和7 d释放黄瓜新小绥螨,每处理设5次重复,每个重复接20头供试黄瓜新小绥螨,同时接入20头朱砂叶螨,并视后续情况补充[13]。分别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后1、2、3和4 d观察记录死亡数,计算死亡率,方法同上。参照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对杀虫剂的残留毒性的划分标准[14],将残留毒性等级分为4类:1级,无害(死亡率< 30%);2级,稍有害(30%≤死亡率≤79%);3级,中度有害(79%<死亡率≤99%);4级,有害 (死亡率> 99%)。
1.2.34种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作用
根据1.2.2的试验结果,选择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第4天时致死率低于30%的处理所对应的杀虫剂残留时间作为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综合作用试验中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的时间,故设定 0.3%印楝素EC、0.5%苦参碱AS、1.5%除虫菊素EW、1.8%阿维菌素EW和清水处理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的时间分别为7、6、6、6 d。70%吡虫啉WP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残留毒性过大,不再选用。
室内提前两星期种植30盆健康棉花,于3~4片叶片时用网纱罩住备用。浸叶处理并自然风干后,每盆接朱砂叶螨15头,然后根据上述设定的每种杀虫剂对应的释放黄瓜新小绥螨时间分别在每盆棉花上接黄瓜新小绥螨20头,5次重复。另设空白对照,同样接朱砂叶螨15头,但不接黄瓜新小绥螨[12]。于黄瓜新小绥螨释放1、5、10、15、20 d后观察记录存活的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采用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治效果评价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数量-防治后虫口数量)/防治前虫口数量]×100;
相对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1.3数据分析
利用Excel与DPS进行数据分析,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和黄瓜新小绥螨的直接毒性
5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的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药剂在1%水平上具有极显著差异。其中,0.3%印楝素EC对朱砂叶螨的药效一般,其较高浓度(250倍液)施用后5 d仍只有(63±1.22)%的死亡率。0.5%苦参碱AS对朱砂叶螨的药效很高,其1 000倍液施用后1 d死亡率达(97±1.22)%,而2 000倍液施用后3 d死亡率也达到100%。1.5%除虫菊素EW对朱砂叶螨的药效较好,高、低浓度药液施用后3 d死亡率均超过50%,药后5 d均超过80%。1.8%阿维菌素EW仅次于0.5%苦参碱AS,其较高浓度(6 000倍液)药液施用后3 d死亡率达到100%,药后4 d两个浓度的致死率均达到100%。70%吡虫啉WP对朱砂叶螨的药效缓慢,药后5 d时低浓度致死率仅(31±1.87)%,高浓度为(63±1.22)%。
5种杀虫剂对黄瓜新小绥螨的药效试验结果(表2)表明,筛选后所选用的浓度对黄瓜新小绥螨都有很高的致死作用,药后5 d死亡率都达到100%。
2.25种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 表3所示为杀虫剂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测定结果,可以看出,0.3%印楝素EC药后7 d,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等级为1 (25%±3.5%);而0.5%苦参碱AS、1.5%除虫菊素EW、1.8%阿维菌素EW药后6 d,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等级为1,其中,以0.5%苦参碱AS的致死率较高 (26%±1.0%);70%吡虫啉WP残留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最高,药后7 d,黄瓜新小绥螨释放4 d后致死率高达53%±1.2%,毒性等级为2。
根据杀虫剂失去毒性的时间,以其致死率< 30%为标准,IOBC将其持久性划分为:A=短暂(<5 d)和B =稍微持久(5~15 d)[1415]。0.3%印楝素EC (1∶250,7 d)、0.5%苦参碱AS (1∶2 000,6 d)、1.5%除虫菊素EW (1∶500,6 d)、1.8%阿维菌素EW (1∶8 000,6 d)、70%吡虫啉WP (1∶1 000 7 d以上)5种杀虫剂的持久性等级均为B,属于稍微持久型。
2.34种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防治
采用杀虫剂与黄瓜新小绥螨联合防治朱砂叶螨的结果见图1。黄瓜新小绥螨释放20 d后,对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控制效果依次为: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黄瓜新小绥螨>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空白对照。其中,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对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控制效果最佳,黄瓜新小绥螨释放20 d后朱砂叶螨成螨数量为(1±0.32)头,而若螨的数量仅有(1.6±0.24)头。其次是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在20 d内朱砂叶螨成螨的数量一直较少,而若螨前5 d较多,但20 d后数量却处于较低值,仅(3.6±0.4)头。再次是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从时间走势上可看出,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都在缓慢增长,20 d后成螨为(6.6±0.51)头,若螨为(6.8±0.58)头。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效果最差,最初朱砂叶螨若螨数量较少,但增长迅速,15 d后若螨的数量(35.2±1.69)头,比仅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若螨数量多(12.6±0.66)头。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后,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朱砂叶螨成螨数量最少,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5 d后,4个综合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10、15、20 d后,都是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成螨数量最少。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与综合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杀虫剂和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防控效果:黄瓜新小绥螨释放1 d和5 d后,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少,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10、15、20 d后,均是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少,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在10 d后,黄瓜新小綏螨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的朱砂叶螨若螨数量都很多,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15 d后,除虫菊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朱砂叶螨若螨数量最多。
从各处理对朱砂叶螨的相对防治效果(表4)可知:阿维菌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均达(92.35±0.87)%以上,且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其中,释放黄瓜新小绥螨5 d后,苦参碱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也达到(89.18±1.13)%,但20 d后降低到(82.65±1.13)%,而印楝素 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开始不高,但10 d后达到(95.15±0.72)%,20 d后仍达(90.16±0.66)%。单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相对防治效果10 d后最高,达到(61.40±1.48)%,但仍低于综合处理相对防治效果,且存在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W(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朱砂叶螨的效果最佳,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高达(96.63±0.32)%。对成螨和若螨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能与阿维菌素的内吸作用、表面残留时间短、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杀伤较小有关[1617]。
0.3%印楝素EC (1∶250)和黄瓜新小绥螨综合防治的效果次之,释放1 d后其相对防治效果虽然仅为(59.7±2.01)%,但20 d后高达(90.16±0.66)%。即使使用低剂量的印楝素,也会致使朱砂叶螨幼期不能发育完全[18],且在药剂处理7 d后才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毒性进一步减小,因而采用0.3%印楝素EC和黄瓜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好。
0.5%苦参碱AS(1∶2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0 d后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2.62±0.58)%,而20 d后却下降到(82.65±1.13)%。苦参碱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致死快,但持效短[19],因此对害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长期防治效果并不特别理想。
1.5%除虫菊素EW(1∶5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 d后的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到(79.85±0.37)%,随后逐渐降低,20 d后仅为(31.87±2.19)%,比仅用黄瓜新小绥螨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低。除虫菊素具有触杀、胃毒和驱避作用,虽然杀虫作用力强,但不能有效杀卵[20],且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杀伤作用更大,削弱了综合防治的效果。
70%吡虫啉WP杀虫速度虽稍慢,但持效期长[21],对黄瓜新小绥螨杀伤作用大(表2),因此放弃了该药的综合处理。
综合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比单用天敌处理的好,说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综合控制的效果优于单一生物防治。空白对照组朱砂叶螨成螨和若螨的数量增长迅速,但20 d后数量却下降,可能因为本试验所用棉株只有3~4片棉叶,长时间被大量朱砂叶螨取食后叶片萎蔫干枯,不利于朱砂叶螨生长繁殖。 棉叶螨是棉田主要害虫,防治棉叶螨仅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容易使其产生抗药性,仅使用生物防治又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本研究综合利用1.8%阿维菌素EW(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0.3%印楝素EC(1∶250)处理7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为棉叶螨可持续防控、延缓抗药性产生提供了研究思路。大田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丁锦华, 苏建亚. 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38239.
[2]张泽溥, 王少成. 棉红蜘蛛的抗药性问题[J]. 植物保护, 1964, 2(2):6264.
[3]裴晖, 欧晓明, 王永江. 新化合物HNPCA3066的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 农药学学报, 2009, 11(2):208212.
[4]Boyd D W Jr., Alverson D R. Repellency effects of garlic extracts on two 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J].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 2000, 35(1):8690.
[5]Holt K M, Opit G, Nechols J R, et al. Compar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in mixed production of ivy geranium and impatiens[J]. HortTechnology, 2007, 17(3):322327.
[6]贾福丽, 陈义娟, 陈佳, 等. 8种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筛选及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4):286291.
[7]陈霞,张艳璇,季洁林,等.胡瓜钝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5):793797.
[8]Opit G P, Fitch G K, Margolies D C, et al. Overhead and driptube irrigation affect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and their biological control by a predatory mite on impatiens[J]. HortScience, 2006, 41(3):691694.
[9]Landis D A, Wratten S D, Gurr G M. Habitat management to conserve natural enemies of arthropod pests in agriculture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0, 45:175201.
[10]王利平, 王永模, 杜进平, 等. 斯氏鈍绥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捕食作用[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27(2):171175.
[11]陈霞, 张艳璇, 季洁, 等. 9种农药对黄瓜新绥螨若螨和卵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27(1):4349.
[12]徐学农, 吕佳乐, 王恩东. 国际胡瓜钝绥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2):163174.
[13]Rahman T, Broughton S, Spafford H. Can spinosadresistant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be managed with spinosad and predatory mites (Acari)?[J]. Crop Protection, 2012, 42:281288.
[14]Sterk G, Hassan S A, Baillod M, et al. Results of the seventh joint pesticide testing programme carried out by the IOBC/WPRSworking group ‘Pesticide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s’.[J]. BioControl, 1999, 44(1):99117.
[15]Hassan S A, Bigler F, Bogenschütz H, et al. Results of the sixth joint pesticide testing programme of the IOBC/WPRSworking group ‘Pesticide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s’ [J]. Entomophaga, 1994, 39(1):107119.
[16]王成菊, 李学锋, 邱立红, 等. 甲氨基阿维菌素与阿维菌素对5种农业害虫的毒力测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12):3943.
[17]吴绪金, 李萌, 周玲, 等. 2%阿维菌素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3):98101.
[18]李晓东, 赵善欢. 印楝素对昆虫的毒理作用机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7(1):118122.
[19]张权炳. 0.26%苦参碱水剂防治柑桔红蜘蛛和蚜虫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11, 40(1):3737.
[20]王向阳, 李昌春, 刘伟, 等. 5%除虫菊素乳油防治桃树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3):106107.
[21]莫利锋, 郅军锐, 张骏. 苦参碱及吡虫啉对南方小花蝽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40(2):160164.
(责任编辑:杨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