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兴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学科,它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讲解和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既能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又能够获得知识能力与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锻炼与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教学联系生活。
一、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了。我们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是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教学不仅仅要提问题给学生,更应该激发学生自己产生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能力。
二、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三、合理组织教学,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形式。教学过程"生活化",指教学活动能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展开。它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1、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反思
当前,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大多数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意义。但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能真正做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部分教师把"贴近生活"只当作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就说: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了这堂课的某某内容后,我们就会解决了。再重新出示例题进行教学。把传授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分离,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才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在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显然是对"情境学习"的扭曲。
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过分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把本来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这显然是忽视了数学固有的抽象性与符号化,使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對"现实数学"过于强调"现实"的一面,就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如果过于强调"数学"的一面,就只能使"数学"与"现实"呈"两层皮"。所以,教师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入数学本身的学习之前、之中以及之后,都能在不同的事例中遇到所学的数学规律与关系"。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外实践基地,要求同学们帮工人算出工地上几堆石子的体积,学生兴趣浓厚。活动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达成测量相关数据的意见,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同学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高和半径,有的测高和周长,有的测高和直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这几堆石子的体积,通过进一步交流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和工人叔叔进行核对时,多数同学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活动后,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总之,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略,积极主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效锋 新课程怎么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1年.
[2]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关键词】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兴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学科,它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讲解和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既能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又能够获得知识能力与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锻炼与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教学联系生活。
一、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了。我们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是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教学不仅仅要提问题给学生,更应该激发学生自己产生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能力。
二、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三、合理组织教学,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形式。教学过程"生活化",指教学活动能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展开。它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1、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反思
当前,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大多数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意义。但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能真正做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部分教师把"贴近生活"只当作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就说: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了这堂课的某某内容后,我们就会解决了。再重新出示例题进行教学。把传授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分离,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才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在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显然是对"情境学习"的扭曲。
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过分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把本来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这显然是忽视了数学固有的抽象性与符号化,使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對"现实数学"过于强调"现实"的一面,就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如果过于强调"数学"的一面,就只能使"数学"与"现实"呈"两层皮"。所以,教师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入数学本身的学习之前、之中以及之后,都能在不同的事例中遇到所学的数学规律与关系"。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外实践基地,要求同学们帮工人算出工地上几堆石子的体积,学生兴趣浓厚。活动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达成测量相关数据的意见,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同学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高和半径,有的测高和周长,有的测高和直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这几堆石子的体积,通过进一步交流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和工人叔叔进行核对时,多数同学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活动后,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总之,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略,积极主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效锋 新课程怎么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1年.
[2]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