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人·稻草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看那里,又一个石头人。
  女儿那时三岁多,她指着车窗外兴奋地喊叫。
  城里所有的人物雕塑,不管是石头的、水泥的,还是铜质的、玻璃钢之类的,女儿无法识别,统称为石头人。小小年纪的孩子,凭直觉脱口而出的“石头人”这个词,让复杂变得简单。各种硬材质的人物雕塑,力求表现出坚硬与永恒,贮存记忆,凝固时光,“石头人”不正好蕴含了这些特质吗?
  城市里不断涌现出的“石头人”大多体型巨大,表情冷峻,目光注视远方。这种表情没有对象,目中无人,但有深邃的光,超越时空。每一尊“望之俨然”的石头人,都被赋予它所代表的“这一个”的神圣与尊严。上世纪80年代,南湖广场改建,广场中央矗立的屈原雕塑被送往临近的一所学校。青铜雕塑十米多高,表现的是“屈原即放,披发行吟泽畔”。雕塑迁于泽畔一所负有传承屈原精神使命的学校,是特别有意义的。可老师们发现,雕塑脸部严重破损,难以修复。怎样处置?不可遗弃,不可敲碎,不可当废品处理,最后校长一声令下,入土为安吧。老师们为屈原雕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葬礼,这尊屈原石头人就这样长眠在教学楼前的琅琅书声之中了。
  许多石头人所承载的有血有肉的“这一个”,也许终其一生都在入世与出世的选择之间徘徊。现在,我们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亮出他们来,让现世的繁华与尘土披覆其身,让世界在其眉宇间喧嚣。这样想来,似乎觉得每一尊雕塑都表情僵硬、落落寡合。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物,他们的灵魂之根深扎在历史之中,石头人成为我们试图与历史连接的一种方式。
  每个石头人,其实是我们对自身内心的观照。在我们看来,那些承载历史使命的石头人,无论体量的大小,也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伫立,其体内都隐藏着一个处困境而不惑的完美圣人。如果用心倾听,会发现其遥远的声音充满神奇的魅力,或慷慨激昂,震聋发聩,或娓娓道来,如沐春风。谁能于时光深处倾听它们的声音,聆听它们的故事,谁就能行走在获悉真理的路上,在感悟历史之中领悟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次见到孔子雕像,是在与岳阳楼隔街的孔庙。行教中的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浓眉长髯,洋溢着睿智之气。后来在全国各地多次见到,也去曲阜参谒了孔子的原版雕像,都大同小异。有学者认为,真实的孔子背部微驼、“丧容瘦瘠”,他一生坎坷操劳,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形貌已无法考证,但在我们心中,孔子就是那些石头人展现的样子,是那个斯文儒雅、谦和智慧的圣人。你若与石头人孔子对视,预感下一秒这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夫子就要开口说话,或谆谆告诫你“三人行必有我师”,或提醒你千万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为名人、伟人、圣人乃至神话人物塑像,是一种文化传统,而从主体的角度而言,我们自身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从这类石头人那里找到心中那个可以坚守一生的自我。
  二
  与石头人比,稻草人就显得特别绵软柔弱。
  神秘的稻草人是诗意的或恐怖的。千年不变的稻草人,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守护和守望在一个又一个的童话故事里。
  城里怎么没有稻草人呢?一日和女儿散步经过石头人,女儿突兀地问。是啊,城里怎么没有稻草人,我一时语塞。见我无言,女儿思忖一会儿,又问,乡下怎么没有石头人呢?当年是怎么回答的,我已忘却,但历经十多年,孩子童真的两问依然在我脑海里盘桓。
  我带女儿看过稻草人的。母亲去世后,我深陷思念不能自拔,那段时间一有空就带女儿去乡下看望老父亲。一天午饭后和女儿去田野溜达,收割后的冬水田,残留着星星点点的稻茬,空旷而苍茫,偶尔几只不知名的鸟,刚歇落又匆匆逃离。因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良田成荒地随处可见,冬日里的野草已是一片片枯黄,那样的荒芜清冷,让人联想到艾略特《荒原》描绘的“最残忍的月份”。沿田间小路缓步前行,远远就看到一个稻草人立在父母耕种过的水田里。女儿的睡前故事里,可怜的稻草人找不到妈妈,可眼前的稻草人分明就是我妈妈啊!它戴着母亲戴过的旧斗笠,穿着母亲生前的衣服。暗灰格子外套是母亲生日时我买的,双手吊着的两把旧蒲扇是父母用过的。一看就知道,这是父亲的作品。我默默凝视,依稀听到稻草人的心跳,它扬起的长长手臂,戳痛我内心柔软的乡愁。
  稻草人是乡村田野的代言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经常和稻草人玩恶作剧,给它穿破烂衣服,拉歪它的帽子,用玉米须给它当胡子。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少不了随手摘几朵野花给它戴上。别看它们弱不禁风,却是坚韧得很,风一吹东倒西歪,即使匍匐在地,只需轻轻扶起,立刻恢复原样。就像女儿拥有许多布娃娃一样,稻草人是我童年不可或缺的玩具,陪伴我度過了那段懵懂岁月。自从后来见到父亲扎的稻草人,我便认为稻草人是有生命的了。它神秘地存在着,孤独地面对黑暗,面对恶劣天气的伤害,面对人和动物的欺凌。有多少人能读懂稻草人呢?又有多少人惦记着乡下的稻草人呢?
  常常想起那个穿母亲衣服的稻草人,孑立在空荡荡的冬水田里。
  在迷途中行走与找寻,久了,累了,就想停下脚步,把身上所有的负担全卸下来,把一大堆的心事卸下来,交出全部的粮食和企望。是的,就做个土生土长的稻草人,站在僻远家乡的田野里,拥清风明月入怀,让那些无所顾忌的鸟雀,像一群惯坏了的儿女,落在头上肩头,落在手臂上。让二十四节气,依次从田间走过,从身旁走过。闻禾苗的清香、稻花的芬芳,听种子的呼吸,听庄稼拔节的声音,也听闪电中的雷鸣,听狂风的呼啸。冬日里披一件寒衣,孤寂时抖落一地惆怅,在春天的葱茏里回眸,开始新的守望。
  三
  人类和稻草人、石头人的对话是恒久的。这种对话无声而严肃,在焦虑或沉静的思索中,在某些突然彻悟的瞬间,我们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奇幻景象,正如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个石头人、稻草人都是人类心灵的皈依。
  女儿已经长大,远涉重洋去美国留学了,那些与她成长相关或不相关的稻草人、石头人,依然站立在故乡,同样,也站立在她的异乡。
  古希腊的农田里,相貌丑陋的普里阿普斯稻草人,看护樱桃、瓜果和葡萄等农作物,它以生殖之神的名义,昭示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被千年膜拜的狮身人面石头人,凝视着奔腾不息的尼罗河水,当人类轮回到宇宙之初,这一法力无边的太阳神,作为“伟大的保护者”,将再次创造世间万物。与这些“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神话有所不同,稻草人、石头人从对神秘力量的恐惧和膜拜中走出来,进入奇异、夸张而亲和的童话世界。
  《绿野仙踪》里,稻草人和石头人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姑娘桃乐茜被龙卷风带入魔幻世界,在石头人(铁皮人)和稻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安然回家。到最后,善良的稻草人还在不断寻找自己缺失的头脑,没有爱心的石头人渴望拥有一颗常人那样的心脏。美国式的诙谐与幽默,并不妨碍我们从稻草人和石头人那里看到人类渴望救赎的影子。
  无论是对神话的永久仰望,还是从神话走向童话,人类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渺小,让稻草人、石头人获得某种层面的神性。人类在对美好的向往和寻觅中,以独有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一生钟爱的事物,是和我们的生存关联着的。我们不仅需要石头与稻草以“这一个”的方式的神性存在,也欣赏石头人、稻草人作为石头和稻草的存在。我们的欣赏并不只是因它们能成为什么,或者将成为什么,而是应该是从它的本体出发,欣赏它的质地、纹理、光泽,如何张开原质的翅膀,这是它们成为“人”最本质的生命形式。
  稻草人和石头人,如真实存在着的人,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柔软灵动,一个坚毅深邃,它们充满了我不具备的思想、经验与理想。将自己置于空白地带,同虚度的向日葵交谈,等候稻草人和石头人途经我的身体,占据我内心的某一块空地。它们的占据,让我久久陷入人生的幻象与冥想。
  它们是人类的倒影,是另外的人类。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曲光辉
其他文献
整整二十年了,离开那之后,我一直没有再去过,那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个人生驿站——洛清江上游的一个村小学,我在那待了三个学期。   “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应当年的同事之邀,回到那吃其儿子的婚酒。走进村子,犹如轻轻开启了青春时光的日记本,十八九岁那段苦涩而美好的记忆夹杂着一丝青草的气息再次扑面而来。   依旧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只是沧桑了许多;依旧是那样的笑声,只是更加爽朗;依旧是那些老故事,只是多
期刊
雨。已入深秋,放晴许久的天忽然蒙上了灰黑色的厚纱帐。天空的颜色由湛蓝化为乌青,好像在昭示着一场暴雨不久就会来临。   果不其然,放学时下起了滂沱大雨,这种雨在这季节已是多见少怪。只是——我没有带伞。   早上离开家时,妈妈说今天会来接我,可她并未按时赴约。我的心里开始打鼓,而看着这雨笼罩的“茫茫烟海”,心中的不满更是深了几分。天已渐入玄色,教学楼的人都走光了。我抬头仔细看了看天,那乌云的气势不
期刊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   周日早上起床后,我喊闺蜜王辉菊老师去爬五仙山,她说要我去她家吃早餐后再去。我不会做饭,是她家常客。所以,到她家吃饭不算稀奇,到她家吃早餐更不稀奇,稀奇的是她居然给我盛的一大碗粥底下埋了三个煎鸡蛋!说我开学以后工作辛苦,脸色蜡黄。嘿嘿,曙光初现,幸福围绕心间!   爬山时,路遇两对母子。
期刊
我说的是芦草,在乡下,农人们称其为芦草,称其根为芦草根。   蘆草们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河崖、沟坡、田头、水边、丘缘,形不成规模优势。它们低矮、分散、隐蔽。有的长在草丛中,被高高低低的杂草所遮掩,根本显不出它们秀拔的气度和优雅的风姿。长在河崖上的,在黄褐色的崖层沙土中孤零零地立着,在风中孤独地摇曳着青青的茎叶,其他一些植物却在这里无法生存。芦草,却在这里悠然地生长。如果你不注意,肯定会踩上了。  
期刊
麦子也会行走的,走成了一条条香喷喷的河流。这么多棵麦子,高矮胖瘦,袒胸露乳,像《诗经》里隐居的卫国人,考槃在陆,在高原上打着盘子高声唱着卫风的乐调,说“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太逍遥快活了。  蚜虫们也和那些卫国人一样,趁麦子弯腰分蘖、起身拔节的节骨眼儿,从地里爬到麦干子上边,悄悄当起了隐士,一门心思吃起了叶子。吃饱了,喝足了,还嘚瑟,时不时地甩起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的金嗓儿:“
期刊
到农贸街买菜,见左边摊上的小白菜像翡翠,绿得亮闪闪的。每棵菜的菜根也洗得洁白可爱,仿佛可立刻炒吃,不由得看摊主,哟!果然是位干净整齐的农村老太太,有些许皱纹的脸上溢出和善的亮光。我问:“怎么卖?”她说:“每捆一斤,只多不少,一块钱。”我捡了两捆,一位端庄时髦的少妇也凑过来挑。我正要掏钱,忽听身后响起一稚嫩的童音:“妈妈,快看!快看!”   循声扭头,见身后一个穿雪白裙子的小女孩儿蹲在那儿,伸长脖
期刊
此番去睢宁,恰春风伴我同行。我从海岛来,进入徐州境内,不及款叙,便直接驱车去睢宁。  一路之上,桃红柳绿,黄土堰,油菜花,红叶石楠,黄河故道,村舍水田,碧塘翠柳,渐次奔来眼底,无处不是人间好画也。深入斯土,柔暖的春风拂面而来,俨然稚女的嗲嗲软语,怎一个爽字了得?  借问当地的主人睢宁为何意也?回说,相传古时徐国的国君来到邳地,发现有许多短尾鸟,时人称之为隹鸟,由于隹鸟在这里大量繁殖,啄田食谷,撕食
期刊
仅有1700平方公里的睢宁,称得上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缩影。更可感叹的是,如今的睢宁,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  论古史,当然以下邳为代表。在古下邳国历代以各种方式出现的君王、列侯、良相、猛将、文人、烈女、贤妇不胜枚举,可以说涵盖了能够记入史书的各类人物。择其几位侃侃:  项羽战列邦于下邳。在如过江之鲫的历史人物中,我对项羽超感兴趣。我是他的“粉条”。历史都是胜者撰写的,所以,胜者为王,败
期刊
熊老——熊金生于8月24日去世,享年74岁。我竟没有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心中深感愧疚!   我知道熊老生前在津市人民医院住过两次院,第一次心脏病突发,医生给他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在病床上给文联前主席王主席打电话说,医生吓他,讹他钱。我和王主席前去医院看他,见他在病床上接电话,思维还是很清晰的,他说出院后请我们吃饭,我当时心里很高兴,不是因为要吃他的饭,是因为他精神状态好。5月份的时候,熊老就要求
期刊
皖南之美,是需要将身子俯下尘埃、思绪托上云梢,才能细品其动人之处的。   踏上濮塘土地的时候正是清晨,和风细雨,甜香拂面,我们不禁暗喜天公作美。道路两旁的群山中,掩映着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所谓“无山无水不成居”,除了众所周知的白墙灰瓦马头墙,民居之前自也少不了江南人家的小桥流水。流水清可见底,将两岸的垂柳映照得影影绰绰、风姿怡人;三三两两初尝春暖的鸭子也畅游其中,成了采风客争相追逐的对象。行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