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美术学科中的高阶思维——空间感( sense of space)是指艺术形象通过一定手法引起的类似现实空间的审美感受。包括作品直接表现的空间和作品具体形象之外的使人想象到的空间。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里空间形式是最抽象的。艺术家把这种抽象形式凝聚在具体作品里,并使人通过联想、想象,产生超乎象外的空间感受。在绘画、摄摄影艺术中,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中,但通过构图、透视、线条走向、光影和色彩处理,使人感受到空间的整体性、立体性。
这个研究课题的确立是源于教学难点,我已经连续几年教初一级部,发现每当课程进展到第四单元《校园风景写生》——“学习用绘画透视规律表现空间”这课内容时,最后的教学效果会带给我和学生很强的挫败感,因为往往只有30% ---40%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
究其原因,首先源于中西方美术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我们的传统书画使用的工具是毛笔,表现形式是以线条为主的,画面强调一种“天人合一”、“心物统一”的境界,追求神形兼备的和谐,是一种哲学艺术;而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强调明暗和空间的表达,西方绘画得益于透视学、人体解剖等科学研究,使绘画与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相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艺术。
其次,调查结果表明,对画面空间感掌握较好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外辅导班学过素描的孩子们。那能不能以专业知识性过强而将此部分的知识避重就轻的绕过去呢?我认为这不符合义务教育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依据这个理念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所以研究方向是:
1.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学会。
2.对于比较专业的教学难点,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我发现在初一数学上册里立体几何的知识中有“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这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交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认为空间感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创客教育中创造的过程都是由构思和实施两个阶段构成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有效的教育门类之一。空间感弱即意味着对形象和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差,在头脑中不能形成对构思的多维度图像。
研究方法与活动程序:
第一阶段:在前面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渗透、铺垫该知识。建立空间感的纵向知识线索。
这个学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提出了以下两个要求:
1:“空间”是美术的一种造型语言。
“运用…形状、肌理、空间、明暗等造型元素及形式原理来表达”
2:如何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空间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在停留在表面现象,对物体的立体感、明暗、空间、透视有一定的理解。”
在第三单元《充满生机的活动场景》人物画的单元中,让学生注意运用简单的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出空间感。
第二阶段:
1.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获得关于该知识的真实体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班级群里布置了美术观察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空间现象,用父母的手机拍照上传并在照片上标注出透视的有关知识,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上传了大量的实践作业,还同时带动了家长的学习热情,当我发现有位同学的观察作业是在在校时间上传的,我觉得有点奇怪,家长回复说是家长自己先交作业,学会了再回家教孩子。学生们上传的作业也要及时的评价和纠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又上传了进一步的图片资料,因为要抓住教学的时机,在这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内学习效果会更好。
2.注重在生活中体验和解决问题
对于空间的合理运用也是在培养空间感,某个班级因为卫生问题班里组织了桌箱收纳的评比,我也抓住时机让学生体验如何合理运用空间。将自己的空间规划的有秩序,生活也会变得有条理。
第三阶段:在教材基础上创新设计补充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
教材上下单元对于此知识缺乏明显的纵向联系,我设计了一节针对空间感的课时内容。——《正负空间&正负形》
1.有针对性的基本问题,能让学生明确空间的存在。
2.學生表达对空间的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发现每个人对空间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角度,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发散性思维。
第四阶段: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感知。
我设计了一个在二维纸面上拼摆物品小环节,让学生感受三维形象如何转换成为二维形象的轮廓,认识了正负形的存在,理解在真实空间中没有线的存在,线是不同形体空间的边缘,进而在作品中运用以明暗为主的造型手段来表达空间感。
第五阶段:通过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空间感的理解深入了,形象思维和抽象的思考力得到发展。会有意识的运用“空间、明暗”这些造型元素。
学生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创意的表达,在培养空间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
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1.在前面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渗透、铺垫该知识。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获得关于该知识的真实体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基础上创新设计补充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
4.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感知。
空间感在现行的教材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课程,但它却是智力要素之一,智力要素体现在很多细节里,尤其是理解力等。关于空间感的研究性学习还有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探究深入下去。
美术学科中的高阶思维——空间感( sense of space)是指艺术形象通过一定手法引起的类似现实空间的审美感受。包括作品直接表现的空间和作品具体形象之外的使人想象到的空间。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里空间形式是最抽象的。艺术家把这种抽象形式凝聚在具体作品里,并使人通过联想、想象,产生超乎象外的空间感受。在绘画、摄摄影艺术中,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中,但通过构图、透视、线条走向、光影和色彩处理,使人感受到空间的整体性、立体性。
这个研究课题的确立是源于教学难点,我已经连续几年教初一级部,发现每当课程进展到第四单元《校园风景写生》——“学习用绘画透视规律表现空间”这课内容时,最后的教学效果会带给我和学生很强的挫败感,因为往往只有30% ---40%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
究其原因,首先源于中西方美术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我们的传统书画使用的工具是毛笔,表现形式是以线条为主的,画面强调一种“天人合一”、“心物统一”的境界,追求神形兼备的和谐,是一种哲学艺术;而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强调明暗和空间的表达,西方绘画得益于透视学、人体解剖等科学研究,使绘画与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相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艺术。
其次,调查结果表明,对画面空间感掌握较好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外辅导班学过素描的孩子们。那能不能以专业知识性过强而将此部分的知识避重就轻的绕过去呢?我认为这不符合义务教育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依据这个理念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所以研究方向是:
1.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学会。
2.对于比较专业的教学难点,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我发现在初一数学上册里立体几何的知识中有“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这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交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认为空间感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创客教育中创造的过程都是由构思和实施两个阶段构成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有效的教育门类之一。空间感弱即意味着对形象和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差,在头脑中不能形成对构思的多维度图像。
研究方法与活动程序:
第一阶段:在前面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渗透、铺垫该知识。建立空间感的纵向知识线索。
这个学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提出了以下两个要求:
1:“空间”是美术的一种造型语言。
“运用…形状、肌理、空间、明暗等造型元素及形式原理来表达”
2:如何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空间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在停留在表面现象,对物体的立体感、明暗、空间、透视有一定的理解。”
在第三单元《充满生机的活动场景》人物画的单元中,让学生注意运用简单的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出空间感。
第二阶段:
1.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获得关于该知识的真实体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班级群里布置了美术观察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空间现象,用父母的手机拍照上传并在照片上标注出透视的有关知识,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上传了大量的实践作业,还同时带动了家长的学习热情,当我发现有位同学的观察作业是在在校时间上传的,我觉得有点奇怪,家长回复说是家长自己先交作业,学会了再回家教孩子。学生们上传的作业也要及时的评价和纠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又上传了进一步的图片资料,因为要抓住教学的时机,在这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内学习效果会更好。
2.注重在生活中体验和解决问题
对于空间的合理运用也是在培养空间感,某个班级因为卫生问题班里组织了桌箱收纳的评比,我也抓住时机让学生体验如何合理运用空间。将自己的空间规划的有秩序,生活也会变得有条理。
第三阶段:在教材基础上创新设计补充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
教材上下单元对于此知识缺乏明显的纵向联系,我设计了一节针对空间感的课时内容。——《正负空间&正负形》
1.有针对性的基本问题,能让学生明确空间的存在。
2.學生表达对空间的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发现每个人对空间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角度,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发散性思维。
第四阶段: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感知。
我设计了一个在二维纸面上拼摆物品小环节,让学生感受三维形象如何转换成为二维形象的轮廓,认识了正负形的存在,理解在真实空间中没有线的存在,线是不同形体空间的边缘,进而在作品中运用以明暗为主的造型手段来表达空间感。
第五阶段:通过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空间感的理解深入了,形象思维和抽象的思考力得到发展。会有意识的运用“空间、明暗”这些造型元素。
学生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创意的表达,在培养空间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
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1.在前面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渗透、铺垫该知识。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获得关于该知识的真实体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基础上创新设计补充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
4.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感知。
空间感在现行的教材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课程,但它却是智力要素之一,智力要素体现在很多细节里,尤其是理解力等。关于空间感的研究性学习还有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探究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