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进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枯燥乏味的“满堂灌”的教法要更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怎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文从不同方面用实例进行了简析。
一、做实验 激活探究欲望 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从而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乐趣,如讲声现象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频率越高。学生恍然大悟。
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要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注意控制实验进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虽然物理实验中大部分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为知的。
二、作比较 归纳操作要领 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涉及到许多测量性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的使用在操作程序上有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归纳,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要领和使用技巧。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简、电表等。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对各种器材的使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出各种仪器相同的操作程序:“观察、放置(电表的连接)、读数、记录”,这样学生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如:(1)观察: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对刻度尺不能使用已磨损的零刻线;对体温计使用前要甩:对弹簧测力计、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使用前要校对零刻线。(2)放置:使用时要正确放置(或正确连接电表),如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没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并选用合适量程等。(3)读数: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使用温度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量筒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使用天平时要把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相加等。(4)记录:当然任何测量值都必须带单位。这样,即使学生不能严格地按教材上的原文陈述,也可按归纳的八个字回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知识建构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三、打比方 描述物理概念 加深定义理解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打比方,就是让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做铺垫,来进行概念自我建构。而且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呢?应该这样回答学生:晶体内部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在熔化过程中,已熔化的晶体不急于升温,它还要等所有的晶体全部熔化后,再升温。就像我们亲密无问的同学一样,当放学后,有几个同学留下来搞卫生,另外与他关系密切的同学就等待他们搞完卫生后一起回家一样。晶体的凝固也是如此,等所有的液态全部凝固后再开始降温;讲述电流的概念时,用风流(空气的流动)、人流、水流等打比方。
四、巧模拟 探究物理规律 了解科学奥秘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展示。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我们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幻灯机的光源代替太阳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
五、用媒体 展示物理过程 透视物理规律
当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不能用实验或模拟实验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的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过程,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如在讲授眼睛受骗这一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从池底的一点A射向空气的光线,……池底升高了,池水变浅了。”这段文字难以理解,就是因为人虽能看到物体,感受到物体的存在,但不能看到光线,更看不到光线在水面是如何折射的。如果使用电教媒体把光路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再如,船闸的工作过程、抽水机的工作过程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效果会更好。
六、找联系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知识联网
学了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系统化、网络化地进行归类或小结,从而化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如讲了“电和磁(二)”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寻找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编成绕口令,并表述为:第一节“电磁感应”讲的是第二节“发电机”的原理,第二节“发电机”讲的是第一节“电磁感应”的应用;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讲的是第四节“直流电动机”的原理,第四节“直流电动机”讲的是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做实验 激活探究欲望 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从而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乐趣,如讲声现象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频率越高。学生恍然大悟。
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要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注意控制实验进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虽然物理实验中大部分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为知的。
二、作比较 归纳操作要领 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涉及到许多测量性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的使用在操作程序上有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归纳,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要领和使用技巧。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简、电表等。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对各种器材的使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出各种仪器相同的操作程序:“观察、放置(电表的连接)、读数、记录”,这样学生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如:(1)观察: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对刻度尺不能使用已磨损的零刻线;对体温计使用前要甩:对弹簧测力计、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使用前要校对零刻线。(2)放置:使用时要正确放置(或正确连接电表),如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没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并选用合适量程等。(3)读数: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使用温度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量筒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使用天平时要把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相加等。(4)记录:当然任何测量值都必须带单位。这样,即使学生不能严格地按教材上的原文陈述,也可按归纳的八个字回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知识建构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三、打比方 描述物理概念 加深定义理解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打比方,就是让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做铺垫,来进行概念自我建构。而且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呢?应该这样回答学生:晶体内部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在熔化过程中,已熔化的晶体不急于升温,它还要等所有的晶体全部熔化后,再升温。就像我们亲密无问的同学一样,当放学后,有几个同学留下来搞卫生,另外与他关系密切的同学就等待他们搞完卫生后一起回家一样。晶体的凝固也是如此,等所有的液态全部凝固后再开始降温;讲述电流的概念时,用风流(空气的流动)、人流、水流等打比方。
四、巧模拟 探究物理规律 了解科学奥秘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展示。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我们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幻灯机的光源代替太阳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
五、用媒体 展示物理过程 透视物理规律
当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不能用实验或模拟实验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的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过程,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如在讲授眼睛受骗这一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从池底的一点A射向空气的光线,……池底升高了,池水变浅了。”这段文字难以理解,就是因为人虽能看到物体,感受到物体的存在,但不能看到光线,更看不到光线在水面是如何折射的。如果使用电教媒体把光路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再如,船闸的工作过程、抽水机的工作过程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效果会更好。
六、找联系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知识联网
学了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系统化、网络化地进行归类或小结,从而化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如讲了“电和磁(二)”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寻找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编成绕口令,并表述为:第一节“电磁感应”讲的是第二节“发电机”的原理,第二节“发电机”讲的是第一节“电磁感应”的应用;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讲的是第四节“直流电动机”的原理,第四节“直流电动机”讲的是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