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用这样的题目,是因为有一部名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外,侍作兵校长一直以教育战线的普通一兵自称。我想,用这个题目是可以反映本文的主题的。
我是侍作兵中师期间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后来我又担任了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连云港开放大学的副校长,多年来与侍作兵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有很多的接触和交流。起初是基于师生的情谊,我一直关注他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则将他作为“教师发展”和“成人继续教育”的一个研究对象了。那么,思考侍作兵这个“兵”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兵”,其实是在“忙忙碌碌”的教育工作中炼成的。当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很辛苦的,也很忙。后来侍作兵还长期承担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更忙碌了。在我看来,侍作兵正是在这种“忙忙碌碌”中感悟了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从中理解了儿童,理解了教师,也理解了教育,直至对教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每次与别人谈到教育,他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的过程,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必定是肤浅的。
然而,侍作兵没有仅仅停留在“忙忙碌碌”的状态上,他能够在“忙忙碌碌”中初心不改,反思着“忙忙碌碌”的收获与疑难,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了。他提出的“理解教育”“教师要成为杂家”“校史也是教育资源”“教育如同那遥远的地平线”等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忙忙碌碌”,意味着对教育实践的坚守,意味着情感的变化,意味着教育探索有了可能。很庆幸侍作兵有了这样丰厚的积淀,而没有这样的过程,就很难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兵”,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炼成的。也许这个结论是老生常谈,但是表现在侍作兵身上特别的明显。我在与侍作兵的交往中得知,侍作兵老师始终处于学习和进修的状态。清华、北大、复旦、华师大、北师大这样的著名学府经常有他的身影,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城市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也留下他的足迹,省内外的许多知名学校也都有他学习进修的行踪。无疑,这些学习考察活动开阔了侍作兵的视野,让他从更加多元的视角来思考一个学科的建设、一所学校的发展、一支教师队伍的引领,并促使他写了100多篇文章。这些思考与写作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研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字斟句酌的習惯,形成了较强的文字能力,这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连续不断的作品的发表和获奖,又反过来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与思考,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侍作兵还有着学习与研究的小环境。他的爱人杨海波老师同样是一名颇有建树的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还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俩被誉为“科研夫妻”。可想而知,有这样的“搭档”,相互研讨和交流便是十分广泛和经常的。
“兵”,还是在与“名师”“大家”的互动中不断练成的。据我所知,侍作兵在学习培训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学者,如朱永新、杨九俊、朱小蔓、陈玉琨、金生鈜、陈锁明、许庆豫、成尚荣、孙双金等。侍作兵或与他们单独“约会”,或书信、微信交流,或邀请讲学,或共同研讨课题。我想,这些单独的对话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前瞻性的。这些“大家”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教育经历、学术成就在不断地感染着他,激励着他,影响着他。“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听君一些话,胜读十年书”很可能就是侍作兵最幸福的人生体验。
侍作兵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暗合了成人学习的基本理论。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是自我导向的、问题导向的学习,成人的经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巴西成人教育专家弗雷勒也认为“成人学习是对话式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反思实践的结果,其中对话是关键因素”。侍作兵的发展过程恰恰体现了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自我导向、自我反思、经常性地与导师对话。
我们应当从侍作兵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也应该从成人教育理论中获得认识上的提升。
(张廷亮,江苏省连云港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博士,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我是侍作兵中师期间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后来我又担任了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连云港开放大学的副校长,多年来与侍作兵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有很多的接触和交流。起初是基于师生的情谊,我一直关注他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则将他作为“教师发展”和“成人继续教育”的一个研究对象了。那么,思考侍作兵这个“兵”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兵”,其实是在“忙忙碌碌”的教育工作中炼成的。当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很辛苦的,也很忙。后来侍作兵还长期承担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更忙碌了。在我看来,侍作兵正是在这种“忙忙碌碌”中感悟了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从中理解了儿童,理解了教师,也理解了教育,直至对教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每次与别人谈到教育,他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的过程,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必定是肤浅的。
然而,侍作兵没有仅仅停留在“忙忙碌碌”的状态上,他能够在“忙忙碌碌”中初心不改,反思着“忙忙碌碌”的收获与疑难,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了。他提出的“理解教育”“教师要成为杂家”“校史也是教育资源”“教育如同那遥远的地平线”等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忙忙碌碌”,意味着对教育实践的坚守,意味着情感的变化,意味着教育探索有了可能。很庆幸侍作兵有了这样丰厚的积淀,而没有这样的过程,就很难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兵”,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炼成的。也许这个结论是老生常谈,但是表现在侍作兵身上特别的明显。我在与侍作兵的交往中得知,侍作兵老师始终处于学习和进修的状态。清华、北大、复旦、华师大、北师大这样的著名学府经常有他的身影,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城市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也留下他的足迹,省内外的许多知名学校也都有他学习进修的行踪。无疑,这些学习考察活动开阔了侍作兵的视野,让他从更加多元的视角来思考一个学科的建设、一所学校的发展、一支教师队伍的引领,并促使他写了100多篇文章。这些思考与写作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研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字斟句酌的習惯,形成了较强的文字能力,这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连续不断的作品的发表和获奖,又反过来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与思考,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侍作兵还有着学习与研究的小环境。他的爱人杨海波老师同样是一名颇有建树的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还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俩被誉为“科研夫妻”。可想而知,有这样的“搭档”,相互研讨和交流便是十分广泛和经常的。
“兵”,还是在与“名师”“大家”的互动中不断练成的。据我所知,侍作兵在学习培训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学者,如朱永新、杨九俊、朱小蔓、陈玉琨、金生鈜、陈锁明、许庆豫、成尚荣、孙双金等。侍作兵或与他们单独“约会”,或书信、微信交流,或邀请讲学,或共同研讨课题。我想,这些单独的对话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前瞻性的。这些“大家”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教育经历、学术成就在不断地感染着他,激励着他,影响着他。“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听君一些话,胜读十年书”很可能就是侍作兵最幸福的人生体验。
侍作兵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暗合了成人学习的基本理论。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是自我导向的、问题导向的学习,成人的经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巴西成人教育专家弗雷勒也认为“成人学习是对话式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反思实践的结果,其中对话是关键因素”。侍作兵的发展过程恰恰体现了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自我导向、自我反思、经常性地与导师对话。
我们应当从侍作兵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也应该从成人教育理论中获得认识上的提升。
(张廷亮,江苏省连云港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博士,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