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班前,只要轻轻一点手机,就可详细了解上班必经路段的车流情况;人未到办公室,室内灯光、温度、湿度和办公设备已进入预设的理想状态;下班回家前,电视机已经自动转入最心仪的电视频道;在超市里,刚挑选完所需商品,一张电子账单已发送至手机……
这不是虚幻的想象,在智慧城市中,人们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10月10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京成立,未来将负责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等工作,并陆续开展与各地城市在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前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获明确批复,有望在近期出台。
政策加码,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提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领域的直接投资已超过30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该领域投资有望突破5000亿元。截至2013年8月5日,住建部先后两批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193个。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城市的理念、相关技术渗透到老百姓的医、食、住、行等方面。但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业内专家呼吁,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发展。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计算和融合应用,从而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构建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未来城市形态”。它将“智慧”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生产制造、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还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
其实,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自IBM实验室。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了美国首个智慧城市,他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以达到更好服务公众的目的,并逐渐开始成为智慧城市的样板。
此后,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几年内风靡全球,我国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有两点:一是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二是所得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如果说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造就了数字城市,那么通过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应用从而获得支撑和保障城市智慧化运营的决策信息,则是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质变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信息处理与应用需要具备快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信息的能力。现代化都市中无所不在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以及互联网应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纷繁复杂的巨量数据。以视频监控为例,一个大型城市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约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小时的数据量可达几G,每天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智慧城市的“智慧”恰好可以对上述巨量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处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有效满足了智慧城市信息处理需求。如果说具有感知功能的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末梢神经,连接传感器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那么大数据应用就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是城市运行的智慧引擎。
随着城镇化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进,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经济结构转型的主打牌。今年1月,住建部正式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截至8月5日,住建部先后两批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193个,大大超出外界预期。
此外,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办公室日前也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包括南京、无锡、合肥、青岛等在内的20个城市入选。
据入选城市物联网负责人透露,国家将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各试点城市进行对接,在规模示范的基础上完善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培育我国智慧城市创新链和产业链。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还将在未来有序推广试点示范城市的运营经验。
在国家部委的推进和各地高昂的建设热情下,如何统一部署、避免重复投资,并在各个应用领域形成一套可以推广的示范模版,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10月10日在北京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将由工信部、发改委牵头,会同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住建部等八部委,就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出台指导意见,在财税、融资等方面提供配套政策,以支持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步入快车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377亿元,各地建设投资增幅有所增加,2012年投资增长率为15.2%,比2011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而在目前国家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缺失情况下,存在项目一哄而上、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比较普遍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顾大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这几年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方面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不仅是地方政府,也体现在中央政府。中央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地鼓动地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统筹和宏观引导,确实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
此外,建设目的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认为,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此外,有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跟风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宁家骏表示,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于工程建设,只简单地把各个政府委办司局要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主要任务和实施路线图,也没有跨部门的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贴标签”的现象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实用的服务,为公众带来实惠。但从50多个城市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工作重点来看,智慧城市更多关注社会监管功能,而非公共服务。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观念盛行,导致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与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呈现出高硬件投入、低软件投入的局面。
城市的建设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需要有长远规划以及长效机制。但目前很多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押宝政府投资,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标准体系的缺乏也是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我国标准滞后于智慧城市建设速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近50个,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已经提出和正在实施中。但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技术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业内人士很难对其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也无法在全国大范围复制和推广。“现在,一些城市仓促上马,可能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发挥融合、互通的综合效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毅如是说。
此外,智慧城市在建设中还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很多城市采纳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这必然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当前,我国芯片、元器件、网络设备、通用协议和标准90%以上依赖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10类信息安全产品65%来自进口。采用国外信息技术和产品,一方面将使所有信息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信息泄露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我国的重要信息系统等将更易受到攻击。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突破口。廖仁斌表示,要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警务、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他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其他城市做法。
而围绕服务民生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并无统一标准。张永刚表示,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此外,有业内专家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在制定规划、资源配置及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必须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因此,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大部分的应用和建设应该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让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公众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科学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咨询决策机制,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本刊综合)※
这不是虚幻的想象,在智慧城市中,人们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10月10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京成立,未来将负责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等工作,并陆续开展与各地城市在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前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获明确批复,有望在近期出台。
政策加码,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提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领域的直接投资已超过30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该领域投资有望突破5000亿元。截至2013年8月5日,住建部先后两批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193个。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城市的理念、相关技术渗透到老百姓的医、食、住、行等方面。但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业内专家呼吁,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发展。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计算和融合应用,从而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构建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未来城市形态”。它将“智慧”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生产制造、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还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
其实,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自IBM实验室。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了美国首个智慧城市,他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以达到更好服务公众的目的,并逐渐开始成为智慧城市的样板。
此后,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几年内风靡全球,我国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有两点:一是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二是所得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如果说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造就了数字城市,那么通过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应用从而获得支撑和保障城市智慧化运营的决策信息,则是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质变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信息处理与应用需要具备快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信息的能力。现代化都市中无所不在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以及互联网应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纷繁复杂的巨量数据。以视频监控为例,一个大型城市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约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小时的数据量可达几G,每天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智慧城市的“智慧”恰好可以对上述巨量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处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有效满足了智慧城市信息处理需求。如果说具有感知功能的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末梢神经,连接传感器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那么大数据应用就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是城市运行的智慧引擎。
随着城镇化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进,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经济结构转型的主打牌。今年1月,住建部正式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截至8月5日,住建部先后两批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193个,大大超出外界预期。
此外,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办公室日前也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包括南京、无锡、合肥、青岛等在内的20个城市入选。
据入选城市物联网负责人透露,国家将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各试点城市进行对接,在规模示范的基础上完善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培育我国智慧城市创新链和产业链。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还将在未来有序推广试点示范城市的运营经验。
在国家部委的推进和各地高昂的建设热情下,如何统一部署、避免重复投资,并在各个应用领域形成一套可以推广的示范模版,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10月10日在北京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将由工信部、发改委牵头,会同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住建部等八部委,就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出台指导意见,在财税、融资等方面提供配套政策,以支持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步入快车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377亿元,各地建设投资增幅有所增加,2012年投资增长率为15.2%,比2011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而在目前国家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缺失情况下,存在项目一哄而上、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比较普遍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顾大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这几年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方面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不仅是地方政府,也体现在中央政府。中央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地鼓动地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统筹和宏观引导,确实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
此外,建设目的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认为,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此外,有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跟风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宁家骏表示,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于工程建设,只简单地把各个政府委办司局要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主要任务和实施路线图,也没有跨部门的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贴标签”的现象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实用的服务,为公众带来实惠。但从50多个城市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工作重点来看,智慧城市更多关注社会监管功能,而非公共服务。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观念盛行,导致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与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呈现出高硬件投入、低软件投入的局面。
城市的建设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需要有长远规划以及长效机制。但目前很多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押宝政府投资,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标准体系的缺乏也是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我国标准滞后于智慧城市建设速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近50个,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已经提出和正在实施中。但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技术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业内人士很难对其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也无法在全国大范围复制和推广。“现在,一些城市仓促上马,可能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发挥融合、互通的综合效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毅如是说。
此外,智慧城市在建设中还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很多城市采纳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这必然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当前,我国芯片、元器件、网络设备、通用协议和标准90%以上依赖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10类信息安全产品65%来自进口。采用国外信息技术和产品,一方面将使所有信息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信息泄露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我国的重要信息系统等将更易受到攻击。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突破口。廖仁斌表示,要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警务、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他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其他城市做法。
而围绕服务民生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并无统一标准。张永刚表示,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此外,有业内专家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在制定规划、资源配置及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必须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因此,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大部分的应用和建设应该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让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公众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科学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咨询决策机制,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