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6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0》报告,今年,《机遇之城2020》观察的城市在去年的基础上数量扩展为42个,新增长春、呼和浩特、南昌、南宁。在综合排名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武汉、香港、郑州。
“城市韧性”是今年的重点观察维度,“健康、安全与治安”维度在今年升级为“城市韧性”,从医疗卫生、城市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角度衡量城市的韧性程度,香港、上海、澳门、广州、天津排名前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通过持续多年的评估,的确看到了不同的城市拥有巨大发展机遇。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在很多发展维度上取得了积极进步,许多规模稍小的大城市,在很多领域也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和风格。”
城市韧性上海优势明显,沈阳医疗设施位列第二
据了解,《机遇之城》的调研方法采用普华永道城市评估工具对选定的城市进行观察。这个评估工具包括十个观察维度,依然是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城市影响力等多个层面。同时,今年的观察维度相比往年进行了升级,“健康、安全与治安”维度在今年升级为“城市韧性”。今年报告专门从“城市韧性”方面对不同城市进行了评估,这与城市政府重视在医疗、灾害应对等多个相关领域的投入有关,与城市整体的经济实力、基础资源充分程度也有关,这使得城市在有效应对风险、快速恢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韧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大城市是这场危机中的主战场。在中国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大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区管理的严密高效、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强烈的公民意识,在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都展示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在危机应对中的强大韧性和修复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城市综合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一次‘大考’,让城市管理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韧性、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部合伙人金军表示。据介绍,“城市韧性”通过医疗设施、医师资源、养老保险、卫生健康财政投入、公共安全财政投入、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灾害损失、生产安全等八个变量,观察城市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基础能力和资源投入,综合衡量城市的韧性程度。
具体来看,郑州、成都、武汉、长沙、昆明、济南、杭州、沈阳在“医疗设施”和“医师资源”单项变量排名均高于综合排名,尤其是沈阳在医疗设施变量排名第二,远高于其综合排名的33位,覆盖全域的医联体建设成效逐步显现。香港、澳门、深圳、珠海在“卫生健康财政投入”“公共安全财政投入”“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三项的人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均排名前五位,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城市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视。
澳门、海口、长沙、太原、上海在“灾害损失”变量排名前五,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对重大灾害的应对和处理能力。“生产安全”衡量城市在重大生产事故方面的保障水平,天津、郑州和青岛排名靠前,天津还安排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应急管理及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此外,深圳养老保险覆盖率位列首位,济南推动街道健康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养老保险”变量排名第五。天津在“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变量排名第五,地方财政资源优先向应急保障配置。乌鲁木齐在公共安全财政投入变量排名第五,其在过去10年间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基本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上海总体优势也较为明显,以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不仅依托经济实力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顶层设计,八个变量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深圳居首,粤港澳和长三角城市均表现不俗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之下,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愈发关键。环境与人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维度更关注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联,选取了水资源、污水处理、空气质量、人口规模、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六个变量,前三个侧重评价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影响情况,后三个描述城市人口情况。
报告显示,深圳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位居首位,主要得益于其强劲的人口增长,在“人口规模”与“人口流动”两个变量上拔得头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普遍表现不俗,广州、珠海、中山和佛山分列第2、7、10和12位,源于“水资源”与“人口流动”变量上的优势。
长三角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也有不错表现,宁波、上海、苏州与杭州分列第3、7、10和14位。宁波一方面以扎实的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与加速崛起的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吸引外来劳动力,在“劳动力”变量排名第二;另一方面在“空气质量”与“水资源”变量上也有相对靠前的排位。“空气质量”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绿色名片,在这一变量中,除常年名列前茅的海口、厦门、福州、香港和澳门等东南沿海城市之外,贵阳、昆明和南宁等西部内陆城市也表现优秀。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报告认为,未来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逐步落实,以及各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政策升级,中国城市将会释放出更多可持续发展活力。
报告显示,在“智力资本与创新”维度,广州和北京并列第一。“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包含两个侧面,五个变量。一是从教育资源、人力资本来衡量城市的智力资本发展水平,“专任教师变动率”衡量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中长期投入变动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城市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变化,“文化程度”和“高等教育规模”综合评价了城市当前和未来整体人才储备情况。二是观察城市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的资源投入,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支出”兩个变量。报告指出,广州在高等教育规模上持续领先,文化程度指标靠前显示出良好的人口文化素质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也在前列。
据了解,《机遇之城》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合作出版的对中国城市进行全方位跟踪观察的研究报告,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七期。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国城市借助智慧化的手段在疫情应对方面快速形成了有效的应对机制。”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表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增长动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韧性程度的提升都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韧性”是今年的重点观察维度,“健康、安全与治安”维度在今年升级为“城市韧性”,从医疗卫生、城市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角度衡量城市的韧性程度,香港、上海、澳门、广州、天津排名前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通过持续多年的评估,的确看到了不同的城市拥有巨大发展机遇。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在很多发展维度上取得了积极进步,许多规模稍小的大城市,在很多领域也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和风格。”
城市韧性上海优势明显,沈阳医疗设施位列第二
据了解,《机遇之城》的调研方法采用普华永道城市评估工具对选定的城市进行观察。这个评估工具包括十个观察维度,依然是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城市影响力等多个层面。同时,今年的观察维度相比往年进行了升级,“健康、安全与治安”维度在今年升级为“城市韧性”。今年报告专门从“城市韧性”方面对不同城市进行了评估,这与城市政府重视在医疗、灾害应对等多个相关领域的投入有关,与城市整体的经济实力、基础资源充分程度也有关,这使得城市在有效应对风险、快速恢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韧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大城市是这场危机中的主战场。在中国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大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区管理的严密高效、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强烈的公民意识,在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都展示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在危机应对中的强大韧性和修复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城市综合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一次‘大考’,让城市管理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韧性、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部合伙人金军表示。据介绍,“城市韧性”通过医疗设施、医师资源、养老保险、卫生健康财政投入、公共安全财政投入、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灾害损失、生产安全等八个变量,观察城市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基础能力和资源投入,综合衡量城市的韧性程度。
具体来看,郑州、成都、武汉、长沙、昆明、济南、杭州、沈阳在“医疗设施”和“医师资源”单项变量排名均高于综合排名,尤其是沈阳在医疗设施变量排名第二,远高于其综合排名的33位,覆盖全域的医联体建设成效逐步显现。香港、澳门、深圳、珠海在“卫生健康财政投入”“公共安全财政投入”“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三项的人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均排名前五位,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城市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视。
澳门、海口、长沙、太原、上海在“灾害损失”变量排名前五,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对重大灾害的应对和处理能力。“生产安全”衡量城市在重大生产事故方面的保障水平,天津、郑州和青岛排名靠前,天津还安排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应急管理及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此外,深圳养老保险覆盖率位列首位,济南推动街道健康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养老保险”变量排名第五。天津在“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变量排名第五,地方财政资源优先向应急保障配置。乌鲁木齐在公共安全财政投入变量排名第五,其在过去10年间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基本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上海总体优势也较为明显,以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不仅依托经济实力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顶层设计,八个变量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深圳居首,粤港澳和长三角城市均表现不俗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之下,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愈发关键。环境与人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维度更关注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联,选取了水资源、污水处理、空气质量、人口规模、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六个变量,前三个侧重评价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影响情况,后三个描述城市人口情况。
报告显示,深圳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位居首位,主要得益于其强劲的人口增长,在“人口规模”与“人口流动”两个变量上拔得头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普遍表现不俗,广州、珠海、中山和佛山分列第2、7、10和12位,源于“水资源”与“人口流动”变量上的优势。
长三角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也有不错表现,宁波、上海、苏州与杭州分列第3、7、10和14位。宁波一方面以扎实的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与加速崛起的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吸引外来劳动力,在“劳动力”变量排名第二;另一方面在“空气质量”与“水资源”变量上也有相对靠前的排位。“空气质量”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绿色名片,在这一变量中,除常年名列前茅的海口、厦门、福州、香港和澳门等东南沿海城市之外,贵阳、昆明和南宁等西部内陆城市也表现优秀。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报告认为,未来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逐步落实,以及各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政策升级,中国城市将会释放出更多可持续发展活力。
报告显示,在“智力资本与创新”维度,广州和北京并列第一。“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包含两个侧面,五个变量。一是从教育资源、人力资本来衡量城市的智力资本发展水平,“专任教师变动率”衡量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中长期投入变动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城市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变化,“文化程度”和“高等教育规模”综合评价了城市当前和未来整体人才储备情况。二是观察城市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的资源投入,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支出”兩个变量。报告指出,广州在高等教育规模上持续领先,文化程度指标靠前显示出良好的人口文化素质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也在前列。
据了解,《机遇之城》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合作出版的对中国城市进行全方位跟踪观察的研究报告,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七期。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国城市借助智慧化的手段在疫情应对方面快速形成了有效的应对机制。”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表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增长动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韧性程度的提升都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