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从人才供求关系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思考。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思考
很长一点时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经常性地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与焦点,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业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水平和质量。因而,把目光投向就业环境,对就业环境进行科学认识,优化就业环境是政府、高校、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与状况
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决定了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毕业生数量的单向增加或者不均衡地提升,引起了就业环境的改变。士幼叩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虽然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会新增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但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某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后续的保障政策不到位,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国有企业以及地区间的流动还有政策性障碍等问题。近几年,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包括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就业歧视已不是个案,造成了人才浪费,就业环境混乱。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教育体制出现了对市场力量屈从的倾向。有的大学用“市场需要”来衡量大学教育的社会实用性,课程、专业的设置是否必要及其适当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需要成为判断教育行为的标准。
此外,舆论导向也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画上一笔。少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择喜避忧,过多渲染就业紧张气氛;对学生择业缺乏引导,常流于表象,深入分析的少,甚至有少数媒体或贬低大学生素质或对高等教育过多批判等脱离实际的言论等。当今的就业环境呈现的新特点,客观上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值得深思。
2当前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关系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切身利益,战略性地影响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2.1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狠抓政策落实
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政府要宏观规划,充分结合各省市区的情况实施好政策,并对出台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保持长效;有关部门的政策、配套文件要定期清理、修改和废止,从而逐步消除制度障碍,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化分配。从2006年起,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和“农村教师岗位国家支持计划”试点,人事部等部门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同时完善配套就业政策体系等.福建省结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允许报考公务员可加分等鼓励政策,增强了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狠抓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快就业政策的合理化改革,根据区域经济情况作必要的政策倾斜,把国家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和根源;要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宣传,促进政策落实效应的扩大。
2.2大力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容量,千方百计拉动各方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要将大学生就业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领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从历年状况看,名企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数量就业岗位,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据中国毕业生网分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成为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2.3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实现信息联通
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规范。有些招聘会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机构举办招聘会效果不理想,或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夸大宣传等问题。要加强和组织就业市场的规范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招聘会,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控制规模,取消不合理的招聘,取缔非法招聘,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的联动优势。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维护、发展好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就业市场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交流传播手段贯通市场,搭建及时有效信息交流平台: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教育机构进行广泛深入沟通和交流,努力推行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无障碍连通,建立一整套的保障提升机制,共创良好的就业信息环境。
2.4不断推动立法进程,建立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陈万志指出,要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为大学生就业清除障碍,将反就业歧视立法尽快提上立法日程。通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力争早日形成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环境。对于就业歧视不立法明令禁止,便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扭曲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常行为,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必然损害政府促进就业战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积极推进就业立法进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定《促进就业法》等途径,重点围绕公平就业、用人单位责任等方面来加快就业立法,以法制的力量肃清障碍,从而形成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
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就业舆论氛围。要发挥媒体和舆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宣传好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宣传好先进经验。坚持弘扬主旋律,凡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事情多宣传、多鼓励,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案情况少渲染、不炒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关心鼓励大学生,拒绝不负责任的言论,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就业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从国家政策到经济形势,从高校定位到社会舆论,随时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环境的特点,要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下,自身首先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充分看到就业环境积极的一面,有自信心、责任感;对待就业环境严峻的一面,要有紧迫感、压力感。调整思想,保持思想观念上紧跟就业环境变化,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思考
很长一点时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经常性地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与焦点,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业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水平和质量。因而,把目光投向就业环境,对就业环境进行科学认识,优化就业环境是政府、高校、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与状况
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决定了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毕业生数量的单向增加或者不均衡地提升,引起了就业环境的改变。士幼叩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虽然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会新增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但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某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后续的保障政策不到位,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国有企业以及地区间的流动还有政策性障碍等问题。近几年,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包括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就业歧视已不是个案,造成了人才浪费,就业环境混乱。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教育体制出现了对市场力量屈从的倾向。有的大学用“市场需要”来衡量大学教育的社会实用性,课程、专业的设置是否必要及其适当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需要成为判断教育行为的标准。
此外,舆论导向也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画上一笔。少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择喜避忧,过多渲染就业紧张气氛;对学生择业缺乏引导,常流于表象,深入分析的少,甚至有少数媒体或贬低大学生素质或对高等教育过多批判等脱离实际的言论等。当今的就业环境呈现的新特点,客观上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值得深思。
2当前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关系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切身利益,战略性地影响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2.1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狠抓政策落实
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政府要宏观规划,充分结合各省市区的情况实施好政策,并对出台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保持长效;有关部门的政策、配套文件要定期清理、修改和废止,从而逐步消除制度障碍,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化分配。从2006年起,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和“农村教师岗位国家支持计划”试点,人事部等部门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同时完善配套就业政策体系等.福建省结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允许报考公务员可加分等鼓励政策,增强了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狠抓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快就业政策的合理化改革,根据区域经济情况作必要的政策倾斜,把国家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和根源;要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宣传,促进政策落实效应的扩大。
2.2大力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容量,千方百计拉动各方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要将大学生就业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领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从历年状况看,名企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数量就业岗位,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据中国毕业生网分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成为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2.3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实现信息联通
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规范。有些招聘会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机构举办招聘会效果不理想,或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夸大宣传等问题。要加强和组织就业市场的规范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招聘会,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控制规模,取消不合理的招聘,取缔非法招聘,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的联动优势。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维护、发展好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就业市场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交流传播手段贯通市场,搭建及时有效信息交流平台: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教育机构进行广泛深入沟通和交流,努力推行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无障碍连通,建立一整套的保障提升机制,共创良好的就业信息环境。
2.4不断推动立法进程,建立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陈万志指出,要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为大学生就业清除障碍,将反就业歧视立法尽快提上立法日程。通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力争早日形成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环境。对于就业歧视不立法明令禁止,便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扭曲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常行为,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必然损害政府促进就业战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积极推进就业立法进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定《促进就业法》等途径,重点围绕公平就业、用人单位责任等方面来加快就业立法,以法制的力量肃清障碍,从而形成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
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就业舆论氛围。要发挥媒体和舆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宣传好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宣传好先进经验。坚持弘扬主旋律,凡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事情多宣传、多鼓励,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案情况少渲染、不炒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关心鼓励大学生,拒绝不负责任的言论,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就业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从国家政策到经济形势,从高校定位到社会舆论,随时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环境的特点,要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下,自身首先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充分看到就业环境积极的一面,有自信心、责任感;对待就业环境严峻的一面,要有紧迫感、压力感。调整思想,保持思想观念上紧跟就业环境变化,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