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的大多数人口都在乡镇及其以下地区,只有乡镇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县域的经济实力才能增强,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文章通过徐州市铜山县黄集镇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的具体数据,分析了我国乡镇地区金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乡镇金融、提高农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金融 农业效率 小额农贷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经济协调中心的功能,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来虽然不断提高,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受自然条件限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效率依然偏低。要推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的效率,必然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离不开资金的全面渗透。但现阶段我国乡镇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金融的发展水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效率是经济主体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农业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在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比重的50%,但农业产出却仅占GDP比重的14.5%,50%的人口创造14.5%的GDP,如此低下的投入产出能力使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基本生活保障,因其薄弱的经济实力和信用保证的严重匮乏而不受金融机构青睐,尤其在乡镇地区,除了农村信用社外,没有其他任何金融机构的设置。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使急需资金的广大农村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使农村资金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途径流向城市。
黄集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乡镇总人口52830(人),从业人员24246(人),土地面积8800(公顷),耕地面积4533(公顷),财政收入1640(万元),粮食产量35423(吨),表1是黄集镇自2004-2007年上半年小额农贷情况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
(1)贷款回收率高。黄集镇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连续三年的贷款偿还率都在98%-100%,这一比例既维护了乡镇金融体系的安全,又提高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效益。
(2)贷款覆盖面广。据银监会2005年3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全国2亿多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户,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满足,这一比例高于国际水平。黄集镇贷款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在50%左右,与银监会的统计基本一致,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覆盖面是较广泛的。
(3)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从2004年的2100户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3000户,平均增幅在27%以上,这一增速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我国乡镇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镇金融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服务有了很大改善,在乡镇地区从2002年广泛开展了小额农贷,但从表1仍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1)资金供给渠道少。从表1可以看出黄集镇的人均存款数额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以一家三口计算的家庭存款数额却不足万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的改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户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难以解决,而乡镇及以下的农村地区除政策性收购业务如粮棉油的放贷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外,当前唯一的资金供给渠道就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高门槛又使很多资金缺乏的农户望而却步。
(2)贷款价格缺乏灵活性。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的上限已经放开,对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规定上浮幅度最高不超过法定利率的2.3倍,但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是江苏省统一规定,所发放的贷款中没有以法定利率为基准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上下浮动而发放的。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贷款时,都是给农户办好银行卡,然后再把贷款打进卡里,至于农户如何运用资金则根本不予以监督,从而使很多农户把得到的贷款集中给一个人使用,用于工程机械而大量流出农村,且农村信用社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吸收存款上,使存差不断扩大,并将吸收的存款上存,造成大量资金外流。此外,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也是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存,把农村资金抽到城市,造成乡镇地区发展经济的货币资金匮乏,直接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4)贷款方式单一。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中提出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的要求,放宽农户小额贷款条件,对信誉较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不必担保抵押,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村信用社为减少监督成本、搜寻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只发放担保贷款,而且对担保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公务员,这就把大量的农户拦在了门槛之外。
(5)金融产品少,服务效率低。在金融服务多样化、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只限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没有票据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等,农户也没有机会参与股票、债券交易,甚至没有开通统存通兑业务,在信用社办理汇兑业务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服务效率十分低下。
二、发展乡镇金融,提高农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乡镇地区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效率,必须依靠新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采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依靠农民的自我积累很难完成,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改革和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1、完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增加资金供给渠道
乡镇地区地广、面广、住户分散,应根据乡镇地区的特点,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符合乡镇地区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有竞争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我国乡镇经济的基础非常薄弱,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资金、无抵押物的贫困农户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资金应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对增加农村和农业信贷投入的金融机构财政应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在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2)强化农村信用社在乡镇金融中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健全内控机制,确定内部经营方向,规范管理,形成全国范围的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向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
(3)建立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对于投资多、见效慢、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的农业领域,应以村为单位,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基金,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避免重蹈合作基金会乱收乱支、严重亏损的覆辙,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的、频繁的日常生活所需资金。
(4)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促进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应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干涉无息的民间借贷,规范民间有息贷款,抑制高利贷蔓延,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以及运作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2、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1)采取措施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为确保资金使用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上,避免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获得贷款的农户进行资金用途的监督,另一方面可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把贷款直接支付给种子公司、农机公司等,以防止获得贷款的农户将资金移作他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高效率转化成农业投资。
(2)解决邮政储蓄资金流失的问题。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从业人员没有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暂时不能办理贷款业务,可进一步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范围,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农村小额保险组织,将上存人民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支农再贷款,实现农村资金的回流,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
3、深化改革利率体制
乡镇金融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与利率是否放开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农村贷款的数额小、期限短,发放每笔贷款的成本都很高,乡镇金融机构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比商业贷款更高的利率,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利率体制改革,以法律法规来解决乡镇金融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固定不变”的问题,同时放宽乡镇金融机构的定价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
4、增加乡镇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乡镇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乡镇经济的特点,广泛开展票据、租赁、信托等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银行卡的发行量和增设ATM取款机,开通通存通兑业务,推广非现金结算业务,提高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水平,把城市成熟的产品和先进的金融理念引入农村,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断探索形成符合我国乡镇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5、提高乡镇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乡镇金融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具备现代金融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乡镇地区的金融机构应建立员工的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符合当地风俗习惯、消费习惯、具有适应农村艰苦条件的金融从业人员;注重建立人才的竞争机制和创新人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高伟: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徐金源:以高效的金融服务助推江苏新农村建设[J],农村金融,2007(9).
[3]胡小亮: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位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4).
[4]邢光虹:如何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J],现代金融,2007(1).
【关键词】乡镇金融 农业效率 小额农贷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经济协调中心的功能,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来虽然不断提高,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受自然条件限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效率依然偏低。要推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的效率,必然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离不开资金的全面渗透。但现阶段我国乡镇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金融的发展水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效率是经济主体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农业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在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比重的50%,但农业产出却仅占GDP比重的14.5%,50%的人口创造14.5%的GDP,如此低下的投入产出能力使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基本生活保障,因其薄弱的经济实力和信用保证的严重匮乏而不受金融机构青睐,尤其在乡镇地区,除了农村信用社外,没有其他任何金融机构的设置。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使急需资金的广大农村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使农村资金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途径流向城市。
黄集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乡镇总人口52830(人),从业人员24246(人),土地面积8800(公顷),耕地面积4533(公顷),财政收入1640(万元),粮食产量35423(吨),表1是黄集镇自2004-2007年上半年小额农贷情况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
(1)贷款回收率高。黄集镇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连续三年的贷款偿还率都在98%-100%,这一比例既维护了乡镇金融体系的安全,又提高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效益。
(2)贷款覆盖面广。据银监会2005年3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全国2亿多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户,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满足,这一比例高于国际水平。黄集镇贷款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在50%左右,与银监会的统计基本一致,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覆盖面是较广泛的。
(3)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从2004年的2100户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3000户,平均增幅在27%以上,这一增速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我国乡镇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镇金融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服务有了很大改善,在乡镇地区从2002年广泛开展了小额农贷,但从表1仍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1)资金供给渠道少。从表1可以看出黄集镇的人均存款数额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以一家三口计算的家庭存款数额却不足万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的改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户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难以解决,而乡镇及以下的农村地区除政策性收购业务如粮棉油的放贷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外,当前唯一的资金供给渠道就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高门槛又使很多资金缺乏的农户望而却步。
(2)贷款价格缺乏灵活性。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的上限已经放开,对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规定上浮幅度最高不超过法定利率的2.3倍,但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是江苏省统一规定,所发放的贷款中没有以法定利率为基准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上下浮动而发放的。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贷款时,都是给农户办好银行卡,然后再把贷款打进卡里,至于农户如何运用资金则根本不予以监督,从而使很多农户把得到的贷款集中给一个人使用,用于工程机械而大量流出农村,且农村信用社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吸收存款上,使存差不断扩大,并将吸收的存款上存,造成大量资金外流。此外,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也是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存,把农村资金抽到城市,造成乡镇地区发展经济的货币资金匮乏,直接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4)贷款方式单一。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中提出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的要求,放宽农户小额贷款条件,对信誉较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不必担保抵押,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村信用社为减少监督成本、搜寻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只发放担保贷款,而且对担保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公务员,这就把大量的农户拦在了门槛之外。
(5)金融产品少,服务效率低。在金融服务多样化、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只限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没有票据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等,农户也没有机会参与股票、债券交易,甚至没有开通统存通兑业务,在信用社办理汇兑业务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服务效率十分低下。
二、发展乡镇金融,提高农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乡镇地区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效率,必须依靠新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采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依靠农民的自我积累很难完成,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改革和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1、完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增加资金供给渠道
乡镇地区地广、面广、住户分散,应根据乡镇地区的特点,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符合乡镇地区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有竞争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我国乡镇经济的基础非常薄弱,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资金、无抵押物的贫困农户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资金应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对增加农村和农业信贷投入的金融机构财政应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在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2)强化农村信用社在乡镇金融中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健全内控机制,确定内部经营方向,规范管理,形成全国范围的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向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
(3)建立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对于投资多、见效慢、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的农业领域,应以村为单位,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基金,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避免重蹈合作基金会乱收乱支、严重亏损的覆辙,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的、频繁的日常生活所需资金。
(4)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促进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应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干涉无息的民间借贷,规范民间有息贷款,抑制高利贷蔓延,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以及运作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2、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1)采取措施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为确保资金使用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上,避免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获得贷款的农户进行资金用途的监督,另一方面可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把贷款直接支付给种子公司、农机公司等,以防止获得贷款的农户将资金移作他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高效率转化成农业投资。
(2)解决邮政储蓄资金流失的问题。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从业人员没有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暂时不能办理贷款业务,可进一步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范围,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农村小额保险组织,将上存人民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支农再贷款,实现农村资金的回流,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
3、深化改革利率体制
乡镇金融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与利率是否放开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农村贷款的数额小、期限短,发放每笔贷款的成本都很高,乡镇金融机构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比商业贷款更高的利率,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利率体制改革,以法律法规来解决乡镇金融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固定不变”的问题,同时放宽乡镇金融机构的定价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
4、增加乡镇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乡镇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乡镇经济的特点,广泛开展票据、租赁、信托等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银行卡的发行量和增设ATM取款机,开通通存通兑业务,推广非现金结算业务,提高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水平,把城市成熟的产品和先进的金融理念引入农村,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断探索形成符合我国乡镇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5、提高乡镇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乡镇金融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具备现代金融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乡镇地区的金融机构应建立员工的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符合当地风俗习惯、消费习惯、具有适应农村艰苦条件的金融从业人员;注重建立人才的竞争机制和创新人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高伟: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徐金源:以高效的金融服务助推江苏新农村建设[J],农村金融,2007(9).
[3]胡小亮: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位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4).
[4]邢光虹:如何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J],现代金融,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