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出院输血患者病例资料共21000例,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结果: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利于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更好的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患者安全。因此,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在临床应用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340-01
引言
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大幅提高了慢性贫血患者和急性失血患者的生存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会发生不良反应,出现发热、皮肤红斑、呼吸困难等情况,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处理。目前,由于输血过程中缺乏智能化手段,使得应对不及时,处理效率低。基于此,本文研究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对输血进行实时控制,以提高對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水平,保证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方法
1.1 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
各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输血过程中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变化,以下是需要重点监测的每袋血液制剂输注阶段:1)输血开始后15min;2)输血15min后须≤30min监测1次;3)输血结束后≤4h;输血病历记录,输注品种、输血反应有无、输血史及妊娠史、用血医嘱、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申请、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病程记录、输血过程记录、输血适应症的掌握情况等,输血病历是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输血治疗过程的全面记录,有利于患者输血指征的把握;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h—2h内,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以上,且能排除细菌污染﹑溶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反应;以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血压无变化。过敏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轻重不等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瘙痒、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会致过敏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等,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1.2 临床输血全程闭环路径质量和安全智能实时控制方法
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总体要求,依据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等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构建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处理等过程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智能路径,并与医院HIS、手术及麻醉、电子病历、护士及医生工作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全程闭环智能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建立三级质量结构、组织管理、实时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的架构及运行环境参照。
2 结果
2.1 统计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接受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数/接受输血患者数×100%。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χ±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理论频数<5,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2 结果
应用前:人工核查患者、血液制剂信息;无环节实时控制,存在差错隐患输血过程无环节实时控制,监测指标和过程不全;手工填写信息记录,不能体现全过程监测,常与实际不符;输血不良反应识别、调查处理不规范,常存在漏报、上报不及时,上报内容缺项、手工记录与实际不符、信息反馈滞后等现象;人工记录,常漏记或记录内容指标不全,不能体现输血全过程,或记录与实际不符;电话通知,信息不畅,不及时;资料上报不全或不及时或上报资料信息不完整、不客观,与实际不符;人工分析,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馈滞后。
应用后:智能核查核对;信息共享与实时控制;消除差错隐患;输血过程智能信息共享与环节实时控制,能体现全过程监测,记录内容全面、客观、规范、准确、实时,与实际相符;患者与血液制剂轨迹交叉融合;输血过程监测指标实时控制;监测记录内容全面、准确、规范、客观;信息智能实时共享;输血病程记录模板化,信息智能采集,内容齐全、规范;与输血护理记录信息智能共享,高效、客观、准确;信息共享、处理及时、规范;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内容完整、客观;采用智能化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分析,高效,信息实时共享。
3 讨论
输血治疗除存在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可能抑制患者免疫反应,增加并发症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后果及预防处理均有所不同,若不能及时发现、鉴别和对症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师只有充分考虑患者切实需要,结合其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测结果综合评估输血指征,制定个体化精准输血治疗方案,并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才能确保输血的科学、安全、有效。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有利于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值得推广、应用。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应用情况,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升级,为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梅礼军,陈葳.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38(01):45-47+51.
[2] 杨丽云,胡飘萍,吴承高,李松,杨鹃,邹娟,肖昆,乐爱平.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02):120-124.
[3] 李喜玲.输血不良反应分析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27(03):23-25.(2017-06-30).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340-01
引言
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大幅提高了慢性贫血患者和急性失血患者的生存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会发生不良反应,出现发热、皮肤红斑、呼吸困难等情况,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处理。目前,由于输血过程中缺乏智能化手段,使得应对不及时,处理效率低。基于此,本文研究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对输血进行实时控制,以提高對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水平,保证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方法
1.1 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
各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输血过程中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变化,以下是需要重点监测的每袋血液制剂输注阶段:1)输血开始后15min;2)输血15min后须≤30min监测1次;3)输血结束后≤4h;输血病历记录,输注品种、输血反应有无、输血史及妊娠史、用血医嘱、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申请、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病程记录、输血过程记录、输血适应症的掌握情况等,输血病历是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输血治疗过程的全面记录,有利于患者输血指征的把握;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h—2h内,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以上,且能排除细菌污染﹑溶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反应;以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血压无变化。过敏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轻重不等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瘙痒、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会致过敏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等,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1.2 临床输血全程闭环路径质量和安全智能实时控制方法
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总体要求,依据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等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构建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处理等过程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智能路径,并与医院HIS、手术及麻醉、电子病历、护士及医生工作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全程闭环智能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建立三级质量结构、组织管理、实时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的架构及运行环境参照。
2 结果
2.1 统计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接受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数/接受输血患者数×100%。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χ±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理论频数<5,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2 结果
应用前:人工核查患者、血液制剂信息;无环节实时控制,存在差错隐患输血过程无环节实时控制,监测指标和过程不全;手工填写信息记录,不能体现全过程监测,常与实际不符;输血不良反应识别、调查处理不规范,常存在漏报、上报不及时,上报内容缺项、手工记录与实际不符、信息反馈滞后等现象;人工记录,常漏记或记录内容指标不全,不能体现输血全过程,或记录与实际不符;电话通知,信息不畅,不及时;资料上报不全或不及时或上报资料信息不完整、不客观,与实际不符;人工分析,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馈滞后。
应用后:智能核查核对;信息共享与实时控制;消除差错隐患;输血过程智能信息共享与环节实时控制,能体现全过程监测,记录内容全面、客观、规范、准确、实时,与实际相符;患者与血液制剂轨迹交叉融合;输血过程监测指标实时控制;监测记录内容全面、准确、规范、客观;信息智能实时共享;输血病程记录模板化,信息智能采集,内容齐全、规范;与输血护理记录信息智能共享,高效、客观、准确;信息共享、处理及时、规范;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内容完整、客观;采用智能化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分析,高效,信息实时共享。
3 讨论
输血治疗除存在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可能抑制患者免疫反应,增加并发症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后果及预防处理均有所不同,若不能及时发现、鉴别和对症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师只有充分考虑患者切实需要,结合其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测结果综合评估输血指征,制定个体化精准输血治疗方案,并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才能确保输血的科学、安全、有效。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有利于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值得推广、应用。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应用情况,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升级,为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梅礼军,陈葳.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38(01):45-47+51.
[2] 杨丽云,胡飘萍,吴承高,李松,杨鹃,邹娟,肖昆,乐爱平.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02):120-124.
[3] 李喜玲.输血不良反应分析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27(03):23-25.(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