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中凸显素质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智力得到有效发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73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都感到教育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教育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适应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智能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学,能学,善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呢?
第一,要明确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仍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简直就是受罪。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未来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表现出抵抗的情绪,由于无法理解,很多学生干脆放弃。此外,由于数学具有连贯性,这节课无法理解,接下来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很多学生由于上节课没认真听,这节课想认真听却发现很多都不懂,根本无法进行,由此导致小学数学成绩在众多课程中排名靠后。作为教师,在数学的教学指导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考能力,教师仅凭讲解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的教学、计算及记忆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要求学生单纯重复各种数学公式及法则,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而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缓解这一局面。素质教育强调探索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正处于好奇心强烈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及贴近生活的实例或采用新奇有趣的故事,都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要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举个例子来讲,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第三,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素质教育。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教”。其内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自主探究、学习。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小学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算数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出现马虎等现象而导致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应从认真开始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完善和约束自我行为,进而将这种行为习惯带人到生活中,形成一种理性的、分析同题、解决同题的综合能力,在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紧跟社会步伐,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整合数学教材内容,渗透素质教育。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同时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倡导教师“返璞归真”,“生活化”教学。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坚持教材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渗透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不是将素质教师牵强附会的体现在数学教师中。如:在学习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有时候出现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可以采取整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将其改编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同时在题目中渗透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如:题目与节水、节电、低碳生活、增产等良好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练习、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偏执教育。小学生正式处于性格塑造的初期阶段,教师应结合其发展方向、心理特征等,加强研究教材,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性,进而整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宝军.浅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2]徐金燕.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12).
[3]王强.论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2(37).
[4]杨吟,金惠丹.谈增强数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思维的形成[J].民营科技.2014(12).
[5]禤宏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经济市场.2015(0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73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都感到教育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教育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适应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智能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学,能学,善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呢?
第一,要明确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仍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简直就是受罪。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未来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表现出抵抗的情绪,由于无法理解,很多学生干脆放弃。此外,由于数学具有连贯性,这节课无法理解,接下来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很多学生由于上节课没认真听,这节课想认真听却发现很多都不懂,根本无法进行,由此导致小学数学成绩在众多课程中排名靠后。作为教师,在数学的教学指导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考能力,教师仅凭讲解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的教学、计算及记忆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要求学生单纯重复各种数学公式及法则,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而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缓解这一局面。素质教育强调探索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正处于好奇心强烈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及贴近生活的实例或采用新奇有趣的故事,都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要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举个例子来讲,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第三,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素质教育。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教”。其内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自主探究、学习。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小学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算数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出现马虎等现象而导致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应从认真开始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完善和约束自我行为,进而将这种行为习惯带人到生活中,形成一种理性的、分析同题、解决同题的综合能力,在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紧跟社会步伐,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整合数学教材内容,渗透素质教育。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同时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倡导教师“返璞归真”,“生活化”教学。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坚持教材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渗透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不是将素质教师牵强附会的体现在数学教师中。如:在学习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有时候出现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可以采取整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将其改编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同时在题目中渗透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如:题目与节水、节电、低碳生活、增产等良好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练习、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偏执教育。小学生正式处于性格塑造的初期阶段,教师应结合其发展方向、心理特征等,加强研究教材,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性,进而整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宝军.浅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2]徐金燕.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12).
[3]王强.论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2(37).
[4]杨吟,金惠丹.谈增强数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思维的形成[J].民营科技.2014(12).
[5]禤宏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经济市场.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