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偏向。其一,古代汉语教学化。教者把语文课当古汉语课上,重实词词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語知识的传授,文意、作者观点情感仅作简略涉及,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感悟和体味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了。其二,现代文教学化。教者把文言文当现代文教,重文章内容、作者思想、写作特色的分析,对于字词仅止于课本下的注释,特殊句式也仅止于句子疏通。究其原因,是教者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不甚明确。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的“教”和对于学生而言的“学”都应有一个清晰、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就已经为我们确定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
一、明解语言
文言文是古人以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成文时间一般是百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前,用词用语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以现代汉语的规范阅读文言文,要么读不懂,要么理解错,因此,明解语言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前提,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明解语言要强化时域和语境两种意识。
虽然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之源,但古代汉语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要根据不同时域的用语习惯,因时而解。
文言单音节词居多,白话双音节词居多,是古今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别。“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一句话八个字就是八个单音节的词,“就列”、“不能”恰巧在现代汉语中又分别是两个复音词。“就列”文中指“施展才能”,现代汉语的词义是“站在队列之中”;“不能”文中指“没有才能”,现代汉语的词义是“不能够”。这两组词的古今词义相差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词义古今变化,感情色彩有的也随之不同。“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文中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贬义词;“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中“爪牙”文中指“得力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今喻指坏人的党羽,贬义词。“卑鄙”、“爪牙”等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词的词义、感情色彩古今可能都不同。
语言表述现代人一般是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顺序,又多是完全句,而古人常用倒装、省略、被动等特殊句式,古今句式的差别明显。“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句中宾语“余”在谓语“欺”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此句就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句中定语“烧溺死”在主语“人马”后,此句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句首省去了主语“吾”(文天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以”后省介词宾语“之”(术),现代汉语中这些成分一般不会省略;“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都是被动句,“见……于”、“为……所”等固定格式表示被动关系,与现代汉语中直接通过介词“被”表示被动的句子形式完全不同。
古汉语词汇的意义非常丰富,同一词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就可能不同,对词的意义也应因境而解。
文言中的单音节词词义具有多重性特点。“兵”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士兵”,但古汉语中有多义,“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兵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兵”,军队;“兵象也,于行用金”(《秋声赋》)“兵”,战争;“故上兵伐谋”(《谋攻》)“兵”,用兵的战略。“之”可作为实词用,“吾欲之南悔”(《为学》)“之”动词,“往”义,“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代词,指代“计策”;“之”,亦可作虚词用,“壬戌之秋”(《赤壁赋》)“之”结构助词“的”,“久之,目似瞑”(《狼》)“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中的复音词,有些现代汉语中仍用,有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同,有的偏义,有的则完全不同。“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中“箫条”古今同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禽兽”并列合成词,指“禽”与“兽”,古今同义;“女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五蠹》),“禽”的皮不好作衣穿,而“兽”的皮可以制作衣穿,显然“禽兽”是偏义于“兽”字,“禽”无实义,此处“禽兽”是偏义复词。“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是名词,指“意外的事故”,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很”义,“非常”意义和用法古今完全不同。
文言中还常运用借代、避讳、婉说的方法,要结合语境将字面义之词换成原义的词理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中“缙绅”指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此处借代做官的人;“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段太尉逸事状》)中“生人”,古代汉语的通常义是“活着的人”,而此处“人”是“民”,避唐太守李世民的讳,“生人”即“生民”;“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是触龙劝赵太后的话,“山陵崩”喻赵太后死,臣下当面对太后说死,肯定不行,故用了“山陵崩”的婉说。
二、理会文意
任何阅读都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因为任何一种阅读的过程都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如果只停留于字面疏通的层面上去阅读文言文,而不深入地把握句子含义、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即使写出符合信、达、雅要求的译文,甚至把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算真正读懂。我们要透过语言形式,深入体味文意,理会文意,从而探寻出文言文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
古人写文章炼词炼句讲究含蓄,言近意远,言此意彼,弦外有音,言外有意,言尽意余,我们要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活背景、具体的语境等仔细揣摩和体会辞句的真正含义。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旬字面是说“大地有穷尽,而南海深不可测;昆仑山上擎天柱高不可攀,北斗星辰遥远难及”,其实此处王勃用“天柱”、“北辰”喻朝廷,“天柱高而北辰远”暗含的是对国君疏远自己的怨憾及渴望能再被朝廷重用的心愿。675年王勃27岁时,因事被朝廷革职除名,其父也因之左迁交趾令,内心戚戚,他探父途中经过南昌逢遇滕王阁诗会,为 诗会的诗集写下了这篇《滕王阁序》,我们要透过文中这些辞句看到作者胸中的块垒,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渴望,理解句之真义。
“五步之內,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秦王赵王渑池酒宴上,蔺相如针对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对秦王说的话,言外意是“如果你今天不击缶,我就同你拼命”,这是对秦王的胁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阿房官赋》一文中的结论句,字面义简单明白,“后人”泛指秦后的统治者,实际上此处有特指唐敬宗之意。唐朝末年唐敬宗李湛贪好喜游,不问国事,广建宫室,杜牧讽劝敬宗要“节用爱民”,不能蹈秦亡之覆辙,杜牧没有明说出此意,而是托借了秦事,语意含蓄。
古人写文章常因人因境因时择言选句,平常语含丰富的信息,我们如果能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物背景诸方面尽可能多地发掘语言形式后面隐含的信息,那么才能真正理解文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字面看似平常,其实内涵丰富。“章台”是一般的宫殿,而非接见外交使节的正式场合,秦王在此召见蔺相如是对赵国的轻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两相比照,两国对对方的态度便昭显出来了,这些描叙也是后文完璧归赵的铺垫,阅读中应把握这些信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是“鸿门宴”座次的安排,这个很平常的场面描写暗含了不少信息。古代室内座次最尊的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平常的一个座次安排就表现出了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项羽最终的失败与他的这一性格不无关系,《鸿门宴》中的这一场面描写含有的信息是丰富的,用意是深刻的。
文言文包罗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技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要从一篇一篇的具体课文中获取知识,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石钟山记》倡导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陈情表》申述的弃官而终养祖母的孝心,《指南录后序》凸现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民族气节,《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的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座》宣扬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德化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德、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在一篇篇优秀的文言作品中有所表现。
《陈涉世家》记载的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屈原列传》描叙的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辉煌人生。《活版》介绍的我国伟大发明之一的活版印刷术,《张衡传》展示的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和水平……无不彰显着我国辉煌的历史,闪耀着我国灿烂的文明光辉。
三、领悟道理
文以载道,文亦藏理,帮助学生透过言辞文句提炼出蕴含的道理、哲理也应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读《游褒禅山记》,要读出“尽志无悔”的人生哲理;读《孟子二章》,要读出“生于忧患丽死于安乐”的人生训诫;读《伶官传序》,要读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启迪;读《庖丁解牛》,要读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读《劝学》,要读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注重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的学习要义:读《赤壁赋》,要读出“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的辩证法;读《秋水》,要读出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的道理;读《谋攻》,要读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取胜的要旨……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要去挖掘,更要去领悟,否则文言文的教化功能就会弱化,古人提示并告诫后人的一片良苦用心也会被辜负。
文言作品中的精辟生动的佳言警甸,也深藏哲理。“一叶落知天下秋”(《文君》)的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人生宝贵经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的治国安邦之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德”(《汉书·东方朔》)的为人处事之道……凡此等等都能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乃至艺术上的享受,我们要细细咀嚼,领悟其中的理,品味其中的美。
让学生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教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孟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本文编校:舒坦
一、明解语言
文言文是古人以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成文时间一般是百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前,用词用语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以现代汉语的规范阅读文言文,要么读不懂,要么理解错,因此,明解语言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前提,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明解语言要强化时域和语境两种意识。
虽然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之源,但古代汉语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要根据不同时域的用语习惯,因时而解。
文言单音节词居多,白话双音节词居多,是古今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别。“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一句话八个字就是八个单音节的词,“就列”、“不能”恰巧在现代汉语中又分别是两个复音词。“就列”文中指“施展才能”,现代汉语的词义是“站在队列之中”;“不能”文中指“没有才能”,现代汉语的词义是“不能够”。这两组词的古今词义相差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词义古今变化,感情色彩有的也随之不同。“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文中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贬义词;“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中“爪牙”文中指“得力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今喻指坏人的党羽,贬义词。“卑鄙”、“爪牙”等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词的词义、感情色彩古今可能都不同。
语言表述现代人一般是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顺序,又多是完全句,而古人常用倒装、省略、被动等特殊句式,古今句式的差别明显。“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句中宾语“余”在谓语“欺”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此句就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句中定语“烧溺死”在主语“人马”后,此句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句首省去了主语“吾”(文天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以”后省介词宾语“之”(术),现代汉语中这些成分一般不会省略;“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都是被动句,“见……于”、“为……所”等固定格式表示被动关系,与现代汉语中直接通过介词“被”表示被动的句子形式完全不同。
古汉语词汇的意义非常丰富,同一词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就可能不同,对词的意义也应因境而解。
文言中的单音节词词义具有多重性特点。“兵”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士兵”,但古汉语中有多义,“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兵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兵”,军队;“兵象也,于行用金”(《秋声赋》)“兵”,战争;“故上兵伐谋”(《谋攻》)“兵”,用兵的战略。“之”可作为实词用,“吾欲之南悔”(《为学》)“之”动词,“往”义,“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代词,指代“计策”;“之”,亦可作虚词用,“壬戌之秋”(《赤壁赋》)“之”结构助词“的”,“久之,目似瞑”(《狼》)“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中的复音词,有些现代汉语中仍用,有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同,有的偏义,有的则完全不同。“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中“箫条”古今同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禽兽”并列合成词,指“禽”与“兽”,古今同义;“女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五蠹》),“禽”的皮不好作衣穿,而“兽”的皮可以制作衣穿,显然“禽兽”是偏义于“兽”字,“禽”无实义,此处“禽兽”是偏义复词。“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是名词,指“意外的事故”,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很”义,“非常”意义和用法古今完全不同。
文言中还常运用借代、避讳、婉说的方法,要结合语境将字面义之词换成原义的词理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中“缙绅”指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此处借代做官的人;“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段太尉逸事状》)中“生人”,古代汉语的通常义是“活着的人”,而此处“人”是“民”,避唐太守李世民的讳,“生人”即“生民”;“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是触龙劝赵太后的话,“山陵崩”喻赵太后死,臣下当面对太后说死,肯定不行,故用了“山陵崩”的婉说。
二、理会文意
任何阅读都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因为任何一种阅读的过程都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如果只停留于字面疏通的层面上去阅读文言文,而不深入地把握句子含义、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即使写出符合信、达、雅要求的译文,甚至把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算真正读懂。我们要透过语言形式,深入体味文意,理会文意,从而探寻出文言文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
古人写文章炼词炼句讲究含蓄,言近意远,言此意彼,弦外有音,言外有意,言尽意余,我们要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活背景、具体的语境等仔细揣摩和体会辞句的真正含义。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旬字面是说“大地有穷尽,而南海深不可测;昆仑山上擎天柱高不可攀,北斗星辰遥远难及”,其实此处王勃用“天柱”、“北辰”喻朝廷,“天柱高而北辰远”暗含的是对国君疏远自己的怨憾及渴望能再被朝廷重用的心愿。675年王勃27岁时,因事被朝廷革职除名,其父也因之左迁交趾令,内心戚戚,他探父途中经过南昌逢遇滕王阁诗会,为 诗会的诗集写下了这篇《滕王阁序》,我们要透过文中这些辞句看到作者胸中的块垒,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渴望,理解句之真义。
“五步之內,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秦王赵王渑池酒宴上,蔺相如针对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对秦王说的话,言外意是“如果你今天不击缶,我就同你拼命”,这是对秦王的胁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阿房官赋》一文中的结论句,字面义简单明白,“后人”泛指秦后的统治者,实际上此处有特指唐敬宗之意。唐朝末年唐敬宗李湛贪好喜游,不问国事,广建宫室,杜牧讽劝敬宗要“节用爱民”,不能蹈秦亡之覆辙,杜牧没有明说出此意,而是托借了秦事,语意含蓄。
古人写文章常因人因境因时择言选句,平常语含丰富的信息,我们如果能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物背景诸方面尽可能多地发掘语言形式后面隐含的信息,那么才能真正理解文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字面看似平常,其实内涵丰富。“章台”是一般的宫殿,而非接见外交使节的正式场合,秦王在此召见蔺相如是对赵国的轻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两相比照,两国对对方的态度便昭显出来了,这些描叙也是后文完璧归赵的铺垫,阅读中应把握这些信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是“鸿门宴”座次的安排,这个很平常的场面描写暗含了不少信息。古代室内座次最尊的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平常的一个座次安排就表现出了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项羽最终的失败与他的这一性格不无关系,《鸿门宴》中的这一场面描写含有的信息是丰富的,用意是深刻的。
文言文包罗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技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要从一篇一篇的具体课文中获取知识,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石钟山记》倡导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陈情表》申述的弃官而终养祖母的孝心,《指南录后序》凸现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民族气节,《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的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座》宣扬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德化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德、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在一篇篇优秀的文言作品中有所表现。
《陈涉世家》记载的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屈原列传》描叙的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辉煌人生。《活版》介绍的我国伟大发明之一的活版印刷术,《张衡传》展示的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和水平……无不彰显着我国辉煌的历史,闪耀着我国灿烂的文明光辉。
三、领悟道理
文以载道,文亦藏理,帮助学生透过言辞文句提炼出蕴含的道理、哲理也应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读《游褒禅山记》,要读出“尽志无悔”的人生哲理;读《孟子二章》,要读出“生于忧患丽死于安乐”的人生训诫;读《伶官传序》,要读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启迪;读《庖丁解牛》,要读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读《劝学》,要读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注重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的学习要义:读《赤壁赋》,要读出“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的辩证法;读《秋水》,要读出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的道理;读《谋攻》,要读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取胜的要旨……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要去挖掘,更要去领悟,否则文言文的教化功能就会弱化,古人提示并告诫后人的一片良苦用心也会被辜负。
文言作品中的精辟生动的佳言警甸,也深藏哲理。“一叶落知天下秋”(《文君》)的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人生宝贵经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的治国安邦之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德”(《汉书·东方朔》)的为人处事之道……凡此等等都能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乃至艺术上的享受,我们要细细咀嚼,领悟其中的理,品味其中的美。
让学生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教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孟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