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城镇,地处荆门市东南郊。褪去响誉荆楚“石膏第一镇”的光环,转型优化工业产业,启动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精准招商引擎,“全省产城融合卫星城”、“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镇”创建足音铿锵,荆门国际内陆港建设核心布局定位于此,麻城镇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2017上半年,全镇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1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
党建引领促发展,真抓实干创业绩。近年来,麻城镇党委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的推动作用,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谋事创业,强基础,聚合力,增实力,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勾画麻城新图景,致力打造荆门东南大门一个招商引资的新平台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建强队伍,凝聚干群合心力。麻城镇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个果园场,人口3.5万人。镇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40个党支部,1014名党员。“班子强,合力足,事业兴”, 镇党委推行了“选拔、帮带、挂点、住镇、谈心”五项制度,打造凝聚合力、共谋发展的坚强战斗集体;实行“两推一选”,一批热爱农村、能抓党建又能抓经济工作的干部被选拔进入党政领导班子;推行干部帮带制,年轻干部和新调入干部向老干部“拜师”,提升工作能力;推行干部挂点制,28名干部包联21个村、社区和16个企业项目,每月召开挂点工作点评会,每半年评议一次挂点干部。并创办了“芙蓉谈心室”,发挥党委书记谈心制“磁场效应”,干群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共谋麻城发展大计。与此同时,深化“两学一做”,开展了“分类定级”、“三会一课”、“八个一”、“党员主题活动日”、“一诺三评定五星”等活动,筑牢党支部一线堡垒。契合开展红色党文化、银色孝文化、蓝色法文化、绿色勤文化“四色文化”评选活动,以特色文化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团结凝聚群众。在“能人回归”活动中,全镇引回8名能人回归任支书,带动资金回流3000余万元,项目回迁31个。
完善机制,增强队伍执行力。围绕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积极探索新机制,着力打好组合拳,推进基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坚持常态化管理,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村主职干部工作例会,听取各地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重大工作。村党组织书记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员、村务理事会成员工作会议。推行积分制管理,以基础分、日常积分、贡献积分为主要内容,对村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积分制台帐,实行动态化管理;注重积分运用,将积分与村干部绩效工资、评先表模、选拔重用等挂钩,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为民服务的活力。探索专职化管理,大力推行“身份职业化、工资结构化、工作全日化、管理规范化”模式,对村主职干部一律实行聘任制管理,建立坐班、签到、请销假、去向告知等制度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逐步建立起一支党性强、能力强的农村基层“主心骨”队伍。
夯实基础,培植发展源动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四大亮点”全面夯实镇域经济实力:——培育产业引爆点,聚焦机械、建材等主導产业,筹资2.2亿元,配套完善麻城工业园基础设施,入驻项目达51个,其中建成投产34个,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培育镇村美化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集镇美化工程,关停并转集镇周边膏粉企业30余家,维修改造集镇道路9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集镇形象明显改观。——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探索推行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经营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共兴办村办企业23家、入股54家企业,全镇19个村均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过百万的村1个。——培育致富帮带点,引导帮带对象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种养基地86个,带动1.3万名群众发展致富项目;依托“互联网+”,推进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向农村延伸,农村电商平台实现全覆盖。
抢抓机遇,激扬发展新活力。随着蒙华铁路开建、荆门国际内陆港建设26平方公里核心区定位麻城镇裴庙村,麻城镇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和亮点。核心区主要包括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作业区、公路物流作业区、流通加工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区六大功能区,一条通江达海的快速通道和一座现代物流新城将在这里崛起。麻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牢牢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科学规划现代综合物流园,选派党建指导员、党建秘书走进园区企业调研走访,实施“一域两区”党建示范创建工程,扶持引导企业裂变扩规、技改扩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办证难、用工不足等问题。招商引资专班先后多次赴深圳、宁夏、郑州、开封等地开展招商,拜访了华南城、协鑫光伏发电、贺兰山商用车等企业和企业家,部分项目已达成意向性协议,共收集有效信息20余条,其中,协鑫新能源、宇联商用车大市场、涵养生态有机肥、华山生态农业、中电华骋充电桩、九耀物流等6个项目即将签约,签约资金达到50亿元;宇联商用车大市场、华山生态农业、中电华骋充电桩等3个项目预计年内将开工建设。全镇上下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形成了党建驱动、共同谋划、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目前,荆门内陆港“一核两港”5.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启动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新地物流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荆新线沿线在建物流企业总数达到8家、建成4家,麻城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之势头日趋明显。
创新模式,提高群众获得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五种模式”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行“村企一体”。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村“两委”班子与企业领导层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3年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87家;实行“法治手段清理三资”。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清理山林水库、荒山荒丘等,收回违法违规发包的集体资源,新增耕地留作村集体资产;实行“土地按户连片耕种”。通过“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重分”等方式,推广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镇优质稻、“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超过95%,形成了大金龙“猪-沼-菜”、华中农业“牛-菇-提”等循环高效种养模式;实行“乡愁村韵”。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塆植绿,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了蔡家大院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品牌;实行“集中居住”。遵循“拆一还一”,村民实现多样化集中居住,建成农村新社区6个,火山等3个村被评为全省“宜居村庄”,蔡院村被评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单位。
内生力带来新动力。今年以来,麻城40个党支部走进企业、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8次,农民办事不出村“1310”工程为群众办实事达12388件。创设“五带头五提升”文化长廊,塑立荆寨党员“服务先锋”,打造“生态产业、魅力蔡院”、“产业化扶贫助脱贫、建美丽乡村新雷集”、“结对帮扶心连心,党群共建新农村”等示范点,领航“一核两港”核心区建设,擦亮品牌,五力共举,党建正能量助推麻城发展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
党建引领促发展,真抓实干创业绩。近年来,麻城镇党委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的推动作用,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谋事创业,强基础,聚合力,增实力,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勾画麻城新图景,致力打造荆门东南大门一个招商引资的新平台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建强队伍,凝聚干群合心力。麻城镇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个果园场,人口3.5万人。镇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40个党支部,1014名党员。“班子强,合力足,事业兴”, 镇党委推行了“选拔、帮带、挂点、住镇、谈心”五项制度,打造凝聚合力、共谋发展的坚强战斗集体;实行“两推一选”,一批热爱农村、能抓党建又能抓经济工作的干部被选拔进入党政领导班子;推行干部帮带制,年轻干部和新调入干部向老干部“拜师”,提升工作能力;推行干部挂点制,28名干部包联21个村、社区和16个企业项目,每月召开挂点工作点评会,每半年评议一次挂点干部。并创办了“芙蓉谈心室”,发挥党委书记谈心制“磁场效应”,干群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共谋麻城发展大计。与此同时,深化“两学一做”,开展了“分类定级”、“三会一课”、“八个一”、“党员主题活动日”、“一诺三评定五星”等活动,筑牢党支部一线堡垒。契合开展红色党文化、银色孝文化、蓝色法文化、绿色勤文化“四色文化”评选活动,以特色文化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团结凝聚群众。在“能人回归”活动中,全镇引回8名能人回归任支书,带动资金回流3000余万元,项目回迁31个。
完善机制,增强队伍执行力。围绕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积极探索新机制,着力打好组合拳,推进基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坚持常态化管理,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村主职干部工作例会,听取各地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重大工作。村党组织书记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员、村务理事会成员工作会议。推行积分制管理,以基础分、日常积分、贡献积分为主要内容,对村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积分制台帐,实行动态化管理;注重积分运用,将积分与村干部绩效工资、评先表模、选拔重用等挂钩,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为民服务的活力。探索专职化管理,大力推行“身份职业化、工资结构化、工作全日化、管理规范化”模式,对村主职干部一律实行聘任制管理,建立坐班、签到、请销假、去向告知等制度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逐步建立起一支党性强、能力强的农村基层“主心骨”队伍。
夯实基础,培植发展源动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四大亮点”全面夯实镇域经济实力:——培育产业引爆点,聚焦机械、建材等主導产业,筹资2.2亿元,配套完善麻城工业园基础设施,入驻项目达51个,其中建成投产34个,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培育镇村美化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集镇美化工程,关停并转集镇周边膏粉企业30余家,维修改造集镇道路9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集镇形象明显改观。——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探索推行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经营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共兴办村办企业23家、入股54家企业,全镇19个村均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过百万的村1个。——培育致富帮带点,引导帮带对象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种养基地86个,带动1.3万名群众发展致富项目;依托“互联网+”,推进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向农村延伸,农村电商平台实现全覆盖。
抢抓机遇,激扬发展新活力。随着蒙华铁路开建、荆门国际内陆港建设26平方公里核心区定位麻城镇裴庙村,麻城镇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和亮点。核心区主要包括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作业区、公路物流作业区、流通加工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区六大功能区,一条通江达海的快速通道和一座现代物流新城将在这里崛起。麻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牢牢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科学规划现代综合物流园,选派党建指导员、党建秘书走进园区企业调研走访,实施“一域两区”党建示范创建工程,扶持引导企业裂变扩规、技改扩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办证难、用工不足等问题。招商引资专班先后多次赴深圳、宁夏、郑州、开封等地开展招商,拜访了华南城、协鑫光伏发电、贺兰山商用车等企业和企业家,部分项目已达成意向性协议,共收集有效信息20余条,其中,协鑫新能源、宇联商用车大市场、涵养生态有机肥、华山生态农业、中电华骋充电桩、九耀物流等6个项目即将签约,签约资金达到50亿元;宇联商用车大市场、华山生态农业、中电华骋充电桩等3个项目预计年内将开工建设。全镇上下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形成了党建驱动、共同谋划、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目前,荆门内陆港“一核两港”5.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启动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新地物流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荆新线沿线在建物流企业总数达到8家、建成4家,麻城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之势头日趋明显。
创新模式,提高群众获得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五种模式”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行“村企一体”。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村“两委”班子与企业领导层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3年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87家;实行“法治手段清理三资”。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清理山林水库、荒山荒丘等,收回违法违规发包的集体资源,新增耕地留作村集体资产;实行“土地按户连片耕种”。通过“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重分”等方式,推广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镇优质稻、“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超过95%,形成了大金龙“猪-沼-菜”、华中农业“牛-菇-提”等循环高效种养模式;实行“乡愁村韵”。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塆植绿,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了蔡家大院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品牌;实行“集中居住”。遵循“拆一还一”,村民实现多样化集中居住,建成农村新社区6个,火山等3个村被评为全省“宜居村庄”,蔡院村被评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单位。
内生力带来新动力。今年以来,麻城40个党支部走进企业、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8次,农民办事不出村“1310”工程为群众办实事达12388件。创设“五带头五提升”文化长廊,塑立荆寨党员“服务先锋”,打造“生态产业、魅力蔡院”、“产业化扶贫助脱贫、建美丽乡村新雷集”、“结对帮扶心连心,党群共建新农村”等示范点,领航“一核两港”核心区建设,擦亮品牌,五力共举,党建正能量助推麻城发展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