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在学习《淮阴侯列传》时,首先讲到了韩信青年时期的三件小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课堂上,询问学生,对于韩信为何要“怒,竟绝去”,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1:“信亦知其意”,表现韩信有志气。
学生2:我不同意。韩信整日蹭饭,寄人篱下,“常从人寄食饮”,导致“人多厌之者”,怎能称得上有志气呢?
学生3:“怒,竟绝去”,表现了韩信有傲气。
学生4: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可以看出,韩信既没有德行,又贫穷不得志,也不会做生意。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他还有什么资本谈傲气呢?我国现代著名大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认为,表现出韩信有傲骨,还倒可以说得通。
学生5:的确,韩信蹭饭,有其屈辱的一面,“人多厌之者”。在秦的残暴统治下,我以为,所谓的“行不能推择为吏”,大多是他不愿助纣为虐,或花言巧语,巧言令色而已。在当时,韩信应该是不屑的;同时,“时势造英雄”,韩信认为他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以此,“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有自知之明,韩信的屈辱之中还存有他自己的一份自尊。
老师:精彩!后来的情势证明的确如此。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学生6:那么,韩信“贫无行”,只是当时人的看法,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韩信,也都不是韩信的知己,即使是南昌亭长,也是如此。“士为知己者死”,或许韩信原以为南昌亭长是他的生死之交,现在竟连一顿饭都不愿给他吃了,所以,韩信以为“所交非类”,才有了“怒,竟绝去”,假如他原先没有把南昌亭长当作知己,就不会有“怒”,这是个强烈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正如《史记·陈涉世家》也有相似的情节,陈涉年轻时有大志,虽为人佣耕,却说出了“苟富贵,无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但后来做了王,却忘记了先前的约定“陈王斩其客,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最终导致民心离散而为其车御庄贾杀死。
老师:太厉害了。我也想到了一个故事:《史记·刺客列传》里,燕太子丹原先和嬴政同在赵国做人质,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患难与共了,两人应该有较深的情谊。可是,后来情况大变,嬴政回秦做了国君,丹却到秦继续做人质,被秦王侮辱。这也是太子丹逃回燕国,向嬴政报仇的心理原因之一。
这可以和后面的“胯下之辱”相互参看,韩信受到更大的屈辱没有杀无赖,也没有动怒,而是熟视之,匍匐。韩信最后向我们发出了他的告白:“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大家要仔细体会“为德不卒”四字。
学生7:“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的《留侯论》虽说的是张良,也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尤其是他遭受“胯下之辱”,没有怒;寄食南昌亭长家“怒,竟绝去”,这也反证了他以南昌亭长为知己,可结果是他看错了。也许这是他对自己看朋友看走眼的发怒。同时,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还前后呼应。
老师:从表现手法上,的确如此。还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一起)一波三折。
老师:还有设置悬念,我们都知道韩信是汉代的风云人物,功勋卓著,为何青年时代是这般情形呢?
老师:其实,我还想到了另一点:从“食时”这个时间段来解读。古时候有天色计时法,共12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由天色计时可知,一般情况下,古人是一日两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飨”,朝食在辰时(现在7—9点之间),这个时段叫“食时”;夕食在申时(现在15—17点之间),这个时段叫“晡时”。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正因为古人只吃两餐,才有项羽的一大清早吃饭的反常举动,犒劳将士,目的是攻破刘邦的军队。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
《方言》卷十二:“蓐,厚也。”《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王引之《经义述闻》:“食之丰厚于常,固谓之蓐食。”可见,“蓐食”就是“饱食”。“晨炊蓐食”就是“清早做饭并饱食”。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因此,亭长妻子清早做饭吃,意味着至夕食的时间延长了,故须饱食才能耐饥。而韩信是“寄食”南昌亭长,很有可能是一天才去一次,也就意味着他一天才吃一餐,而这天早上,去了亭长家,人家嫌弃他,早已饱餐过了,那么,韩信这一次就是一天没有吃饭的问题了。因此,从生理上来说是饥饿难耐;从心理上来说,是交错了朋友。这双重打击,因而导致了韩信“怒,竟绝去”。
【教学感悟】
的确,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尤其是选修课,不可用固定的课堂预设来代替课堂生成。有时,意外的课堂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偏离了教学轨道,它反而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碰撞,闪耀智慧的火花,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原先笔者只打算预设两分钟时间讲“怒,绝亭长”,现在却用了近半节课,但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做的事。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新华中学]
在学习《淮阴侯列传》时,首先讲到了韩信青年时期的三件小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课堂上,询问学生,对于韩信为何要“怒,竟绝去”,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1:“信亦知其意”,表现韩信有志气。
学生2:我不同意。韩信整日蹭饭,寄人篱下,“常从人寄食饮”,导致“人多厌之者”,怎能称得上有志气呢?
学生3:“怒,竟绝去”,表现了韩信有傲气。
学生4: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可以看出,韩信既没有德行,又贫穷不得志,也不会做生意。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他还有什么资本谈傲气呢?我国现代著名大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认为,表现出韩信有傲骨,还倒可以说得通。
学生5:的确,韩信蹭饭,有其屈辱的一面,“人多厌之者”。在秦的残暴统治下,我以为,所谓的“行不能推择为吏”,大多是他不愿助纣为虐,或花言巧语,巧言令色而已。在当时,韩信应该是不屑的;同时,“时势造英雄”,韩信认为他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以此,“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有自知之明,韩信的屈辱之中还存有他自己的一份自尊。
老师:精彩!后来的情势证明的确如此。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学生6:那么,韩信“贫无行”,只是当时人的看法,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韩信,也都不是韩信的知己,即使是南昌亭长,也是如此。“士为知己者死”,或许韩信原以为南昌亭长是他的生死之交,现在竟连一顿饭都不愿给他吃了,所以,韩信以为“所交非类”,才有了“怒,竟绝去”,假如他原先没有把南昌亭长当作知己,就不会有“怒”,这是个强烈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正如《史记·陈涉世家》也有相似的情节,陈涉年轻时有大志,虽为人佣耕,却说出了“苟富贵,无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但后来做了王,却忘记了先前的约定“陈王斩其客,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最终导致民心离散而为其车御庄贾杀死。
老师:太厉害了。我也想到了一个故事:《史记·刺客列传》里,燕太子丹原先和嬴政同在赵国做人质,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患难与共了,两人应该有较深的情谊。可是,后来情况大变,嬴政回秦做了国君,丹却到秦继续做人质,被秦王侮辱。这也是太子丹逃回燕国,向嬴政报仇的心理原因之一。
这可以和后面的“胯下之辱”相互参看,韩信受到更大的屈辱没有杀无赖,也没有动怒,而是熟视之,匍匐。韩信最后向我们发出了他的告白:“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大家要仔细体会“为德不卒”四字。
学生7:“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的《留侯论》虽说的是张良,也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尤其是他遭受“胯下之辱”,没有怒;寄食南昌亭长家“怒,竟绝去”,这也反证了他以南昌亭长为知己,可结果是他看错了。也许这是他对自己看朋友看走眼的发怒。同时,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还前后呼应。
老师:从表现手法上,的确如此。还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一起)一波三折。
老师:还有设置悬念,我们都知道韩信是汉代的风云人物,功勋卓著,为何青年时代是这般情形呢?
老师:其实,我还想到了另一点:从“食时”这个时间段来解读。古时候有天色计时法,共12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由天色计时可知,一般情况下,古人是一日两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飨”,朝食在辰时(现在7—9点之间),这个时段叫“食时”;夕食在申时(现在15—17点之间),这个时段叫“晡时”。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正因为古人只吃两餐,才有项羽的一大清早吃饭的反常举动,犒劳将士,目的是攻破刘邦的军队。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
《方言》卷十二:“蓐,厚也。”《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王引之《经义述闻》:“食之丰厚于常,固谓之蓐食。”可见,“蓐食”就是“饱食”。“晨炊蓐食”就是“清早做饭并饱食”。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因此,亭长妻子清早做饭吃,意味着至夕食的时间延长了,故须饱食才能耐饥。而韩信是“寄食”南昌亭长,很有可能是一天才去一次,也就意味着他一天才吃一餐,而这天早上,去了亭长家,人家嫌弃他,早已饱餐过了,那么,韩信这一次就是一天没有吃饭的问题了。因此,从生理上来说是饥饿难耐;从心理上来说,是交错了朋友。这双重打击,因而导致了韩信“怒,竟绝去”。
【教学感悟】
的确,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尤其是选修课,不可用固定的课堂预设来代替课堂生成。有时,意外的课堂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偏离了教学轨道,它反而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碰撞,闪耀智慧的火花,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原先笔者只打算预设两分钟时间讲“怒,绝亭长”,现在却用了近半节课,但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做的事。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