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公民思想的进步,国家制定了“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政策,为更好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指明了方向。本文着力探究影响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构建“服务型政府”政策可以在地方更好的推广。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改革;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随后的时间内,各地方政府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始从公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简化公民办事流程等。但政府改革的力度总体来说仍然较小,不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主要是由于在政府改革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导致改革的进程受到了阻碍。
一、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限制性因素
(一)行政文化较落后
固有的行政文化制约了服务型政府政策的推广。各种负面的政府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积淀,已经形成了广大公务员工作的一种模式,尤其体现在为民服务方面。政府内部“官本位”思想较浓,官架十足,服务意识较差,没能较好地与民众接触,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因而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另外,下级的升迁主要由上级说了算,这就导致了公务员在工作时的出发点不是在为民服务,而是怎样能满足上级的要求,符合上级的思想。在这种文化氛围内,很难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发展服务型政府。
(二)公务员素质不高
公务员在选拔、考试、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公务员入行考试较难体现为民服务精神,年终考核和晋升标准陈旧,没有与服务意识真正衔接起来。易新涛(2009)认为,公务员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未能真正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还不能深刻领会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意义,在思想上还存在着“政府本位”、“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没有树立起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所以说,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三)公众的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差
在传统的思想中,政府是统治者,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到现在仍存在于大部分人心中,致使公众不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建设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公众在利益受到政府侵犯时,经常选择忍气吞声,不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处理方式无形中助长了一些潜规则的滋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公民懂得维权之道,也能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由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存在阻碍,致使其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持默然态度,不能将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给政府,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四)政府职能界定不清
易新涛(2009)认为,政府职能体系尚未理顺,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当前,我国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过分追求发展经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问题严重;二是政府职能界限模糊,“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贯彻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与“错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四是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竞争机制;五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镇市民与农民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现实,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上也存在差距。总之,政府扮演了生产和控制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被淡化,政府职能的混乱和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工作中,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的问题,而该管的问题却没有管好。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微观的社会事务上,进行直接管理,而没有把握好宏观问题,发挥协调、引导的作用。政府部门中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很重。
二、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对策
(一)转变服务理念,重塑政府文化,加强公务员服务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要使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首先要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构建“顾客导向型”的服务模式,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满足人民需求,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建立廉洁、高效、务实、负责任的政府。
政府现有的制度导致了公务员升迁和考核的决定权操纵在上级,这就使得公务员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讨好上级、如何执行上级的意志上,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服务问题上,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群众口碑的培育,导致了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较差,为民服务积极性不高。
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重塑政府文化,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为民服务的风气,培养为民服务的氛围,使政府内部自下而上不断发扬服务精神,提高服务水平,选拔高素质公务人员,定期进行为民服务理念教育,通过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和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促进其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先进,并且将其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其考核、晋升直接挂钩,加强对公务员考核、晋升过程的监督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从繁琐的微观事务管理中走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宏观问题的控制上,发挥协调、引导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把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理好,把不应该管理的事情交给事业单位和民间服务组织,充分放权。
引入竞争机制,将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通过办事政绩的竞争来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在公共建设等领域通过合同外包、公共招标等形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将部分职能转嫁给第三部门,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务繁重的压力,而且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便于对政府为民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估,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
把三定工作,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放在政府改革的首位,坚决杜绝政府工作“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不断深化大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使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不再发生,把部门间的合作转变为部门内部的协调,降低协调成本。
(三)完善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相关法律
对于政府不愿放开权力的区域,制定相关法律,强制其放权。不断发展政府服务能力,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低下的部门实行相关惩罚。防止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打折扣,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四)加强维权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易新涛(2009)认为,地方政府要加强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同时,地方政府要为各方参与决策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平等的对话和协商平台,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要把民主协商引入政府管理过程。政府要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决策时应将群众意见与专家意见相结合,除重视专家意见外,遇事也要同人民群众商量。政府工作人员要有协商意识和民主意识,畅通自身与公民之间交流的渠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政府决策和管理中去,要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规范协商程序,使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的民主协商,才能确保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公众决策可以更好的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应该有效发动公众的创造力,利用公众的洞察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证政府的决策科学有效、公平公正。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易新涛.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限制性因素及其规避路径[J]. 行政与法,2009,(06).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改革;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随后的时间内,各地方政府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始从公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简化公民办事流程等。但政府改革的力度总体来说仍然较小,不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主要是由于在政府改革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导致改革的进程受到了阻碍。
一、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限制性因素
(一)行政文化较落后
固有的行政文化制约了服务型政府政策的推广。各种负面的政府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积淀,已经形成了广大公务员工作的一种模式,尤其体现在为民服务方面。政府内部“官本位”思想较浓,官架十足,服务意识较差,没能较好地与民众接触,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因而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另外,下级的升迁主要由上级说了算,这就导致了公务员在工作时的出发点不是在为民服务,而是怎样能满足上级的要求,符合上级的思想。在这种文化氛围内,很难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发展服务型政府。
(二)公务员素质不高
公务员在选拔、考试、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公务员入行考试较难体现为民服务精神,年终考核和晋升标准陈旧,没有与服务意识真正衔接起来。易新涛(2009)认为,公务员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未能真正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还不能深刻领会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意义,在思想上还存在着“政府本位”、“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没有树立起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所以说,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三)公众的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差
在传统的思想中,政府是统治者,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到现在仍存在于大部分人心中,致使公众不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建设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公众在利益受到政府侵犯时,经常选择忍气吞声,不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处理方式无形中助长了一些潜规则的滋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公民懂得维权之道,也能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由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存在阻碍,致使其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持默然态度,不能将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给政府,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四)政府职能界定不清
易新涛(2009)认为,政府职能体系尚未理顺,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当前,我国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过分追求发展经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问题严重;二是政府职能界限模糊,“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贯彻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与“错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四是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竞争机制;五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镇市民与农民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现实,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上也存在差距。总之,政府扮演了生产和控制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被淡化,政府职能的混乱和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工作中,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的问题,而该管的问题却没有管好。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微观的社会事务上,进行直接管理,而没有把握好宏观问题,发挥协调、引导的作用。政府部门中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很重。
二、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对策
(一)转变服务理念,重塑政府文化,加强公务员服务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要使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首先要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构建“顾客导向型”的服务模式,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满足人民需求,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建立廉洁、高效、务实、负责任的政府。
政府现有的制度导致了公务员升迁和考核的决定权操纵在上级,这就使得公务员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讨好上级、如何执行上级的意志上,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服务问题上,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群众口碑的培育,导致了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较差,为民服务积极性不高。
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重塑政府文化,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为民服务的风气,培养为民服务的氛围,使政府内部自下而上不断发扬服务精神,提高服务水平,选拔高素质公务人员,定期进行为民服务理念教育,通过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和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促进其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先进,并且将其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其考核、晋升直接挂钩,加强对公务员考核、晋升过程的监督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从繁琐的微观事务管理中走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宏观问题的控制上,发挥协调、引导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把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理好,把不应该管理的事情交给事业单位和民间服务组织,充分放权。
引入竞争机制,将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通过办事政绩的竞争来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在公共建设等领域通过合同外包、公共招标等形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将部分职能转嫁给第三部门,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务繁重的压力,而且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便于对政府为民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估,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
把三定工作,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放在政府改革的首位,坚决杜绝政府工作“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不断深化大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使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不再发生,把部门间的合作转变为部门内部的协调,降低协调成本。
(三)完善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相关法律
对于政府不愿放开权力的区域,制定相关法律,强制其放权。不断发展政府服务能力,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低下的部门实行相关惩罚。防止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打折扣,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四)加强维权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易新涛(2009)认为,地方政府要加强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同时,地方政府要为各方参与决策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平等的对话和协商平台,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要把民主协商引入政府管理过程。政府要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决策时应将群众意见与专家意见相结合,除重视专家意见外,遇事也要同人民群众商量。政府工作人员要有协商意识和民主意识,畅通自身与公民之间交流的渠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政府决策和管理中去,要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规范协商程序,使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的民主协商,才能确保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公众决策可以更好的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应该有效发动公众的创造力,利用公众的洞察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证政府的决策科学有效、公平公正。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易新涛.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限制性因素及其规避路径[J]. 行政与法,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