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是由专家组成的公共研究机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大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作为参考。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步发展,面临的共同利益和问题越来越多,两岸智库间的交流也逐步出现制度化、常态化趋势。
首次“亮相”
11月2日,首届两岸智库论坛在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社科院国际会议厅举行。该论坛由台湾竞争力论坛、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台湾综合研究院、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台湾民主基金会赞助。
论坛主要围绕 “两岸智库合作,何者可先试先行”、“面对全球化之竞争,两岸智库如何携手共创未来”、“两岸智库如何积极有效地整合,提出两岸共同的规划愿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对于两岸智库如何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问题,与会两岸学者一致认为,双方应共同为两岸关系正常稳定发展,充分发挥重要的影响,做出具体的贡献。与会学者建议两岸智库间的合作应“先行先试”,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两岸决策阶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言。
此次论坛主要由两岸民间智库参与研讨;经济面、文化面先行交流,政治争议性的问题则搁置不谈。论坛中甚至提到了非常具体的两岸合作问题。如福建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负责人就提出:希望两岸智库加强合作,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是本次论坛中出现最多的词之一。福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在论坛上指出,民间智库应该要在两岸智库交流合作方面继续“先行先试”。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长戴肇洋也认为:长期以来,两岸在互动往来上,许多公共政策常常因政治因素纠葛而衍生障碍,为能排除这些困扰,两岸智库可以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比如两岸敌意的降低,僵局的缓和,互信的建立乃至于统独争议消弭等议题,均可以透过两岸智库“先行先试”进行深度广泛交流合作,厘清在政治立场上彼此存在的歧见,扮演协助两岸协商沟通与谋求共识的桥梁。
两岸智库的研究议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两岸都能接受的,比如现在正进行的经济合作交流议题开始,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两岸现代文化的统合研究,最后进入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交流、政治协商、政治统合的研究。对于涉及两岸政治、军事的敏感性议题,两岸智库应从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出发,其观点应该是善意的,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至于两岸智库的合作交流架构,两岸智库可以进行互访考察、学习观摩、举办研讨会等定期交流活动,等积累互信后,再推动共同议题研究、共同培训、互换人才、合组智库、共同发展等等。两岸智库应该在对等尊严、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下,积极进行各项交流合作,共同为两岸关系正常稳定发展充分发挥重要的影响与具体的贡献。
勇于面对敏感议题
有学者指出,两岸智库要勇于面对两岸敏感性议题。
面对两岸敏感性议题,体制内的智库通常侧重于解释各自的立场和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各讲各话,甚至出现激烈的辩论和争执,但两岸智库能够坐在一起讨论研究两岸敏感议题,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交流,只有面对面讨论问题,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
双方应该积极面对两岸关系良好的局面,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妥善处理复杂敏感的问题和政治分歧,进一步增进互信。比如,两岸智库可以就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对两岸军事部署的有关问题进行接触交流,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两岸智库可以累积经验,以备两岸有事之时可以共御外敌,早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
交流将制度化、常态化
近年来,两岸智库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最引人关注的是去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在台北举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层级最高的两岸智库之间的直接对话。
参加研讨会的两岸学者可谓名家云集,集一时之胜。台湾方面参与的许多学者,不是国民党现任“立委”、国民党智库成员或前国民党官员,就是与蓝营交好的重量级学者。
大陆方面的学者不仅层次高,而且代表性广泛,在两岸学术交流中前所未有。代表团团长郑必坚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退役中将李际均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退役少将潘振强,是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大陆知名外交家、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任外交部发言人与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马振岗教授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前驻英国大使。
他们以及其他多位在涉台事务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被台湾媒体形容为大陆赴台“史无前例的重量级代表团”。
尽管在研讨中两岸学者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还有激烈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前驻外大使和前解放军将领以及过去不被扁政府允许入境的大陆重量级学者,如今能够顺利登陆台湾,与台湾学者讨论敏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议题,本身就是两岸关系一项重大突破,为两岸交流写下了新的一页。两岸学者针对外交和军事等敏感议题展开对话,本身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连过去兵戎相见的将领,都能坐下来坦诚交换意见,那么两岸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障碍,两岸也一定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届两岸智库论坛”中的“首届”一词更是反映了两岸学者对这种智库交流形式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强烈期待。两岸智库论坛上的身影均来自两岸民间智库,学者们希望下次能扩大到两岸官方智库参与,将两岸智库论坛常态化、制度化。可以先整合两岸民间智库,和半官方智库的力量,在两岸轮流举办两岸智库论坛,等条件和时机成熟之后,再由两岸权威性官方智库接手举办。每届论坛可以根据两岸形势变化和需要制定不同主题,为两岸决策阶层提供决策建议。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两岸共同利益越多,两岸智库的角色就越显重要。只要两岸智库合作,就能规划出共同的愿景,两岸民众就越能互相包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越不可逆转。无论是分歧还是共识,两岸智库学者们同台交流、碰撞的观点最终都将成为两岸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次“亮相”
11月2日,首届两岸智库论坛在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社科院国际会议厅举行。该论坛由台湾竞争力论坛、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台湾综合研究院、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台湾民主基金会赞助。
论坛主要围绕 “两岸智库合作,何者可先试先行”、“面对全球化之竞争,两岸智库如何携手共创未来”、“两岸智库如何积极有效地整合,提出两岸共同的规划愿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对于两岸智库如何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问题,与会两岸学者一致认为,双方应共同为两岸关系正常稳定发展,充分发挥重要的影响,做出具体的贡献。与会学者建议两岸智库间的合作应“先行先试”,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两岸决策阶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言。
此次论坛主要由两岸民间智库参与研讨;经济面、文化面先行交流,政治争议性的问题则搁置不谈。论坛中甚至提到了非常具体的两岸合作问题。如福建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负责人就提出:希望两岸智库加强合作,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是本次论坛中出现最多的词之一。福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在论坛上指出,民间智库应该要在两岸智库交流合作方面继续“先行先试”。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长戴肇洋也认为:长期以来,两岸在互动往来上,许多公共政策常常因政治因素纠葛而衍生障碍,为能排除这些困扰,两岸智库可以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比如两岸敌意的降低,僵局的缓和,互信的建立乃至于统独争议消弭等议题,均可以透过两岸智库“先行先试”进行深度广泛交流合作,厘清在政治立场上彼此存在的歧见,扮演协助两岸协商沟通与谋求共识的桥梁。
两岸智库的研究议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两岸都能接受的,比如现在正进行的经济合作交流议题开始,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两岸现代文化的统合研究,最后进入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交流、政治协商、政治统合的研究。对于涉及两岸政治、军事的敏感性议题,两岸智库应从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出发,其观点应该是善意的,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至于两岸智库的合作交流架构,两岸智库可以进行互访考察、学习观摩、举办研讨会等定期交流活动,等积累互信后,再推动共同议题研究、共同培训、互换人才、合组智库、共同发展等等。两岸智库应该在对等尊严、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下,积极进行各项交流合作,共同为两岸关系正常稳定发展充分发挥重要的影响与具体的贡献。
勇于面对敏感议题
有学者指出,两岸智库要勇于面对两岸敏感性议题。
面对两岸敏感性议题,体制内的智库通常侧重于解释各自的立场和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各讲各话,甚至出现激烈的辩论和争执,但两岸智库能够坐在一起讨论研究两岸敏感议题,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交流,只有面对面讨论问题,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
双方应该积极面对两岸关系良好的局面,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妥善处理复杂敏感的问题和政治分歧,进一步增进互信。比如,两岸智库可以就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对两岸军事部署的有关问题进行接触交流,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两岸智库可以累积经验,以备两岸有事之时可以共御外敌,早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
交流将制度化、常态化
近年来,两岸智库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最引人关注的是去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在台北举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层级最高的两岸智库之间的直接对话。
参加研讨会的两岸学者可谓名家云集,集一时之胜。台湾方面参与的许多学者,不是国民党现任“立委”、国民党智库成员或前国民党官员,就是与蓝营交好的重量级学者。
大陆方面的学者不仅层次高,而且代表性广泛,在两岸学术交流中前所未有。代表团团长郑必坚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退役中将李际均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退役少将潘振强,是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大陆知名外交家、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任外交部发言人与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马振岗教授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前驻英国大使。
他们以及其他多位在涉台事务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被台湾媒体形容为大陆赴台“史无前例的重量级代表团”。
尽管在研讨中两岸学者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还有激烈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前驻外大使和前解放军将领以及过去不被扁政府允许入境的大陆重量级学者,如今能够顺利登陆台湾,与台湾学者讨论敏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议题,本身就是两岸关系一项重大突破,为两岸交流写下了新的一页。两岸学者针对外交和军事等敏感议题展开对话,本身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连过去兵戎相见的将领,都能坐下来坦诚交换意见,那么两岸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障碍,两岸也一定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届两岸智库论坛”中的“首届”一词更是反映了两岸学者对这种智库交流形式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强烈期待。两岸智库论坛上的身影均来自两岸民间智库,学者们希望下次能扩大到两岸官方智库参与,将两岸智库论坛常态化、制度化。可以先整合两岸民间智库,和半官方智库的力量,在两岸轮流举办两岸智库论坛,等条件和时机成熟之后,再由两岸权威性官方智库接手举办。每届论坛可以根据两岸形势变化和需要制定不同主题,为两岸决策阶层提供决策建议。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两岸共同利益越多,两岸智库的角色就越显重要。只要两岸智库合作,就能规划出共同的愿景,两岸民众就越能互相包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越不可逆转。无论是分歧还是共识,两岸智库学者们同台交流、碰撞的观点最终都将成为两岸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其影响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