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出现疲软之状,社会生活中供给与需求的天平发生倾斜,各行各业的产量呈现严重过剩的局面,压制着经济增长的后劲。为了更好地激发经济持续生产的潜能,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等三个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一定会极大地改善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使经济增长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粗放式经济;人口红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时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从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开始降速,到2014年结束,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把出现的这种新的经济形势称之为新常态,同时着手开始对经济的发展寻求转型和升级,改变过去粗放式经济增长,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全国经济改革最为急迫的大事。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上,政府开始解除限制,通过减少土地和能源资源开发成本,多使用廉价劳动力,科技发展,支持先导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段时期,政府以低成本为代价促进了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国经济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不充分需求,进入了以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巨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典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也是从需求方面考虑,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但是,现在需求管理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大量资本进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出现动力不足。
(二)供给侧方面问题层出
(1)粗放式经济
粗放式经济指的是仅靠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产量,相对面是集约型经济。我国过去40多年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直接导致经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最低限度。同时,人们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从物质层面跳跃到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但此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一触即发,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用金钱买不到的奢侈品。
(2)人口红利的消失
在早期中国经济刚开始起飞的时候,靠大量的、相对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在发展阶段的中期,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化程当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再往后到目前,新一代中国的建设者,甚至说中国大量从事基础性劳动的或者说中低层劳动的大量的建设者和工作者,学历层次比较高,年龄结构也相对合理。这都是中国能够长线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年轻劳动力在数量上增长停滞,而且劳动意愿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3)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人们的收入增加,随之引发的就是对高质量产品的热烈追捧。但是这导致的是对洋产品的迷恋,使得中国从海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出国购物潮和代购在国内兴起。说明国内生产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产能错误更为明了,更为直接了当的说明问题。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成功的保障
(一)优化产业结构
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持。目前,中国经济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大部分产业已经成熟,部分产业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及高级制造产业的开发等其他产业则处于形成和扩张阶段。政府要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就要积极鼓励互联网,物网,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竞争的主战场。政府在宣传高级制造业时,首先要注意向高级制造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其次要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和可信度。全球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核心是保证优质和可靠性。
(二)提高教育质量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事业能够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良的人力资本。并且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是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之一。党的十八大第五次全会决定,普及高中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可以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鼓励他们在主流媒体上读文章,鼓励他们自动融入主流价值,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合理布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在推動服务和制造业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服务业比重。以2019年年底发生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制造业在其一国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后盾,有再多的服务业都是虚的。对中国来说,制造业无法转移出去也不能转移出去,而是需要做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合理布局制造和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占比。
四、总结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年均以9.5%的速度增长,但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党中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政策,政府积极主导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首先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变以往广泛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为经济发展创造更积极、更持久的内生力量,最后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文建东 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2)
[2]胡鞍钢 周绍杰 任 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31)
[3]裴广一 黄光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经验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8,(7)
作者简介:包育强(1996.06-), 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延安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粗放式经济;人口红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时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从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开始降速,到2014年结束,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把出现的这种新的经济形势称之为新常态,同时着手开始对经济的发展寻求转型和升级,改变过去粗放式经济增长,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全国经济改革最为急迫的大事。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上,政府开始解除限制,通过减少土地和能源资源开发成本,多使用廉价劳动力,科技发展,支持先导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段时期,政府以低成本为代价促进了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国经济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不充分需求,进入了以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巨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典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也是从需求方面考虑,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但是,现在需求管理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大量资本进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出现动力不足。
(二)供给侧方面问题层出
(1)粗放式经济
粗放式经济指的是仅靠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产量,相对面是集约型经济。我国过去40多年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直接导致经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最低限度。同时,人们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从物质层面跳跃到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但此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一触即发,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用金钱买不到的奢侈品。
(2)人口红利的消失
在早期中国经济刚开始起飞的时候,靠大量的、相对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在发展阶段的中期,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化程当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再往后到目前,新一代中国的建设者,甚至说中国大量从事基础性劳动的或者说中低层劳动的大量的建设者和工作者,学历层次比较高,年龄结构也相对合理。这都是中国能够长线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年轻劳动力在数量上增长停滞,而且劳动意愿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3)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人们的收入增加,随之引发的就是对高质量产品的热烈追捧。但是这导致的是对洋产品的迷恋,使得中国从海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出国购物潮和代购在国内兴起。说明国内生产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产能错误更为明了,更为直接了当的说明问题。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成功的保障
(一)优化产业结构
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持。目前,中国经济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大部分产业已经成熟,部分产业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及高级制造产业的开发等其他产业则处于形成和扩张阶段。政府要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就要积极鼓励互联网,物网,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竞争的主战场。政府在宣传高级制造业时,首先要注意向高级制造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其次要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和可信度。全球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核心是保证优质和可靠性。
(二)提高教育质量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事业能够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良的人力资本。并且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是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之一。党的十八大第五次全会决定,普及高中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可以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鼓励他们在主流媒体上读文章,鼓励他们自动融入主流价值,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合理布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在推動服务和制造业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服务业比重。以2019年年底发生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制造业在其一国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后盾,有再多的服务业都是虚的。对中国来说,制造业无法转移出去也不能转移出去,而是需要做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合理布局制造和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占比。
四、总结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年均以9.5%的速度增长,但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党中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政策,政府积极主导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首先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变以往广泛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为经济发展创造更积极、更持久的内生力量,最后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文建东 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2)
[2]胡鞍钢 周绍杰 任 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31)
[3]裴广一 黄光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经验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8,(7)
作者简介:包育强(1996.06-), 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延安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