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概念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认知周围事物的方式,新的媒介将视觉艺术从三维世界带入了更为多元的四维空间。新的媒介让艺术以一种完全区别于从前的方式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与观众对话,让艺术作品背后一些本不易被察觉的行为情节被不断发掘,启发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艺术与新媒体以及新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
關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艺术;多元感知
1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辨析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是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但因其具有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外延的广泛性等特征,其概念也难以得到清晰的界定。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将那些以新媒体技术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称为新媒体艺术。美国数字文化理论家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在《新媒体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中对新媒体技术给出了他的定义:所有现存媒体通过电脑转换成数字化的数据、照片、动态形象、声音、形状空间和文本,且都可以计算,构成一套电脑数据,这就是新媒体。[1]被誉为“国际新媒体艺术之父”的英国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认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艺术创作。[2]
正如上文对新媒体这一概念所做出的定义,当今我们所常见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也都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作为主要媒介和手段来表达主题的。但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对“新媒体”一词的使用还存在着含混不清,甚至是滥用的状况。从广义上对新媒体艺术的含义进行解读,当今多数情况下,我们口中的新媒体艺术不过是数码艺术(Digital Art)的错误说法而已,那些一味侧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技术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完全可以被归类于数码艺术(Digital Art)。那么新媒体艺术和数码艺术的界线又应当如何界定呢?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并非在于数字媒体的技术之新,而在于艺术的媒介之新,在于观念之新。
自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来,以技术之新拓展艺术之新成了艺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但这并非艺术发展的核心路径。正如本雅明也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特别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这一概念。[3]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媒介甚至人们观念的变化,“可复制性”成了一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但一件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产生的“即时即地性”决定了它的“原真性”,这包括了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心境等诸多因素,这些是不可被复制的。因此,媒介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和表达自我思想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的运用以期和观众建立顺畅交流和分享的路径。当代的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也十分乐于尝试使用跨媒体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新媒体则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各种艺术媒介和形式实现融合共生的平台,这正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存在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时间的维度,这一点将在后文有所探讨,在此不作赘述。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使用非传统媒介,以持续时间为维度,并随着时间向观众展开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艺术。这之中包括数字艺术(Digital Art)、动画艺术(Animation Art)、虚拟艺术(Virtual Art)、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甚至行为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和利用了应用生物科技的生物艺术(Bio Art),这些都应该可以被纳入广义的新媒体艺术范畴。可见,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也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的。
2 新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我们很难去区分和论证究竟是科技推动了艺术发展,还是艺术启发了科技进步。但单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新媒体确实为各种艺术媒介提供了一个新的整合方式,将从前一些相互之间本没有关系的事物通过科学技术整合在一起,并产生化学反应,让技术从科研领域溢出进入艺术,最终融入公众的日常,在当代艺术复杂的现状中另辟一条形式上的蹊径。
除了以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有的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同时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契机,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不断缩短,让艺术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艺术的创作者来说,传统艺术多数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虽然良好的审美和艺术素养有时更为关键,但对专业度依然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任何人通过其擅长使用的媒介和手段来创作一件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于观众而言,欣赏传统艺术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甚至是对社会学和哲学问题的思考。观者与作品之间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交互关系,这也使观众难以明确艺术家的意图。而在新媒体艺术中,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变得尤为重要。若单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去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多元的媒介表现更容易和观众形成一种主动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可以是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或行为表演与每个观众进行直接的接触;也可以是利用某种新技术或新媒介营造一个视觉幻象,以此迷惑观者的神经,进而启发观者对作品背后内涵的思考。因此,新媒体艺术在视觉表达上往往更加丰富,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新媒体将艺术扩展至一个更加多元的空间。在对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进分类时,我们通常将其简单地归为二维艺术和三维艺术的类别,而新媒体则将艺术扩展到了四维空间,即加入了时间的参与,并且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感知。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作品是由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在2010年创作的一个名为《时钟》(The clock)的作品。这件作品以艺术电影的形式出现在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马克雷从无数部电影中取样,把其中涉及钟表的镜头剪辑到一起,制作了一个长度为24小时的影片。影片中的每个镜头所显示的时间都和现实世界是一致的。电影的时长也是24小时,所以观众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从头到尾将整个作品看完的。观众可以在任意一个时间进入或离开放映厅,无论观众投入多长时间在这件作品中,画面中的时间都和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同步,也就是说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时钟,模糊了展厅内外的时间和界限。通常情况下,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时会很容易忽略真实事件中的时间流逝,在一部电影中,画面图像给出的信息会影响观众对时间的感知,在这里,10秒钟的时间可以被延长到10分钟,数十年的光阴也可能被压缩到2个小时。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看电影其实是一种对现实时间的悬置方式。而在这个作品中,荧幕中的时间与观众正在经历的现实的时间是相互重叠的,真实的时间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画面内容也是在描述这个速度。 在一部电影里,我们习惯性地根据画面图像给出的信息来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在好莱坞电影里,一个炸弹就要在10秒之后爆炸,而这个拆弹部队在電影里演了10分钟才把炸弹拆除;或者说是一个年代跨越很久的电影,例如《阿甘正传》两个小时里可以塞下这个人物几十年的人生。而在这个作品里,荧幕中的时间与观众正在经历的现实的时间是重叠的,真实的时间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画面内容也是在描述这个速度。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强调时间的流逝。观众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必将投入一段时间在其中,这段时间中的光线、声音、空间、活动等都将对观者产生影响,而这些要素也正是新媒体艺术作品需要把握和展现的,这是一种四维的、全身心的体验。因此,很多新媒体艺术包括数码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表演艺术等都在利用时间和感官这两个重要元素。在这之中,作品和观众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虽然互动性并非区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社会实践艺术(Social Practice Art)的关键要素,但是互动性却正是新媒体艺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利用人类的身体和感知能力来实现互动,正是新媒体艺术传达主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3 结语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总是少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我们无法辨别究竟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还是艺术的思维启发了科技的创新。无论怎样,新媒体艺术确实在向着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与诸如公共艺术等其他先锋的艺术形式相同,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更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而不单是结果。让观众参与作品之中变得尤为重要,新媒介的应用有时可以被看作艺术家探索新的行为模式的一种手段或工具。若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看,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这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除了在视觉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外,还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石冠哲.当代语境下何以为“新”[J].收藏·拍卖,2018(Z1):56-59.
[2] 陆蓉之.“破”后现代艺术[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76.
[3] 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 鲁本·A·阿尔克莱(西),雷祖康,赵晨.多元感知与多元描绘[J].新建筑,2010(2):10-15.
[5]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6] 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158-160.
[7] 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孙昕萍(1989—),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關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艺术;多元感知
1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辨析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是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但因其具有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外延的广泛性等特征,其概念也难以得到清晰的界定。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将那些以新媒体技术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称为新媒体艺术。美国数字文化理论家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在《新媒体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中对新媒体技术给出了他的定义:所有现存媒体通过电脑转换成数字化的数据、照片、动态形象、声音、形状空间和文本,且都可以计算,构成一套电脑数据,这就是新媒体。[1]被誉为“国际新媒体艺术之父”的英国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认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艺术创作。[2]
正如上文对新媒体这一概念所做出的定义,当今我们所常见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也都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作为主要媒介和手段来表达主题的。但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对“新媒体”一词的使用还存在着含混不清,甚至是滥用的状况。从广义上对新媒体艺术的含义进行解读,当今多数情况下,我们口中的新媒体艺术不过是数码艺术(Digital Art)的错误说法而已,那些一味侧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技术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完全可以被归类于数码艺术(Digital Art)。那么新媒体艺术和数码艺术的界线又应当如何界定呢?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并非在于数字媒体的技术之新,而在于艺术的媒介之新,在于观念之新。
自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来,以技术之新拓展艺术之新成了艺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但这并非艺术发展的核心路径。正如本雅明也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特别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这一概念。[3]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媒介甚至人们观念的变化,“可复制性”成了一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但一件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产生的“即时即地性”决定了它的“原真性”,这包括了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心境等诸多因素,这些是不可被复制的。因此,媒介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和表达自我思想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的运用以期和观众建立顺畅交流和分享的路径。当代的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也十分乐于尝试使用跨媒体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新媒体则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各种艺术媒介和形式实现融合共生的平台,这正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存在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时间的维度,这一点将在后文有所探讨,在此不作赘述。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使用非传统媒介,以持续时间为维度,并随着时间向观众展开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艺术。这之中包括数字艺术(Digital Art)、动画艺术(Animation Art)、虚拟艺术(Virtual Art)、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甚至行为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和利用了应用生物科技的生物艺术(Bio Art),这些都应该可以被纳入广义的新媒体艺术范畴。可见,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也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的。
2 新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我们很难去区分和论证究竟是科技推动了艺术发展,还是艺术启发了科技进步。但单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新媒体确实为各种艺术媒介提供了一个新的整合方式,将从前一些相互之间本没有关系的事物通过科学技术整合在一起,并产生化学反应,让技术从科研领域溢出进入艺术,最终融入公众的日常,在当代艺术复杂的现状中另辟一条形式上的蹊径。
除了以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有的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同时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契机,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不断缩短,让艺术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艺术的创作者来说,传统艺术多数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虽然良好的审美和艺术素养有时更为关键,但对专业度依然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任何人通过其擅长使用的媒介和手段来创作一件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于观众而言,欣赏传统艺术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甚至是对社会学和哲学问题的思考。观者与作品之间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交互关系,这也使观众难以明确艺术家的意图。而在新媒体艺术中,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变得尤为重要。若单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去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多元的媒介表现更容易和观众形成一种主动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可以是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或行为表演与每个观众进行直接的接触;也可以是利用某种新技术或新媒介营造一个视觉幻象,以此迷惑观者的神经,进而启发观者对作品背后内涵的思考。因此,新媒体艺术在视觉表达上往往更加丰富,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新媒体将艺术扩展至一个更加多元的空间。在对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进分类时,我们通常将其简单地归为二维艺术和三维艺术的类别,而新媒体则将艺术扩展到了四维空间,即加入了时间的参与,并且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感知。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作品是由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在2010年创作的一个名为《时钟》(The clock)的作品。这件作品以艺术电影的形式出现在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马克雷从无数部电影中取样,把其中涉及钟表的镜头剪辑到一起,制作了一个长度为24小时的影片。影片中的每个镜头所显示的时间都和现实世界是一致的。电影的时长也是24小时,所以观众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从头到尾将整个作品看完的。观众可以在任意一个时间进入或离开放映厅,无论观众投入多长时间在这件作品中,画面中的时间都和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同步,也就是说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时钟,模糊了展厅内外的时间和界限。通常情况下,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时会很容易忽略真实事件中的时间流逝,在一部电影中,画面图像给出的信息会影响观众对时间的感知,在这里,10秒钟的时间可以被延长到10分钟,数十年的光阴也可能被压缩到2个小时。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看电影其实是一种对现实时间的悬置方式。而在这个作品中,荧幕中的时间与观众正在经历的现实的时间是相互重叠的,真实的时间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画面内容也是在描述这个速度。 在一部电影里,我们习惯性地根据画面图像给出的信息来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在好莱坞电影里,一个炸弹就要在10秒之后爆炸,而这个拆弹部队在電影里演了10分钟才把炸弹拆除;或者说是一个年代跨越很久的电影,例如《阿甘正传》两个小时里可以塞下这个人物几十年的人生。而在这个作品里,荧幕中的时间与观众正在经历的现实的时间是重叠的,真实的时间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画面内容也是在描述这个速度。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强调时间的流逝。观众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必将投入一段时间在其中,这段时间中的光线、声音、空间、活动等都将对观者产生影响,而这些要素也正是新媒体艺术作品需要把握和展现的,这是一种四维的、全身心的体验。因此,很多新媒体艺术包括数码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表演艺术等都在利用时间和感官这两个重要元素。在这之中,作品和观众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虽然互动性并非区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社会实践艺术(Social Practice Art)的关键要素,但是互动性却正是新媒体艺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利用人类的身体和感知能力来实现互动,正是新媒体艺术传达主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3 结语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总是少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我们无法辨别究竟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还是艺术的思维启发了科技的创新。无论怎样,新媒体艺术确实在向着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与诸如公共艺术等其他先锋的艺术形式相同,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更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而不单是结果。让观众参与作品之中变得尤为重要,新媒介的应用有时可以被看作艺术家探索新的行为模式的一种手段或工具。若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看,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这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除了在视觉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外,还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石冠哲.当代语境下何以为“新”[J].收藏·拍卖,2018(Z1):56-59.
[2] 陆蓉之.“破”后现代艺术[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76.
[3] 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 鲁本·A·阿尔克莱(西),雷祖康,赵晨.多元感知与多元描绘[J].新建筑,2010(2):10-15.
[5]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6] 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158-160.
[7] 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孙昕萍(1989—),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