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老相机,我身边倒是找不到几个狂热分子,家里最早的相机也只是一台现在早已不知去向的傻瓜相机。不过之前同事借来了一部海鸥牌双反相机(详见2013年1月刊),拍摄的时候原本冷清的地方“咻”的一下子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曾经谈朋友、读书、生日的时候背着的那台老相机、那段旧回忆。
在采访上海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的时候,副馆长陈建榕也如是说:“在五、六十年代,照相机这东西是奢侈品,真正有照相机的人非常少,你出门背个照相机,不亚于现代人开辆宝马。”陈建榕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相机是家里买的海鸥4B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说起“海鸥”二字,原本是上海牌相机,后来因为国家规定地名不可以做商标,所以1968年元旦正式从“上海”牌改名至“海鸥”牌。这里存放着海鸥牌的历史,从第一台原型机,到1999年最后一台DF-5000型,尤其是摆在一起的上海牌58-Ⅰ、58-Ⅱ、58-Ⅲ、58Ⅳ型,上海58-I型照相机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生产走向正规,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由于上海58-I型照相机完全是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台。而1958年仿照阿克法Ⅲ型折叠相机进行研制的58-Ⅲ的产量更少,仅60余台就全部停产,并未正式投放市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四台老相机摆在一起的情况了。”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买老相机,对他们来说,相机是会说话的,因为一看到老相机,回忆就全涌上来了。有人跑来说,他记得小时候娘舅就是用这台相机为他拍了张照片,所以他现在也想买上一台,非常有纪念性。” 陈建榕告诉我们,如今冲印照片渐渐方便简洁起来,还可以直接将底片扫描入电脑,现代化的进步让“玩胶片”简单多了。
配上汪峰的那首 《存在》,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里最让人感动的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款中国制造仿“禄莱”双反相机的诞生,为那一代的人们定格了一个时代的荣耀与美好生活的记忆。它延续传统相机制造技术,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每一道工序皆需资深技师亲手调校。俯视取景器,4片3组天塞镜头F=75mm/3.5,快门速度B、1-1/500秒,摇把过片与快门上弦同步,自动计数。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十余位已迈入中老年的资深技师,他们手势熟练,在铆合车间、装配车间一步步操作着这几十年来早已熟稔于心的动作。“你看那个摇扇子的老师傅,18岁进海鸥厂,他们的手只要摸在器械上,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感觉没几十年是学不到的。”
他们的青春就扑在了老相机上。如今手工做出来的相机愈发珍贵,因为零件越来越少,懂得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陈建榕最后告诉我们:“每一次有人拿一台相机问我值多少钱,我都会反问他,你缺钱吗?老相机卖掉了就回不来了,你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不像现代的数码相机,摁下快门的声音是电子录音的,没有老相机的让人记忆犹新。”
在采访上海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的时候,副馆长陈建榕也如是说:“在五、六十年代,照相机这东西是奢侈品,真正有照相机的人非常少,你出门背个照相机,不亚于现代人开辆宝马。”陈建榕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相机是家里买的海鸥4B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说起“海鸥”二字,原本是上海牌相机,后来因为国家规定地名不可以做商标,所以1968年元旦正式从“上海”牌改名至“海鸥”牌。这里存放着海鸥牌的历史,从第一台原型机,到1999年最后一台DF-5000型,尤其是摆在一起的上海牌58-Ⅰ、58-Ⅱ、58-Ⅲ、58Ⅳ型,上海58-I型照相机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生产走向正规,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由于上海58-I型照相机完全是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台。而1958年仿照阿克法Ⅲ型折叠相机进行研制的58-Ⅲ的产量更少,仅60余台就全部停产,并未正式投放市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四台老相机摆在一起的情况了。”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买老相机,对他们来说,相机是会说话的,因为一看到老相机,回忆就全涌上来了。有人跑来说,他记得小时候娘舅就是用这台相机为他拍了张照片,所以他现在也想买上一台,非常有纪念性。” 陈建榕告诉我们,如今冲印照片渐渐方便简洁起来,还可以直接将底片扫描入电脑,现代化的进步让“玩胶片”简单多了。
配上汪峰的那首 《存在》,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里最让人感动的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款中国制造仿“禄莱”双反相机的诞生,为那一代的人们定格了一个时代的荣耀与美好生活的记忆。它延续传统相机制造技术,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每一道工序皆需资深技师亲手调校。俯视取景器,4片3组天塞镜头F=75mm/3.5,快门速度B、1-1/500秒,摇把过片与快门上弦同步,自动计数。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十余位已迈入中老年的资深技师,他们手势熟练,在铆合车间、装配车间一步步操作着这几十年来早已熟稔于心的动作。“你看那个摇扇子的老师傅,18岁进海鸥厂,他们的手只要摸在器械上,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感觉没几十年是学不到的。”
他们的青春就扑在了老相机上。如今手工做出来的相机愈发珍贵,因为零件越来越少,懂得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陈建榕最后告诉我们:“每一次有人拿一台相机问我值多少钱,我都会反问他,你缺钱吗?老相机卖掉了就回不来了,你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不像现代的数码相机,摁下快门的声音是电子录音的,没有老相机的让人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