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机是会说话的 上海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

来源 :摩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老相机,我身边倒是找不到几个狂热分子,家里最早的相机也只是一台现在早已不知去向的傻瓜相机。不过之前同事借来了一部海鸥牌双反相机(详见2013年1月刊),拍摄的时候原本冷清的地方“咻”的一下子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曾经谈朋友、读书、生日的时候背着的那台老相机、那段旧回忆。
  在采访上海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的时候,副馆长陈建榕也如是说:“在五、六十年代,照相机这东西是奢侈品,真正有照相机的人非常少,你出门背个照相机,不亚于现代人开辆宝马。”陈建榕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相机是家里买的海鸥4B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说起“海鸥”二字,原本是上海牌相机,后来因为国家规定地名不可以做商标,所以1968年元旦正式从“上海”牌改名至“海鸥”牌。这里存放着海鸥牌的历史,从第一台原型机,到1999年最后一台DF-5000型,尤其是摆在一起的上海牌58-Ⅰ、58-Ⅱ、58-Ⅲ、58Ⅳ型,上海58-I型照相机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生产走向正规,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由于上海58-I型照相机完全是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台。而1958年仿照阿克法Ⅲ型折叠相机进行研制的58-Ⅲ的产量更少,仅60余台就全部停产,并未正式投放市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四台老相机摆在一起的情况了。”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买老相机,对他们来说,相机是会说话的,因为一看到老相机,回忆就全涌上来了。有人跑来说,他记得小时候娘舅就是用这台相机为他拍了张照片,所以他现在也想买上一台,非常有纪念性。” 陈建榕告诉我们,如今冲印照片渐渐方便简洁起来,还可以直接将底片扫描入电脑,现代化的进步让“玩胶片”简单多了。
  配上汪峰的那首 《存在》,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里最让人感动的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款中国制造仿“禄莱”双反相机的诞生,为那一代的人们定格了一个时代的荣耀与美好生活的记忆。它延续传统相机制造技术,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每一道工序皆需资深技师亲手调校。俯视取景器,4片3组天塞镜头F=75mm/3.5,快门速度B、1-1/500秒,摇把过片与快门上弦同步,自动计数。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十余位已迈入中老年的资深技师,他们手势熟练,在铆合车间、装配车间一步步操作着这几十年来早已熟稔于心的动作。“你看那个摇扇子的老师傅,18岁进海鸥厂,他们的手只要摸在器械上,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感觉没几十年是学不到的。”
  他们的青春就扑在了老相机上。如今手工做出来的相机愈发珍贵,因为零件越来越少,懂得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陈建榕最后告诉我们:“每一次有人拿一台相机问我值多少钱,我都会反问他,你缺钱吗?老相机卖掉了就回不来了,你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不像现代的数码相机,摁下快门的声音是电子录音的,没有老相机的让人记忆犹新。”
其他文献
没有什么比突然买张机票展开异国探险更令人兴奋的了,朋友看了四月的“国外淘古着”专题,就买张机票飞去了英国,还在小本子上标记了每个集市的坐标,比地理狂还要耐心。可惜走得太急,没来得及再给旅程加个新花样:世界各国人民的想象力惊人,竟然还有把各种生物放进博物馆的冲动。如果你没有被寄生虫之类的怪异物体吓到,那就让好奇心带着你飞去这些世界各个角落的怪异博物馆吧。  分手博物馆  Museum of Brok
期刊
如果你还没有办法立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异国“博物馆”之旅,也可以缩短距离,国内的怪异博物馆可一点都不逊色。我们进行了一场内部投票,找寻出国内最特别博物馆Top 5,有时间,不妨来一场“非正经”的博物馆之旅。  Top1  太监博物馆  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西端,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为明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之墓,建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1998年在田义墓的基础上,建成
期刊
小时候,博物馆就等于春游等于秋游,彼此排排坐在冷气开到足的大厅里,呆滞地听着模棱两可的解说词,昏昏欲睡,白来了一趟。在我的定义里,好的博物馆,要有一个能让参观者亲身参与到制作的环节,生动的示范好过文字上的长篇大论。直到参观了上海玻璃博物馆,才发现小时候的期望并不是梦。  玻璃博物馆的展厅由两座旧厂房改造,主展厅的入口设计灵感来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站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无数个自己,还能从各个折射面上
期刊
上海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话剧演出季“心灵解压舱” 即将于7月17日欢乐启幕,届时,五个麻辣话题剧目将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连番登场,话剧季将一直延续至11月下旬,于每周三、四、五欢笑上演。据悉,本次入选剧目题材亦都着眼于时下社会热点话题,话剧季策划人、新锐导演曹玻为我们揭晓了这五个剧目:关注都市人婚姻及恋爱观的《裸婚》及姊妹篇《裸爱》、借古喻今爆笑古装剧《水货神医》、 屌丝的非凡人生《爱的死去活来》、
期刊
在我最爱的美剧《犯罪心理》里,有一个名叫Spencer Reid的天才博士,智商187,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无论是科学、文学、哲学,还是犯罪学,他永远都无所不知。可是我却总记得他在唐人街吃饭的那一幕,手拿一根筷子,却怎么也捞不起那面条。  不只外国人,其实很多中国人也不会使用筷子,这是我在知道要采访上海筷箸民间博物馆之后观察周围人得出的小小结论。不少人(不分年龄大小)夹起筷子时筷子呈X字型,摇摇欲坠
期刊
如果你自称潮流人士,那么我最想知道的就是我是否曾在刚刚过去的DAFF上见过你。5月25 日至26日,2013年春季的DAFF再一次让目光聚焦在外码头。如果你曾经参加过去年秋季的DAFF,相信对于地址位置已经无比熟悉,甚至已经可以为某个初来乍到并在外马路丢失方向感的印度设计师引路了。  我便成为了这位被半路捡到的印度设计师同行者,然而在热烈的集市中我们又毫不犹豫地走散了。但是这没有关系,如果你也是这
期刊
小时候有《十万个为什么》告知你粗浅有趣的常识小道理。长大后,隐藏在大都市小角落里的怪异博物馆就承担了宣扬这个奇思妙想的世界的重大责任。  和严肃的公立博物馆相比,国内外的怪异博物馆(P18)更有“好奇心害死猫”的态度和主张,你永远想不到,人们把什么放进了博物馆里。而在上海这么一座小小的城市里,同样坐落了不少五花八门的私人博物馆(P24),他们所展示的物件,有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渐渐远去,有些在平凡生
期刊
秋天催得蟹脚痒,也催着人们扎堆来看大闸蟹的热闹,他们讨论着自己吃的蟹来自哪片水域,讨论几年前的“湖蟹洗澡”——因为阳澄湖大闸蟹的畅销,其他几处湖蟹主人也从各地赶来要沾一沾阳澄湖的财气,将自己那些并不逊色的蟹仅在此地过水,便成了阳澄湖大闸蟹,身价暴涨;也有人一边讨论着,曾在阳澄湖边一元钱就能买到一个防伪蟹扣——它是一只阳澄湖大闸蟹的出生和终身居住证明,一边别别扭扭地对自己的盘中蟹表示怀疑。  而今年
期刊
关于大闸蟹,每年农历九、十月份不仅有很多人吃,有许多人做,更有媒体大费口舌与笔墨。对你来说,大闸蟹是不是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隐私了?但你有没有替它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在蟹庄是怎么生活的?是吃什么才能长得又肥又壮?螃蟹妈妈生孩子的时候谁能来帮忙?你知不知道六月黄只有公,没有母?阳澄湖大闸蟹躺在大上海最豪华的蟹宴餐桌上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在家吃怎么烹?出门去又要去哪吃?别烦了,请翻过这一页。
期刊
周围艺术画廊的群展《园林》呈现了这样一批艺术家:柴一茗在细绢上精耕细作;丁蓓莉在素纸上留下一派水墨氤氲;汤曙在画布上种下一片疏落的花树;这些当代中国艺术家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中“诗意”的追求,籍此从现实社会的焦虑浮躁中逃逸开去。他们也并不拘泥于古代大师,而是真正在精神上做一个安静的承继者。本次展览呈现了二十多件不同题材、手法与材料的绘画与摄影作品,恰似一座构成元素丰富、视觉效果错落有致的精美园林,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