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华路是上海市区西南一条著名的马路,从中山南二路上海游泳馆开始,蜿蜒经过龙华旅游区、徐汇、卢湾滨江到西藏南路隧道止,分为龙华西路、龙华路、龙华中路、龙华东路四段,这条路上的龙华寺塔、龙华烈士纪念地、2577创意园区,以及已经走进历史的两代上海南站、龙华机场、江南制造局。
一条龙华路,百年中国梦。这里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交通和工业的发端之地,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所在地,更在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6大区域占据徐汇滨江和世博园区两席。从彰显千年文明的龙华古寺到当今最先进的动漫梦工厂,从机场跑道、铁路货栈、工业遗存到各类风格独特的美术馆、博物馆,各种建筑小品,风情摇曳的咖啡馆、酒吧,令人心旷神怡的观景大平台……龙华,这段上海最具文化气质和历史底蕴的滨江岸线,将打造成最具文化气质的滨江岸线,成为上海的新文化地标。
龙华史话
龙华寺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刹,“龙华晚钟”曾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每当苍茫暮色之际,从龙华古刹里传来的一阵阵浑厚的钟声,确实令人神往。
相传唐垂拱三年(687年),时为武则天当政,建圆通宝殿。一、二百年过去后,著名诗人皮日休游历沪渎,来到龙华,留下了一首《龙华夜泊》诗:“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这是较早吟咏龙华的诗词,弥足珍贵。草桥、塔影,那时的龙华寺,虽僻处海隅,在江南也已有一定的名声。其时,龙华寺有九十三亩,旁有龙华坊、果公塔、普同塔、雨花台、归云山房、西隐山房、迎月山房、听松山房,可谓鳞次栉比。“古刹巍峨历几朝,浮屠七级耸云霄”,这座千年古刹,历尽沧桑而巍然屹立,庙貌更加雄伟。
如今,人们还能在龙华寺内看到“祭月”的礼仪。据传祭月始于唐朝,风行于明清,是人民用来表达良愿和情思的一种方式。傍晚祭月设在大雄宝殿前,元宝形的烛台,点上了五根巨型蜡烛,供桌用红布铺盖,供品有月饼、水果、芋艿、菱角,还用上好的斗香搭成“广寒宫”。当一轮明月当空,三通鼓声响后,祭月开始。法师和佛门弟子身披袈裟,高举佛幡佛幢,奏起佛教音乐,列队绕寺一周,然后齐集在祭场赞唱,气氛神圣。唱罢,住家和尚进头香,高潮是唱“月宫赞”,大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整个祭月仪式就结束了。
龙华塔
与龙华寺交相辉映的龙华古塔是上海市区唯一的宝塔,据传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现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时建造的原物。
龙华塔在科举时代是一个传奇,被视为上海县的“文笔峰”。明代人李绍文著《云间杂识》,专门有一节记“龙华塔”:上海城南之龙华塔,为“邑之文笔峰,故邑中官中秘者甚众。”“邑中文笔塔为峰,修卜登科喜气浓。”在以科举取士,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明清时代,人才的概念主要指科举人才。科举考试不仅关乎一家一族的兴旺,也是衡量一地一方人文之盛衰的重要指标,在人们的心目中,唯有科举,“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子。”如此,视为“文笔峰”之龙华塔,更具有了象征意义,“修之则邑中多中式者”,所以屡屡修葺,期待本地涌现更多的举人、进士。
目前,龙华寺的塔前广场改造正在进行中,这里将还原部分历史风貌,再现龙华古镇繁华景象。这个区域还将出现悠远安静的禅修楼,建造龙华博物馆,引入一些美术馆、画廊等。而在同一区域,由朵云轩艺术中心和上海京剧院组成的国粹院,也可以让国内外游客观赏到最正宗的中国国剧和传统书画。
三月龙华桃花艳
仲春三月,龙华的景色宜人,色彩绚烂,红上枝头,绿上柳梢,桃园处处,柳丝袅袅。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正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季节。看龙华桃花,是这一带人相沿已久的游春内容。龙华地势开阔,场面也大,于是,人们在阳春佳日,乘着热闹的香会,争相前来踏青进香,女眷尤多,市集骈阗,每多风雨,俗谓“龙华暴”。时人所撰的诗词,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景:“春光明媚指龙华,古寺幽深静不哗。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龙华寺、塔和桃花并称“龙华三绝”。“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成为远近民众的一大习俗。人们上龙华进香,一路也观赏桃花。
龙华机场的前世今生
昔日远东第一空港
龙华机场始建于1922年6月,因北洋政府购买国外6架飞机,需择地整装和试飞,选址淞沪护军使属的江边大操场,定名龙华陆军机场。1929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即民国政府特设中国航空公司成立,经营上海至北平、汉口、广州3条航线,使用龙华机场作为基地。1934年,欧亚航飞行基地迁至龙华机场。至此,龙华机场不仅成为两家航空公司同时运营的机场,而且也是具备水上起降和陆上起降条件的国内最好的在用机场。1946年,民国政府加入国际民航组织,行政院拟定将上海龙华机场和广州、天津、昆明等4个机场列为国际民航入境机场,形成了中国早期的门户机场。经过改扩建,龙华机场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解放后,民航局在龙华机场成立上海民用航空站,并相继开通上海到全国各地的12条航线。由于受场区环境影响,1966年,在龙华机场起降的飞机全部转至虹桥机场起降,龙华机场作为虹桥机场航班的备降场和训练基地。1983年以后,龙华机场分别由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飞机研究所、民航一〇二厂、民航中专和技校、上海市跳伞俱乐部等单位使用。
未来高端直升机场
龙华机场作为中国最早的机场之一,在中国航空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2008年,民航华东管理局和上海市发改委签订了《共同推进龙华机场地区规划建设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龙华机场调整为民用直升机场。当时,申江集团、徐汇区土发中心、徐汇滨江公司与龙华机场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储备补偿合同”。 原龙华机场场址改建为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业集聚区,以航空技术集成、金融商贸、教育培训、总部经济、行业管理、通用航空六大领域专业服务业为发展重点,辐射和引导徐汇滨江区域形成具有全球航空资源配置能力的航空服务业集聚区。
原龙华机场跑道,将变身长1.6公里、宽80米的跑道公园。这条跑道将串联规划中的西岸传媒港和综合商务区。公园内,除机动车道、人行步道、跑道外,还将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将与龙耀路跨桥连接,从而实现与黄浦滨江岸线的彻底打通。公园南段包含宽20米,水域面积17400余平方米的机场河河段,沿机场河将设置约25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与栈道。与之相邻的云锦路将与跑道公园一并构成空间连续、景观统一的林荫大道。这里春天可赏灿烂繁花,夏季享受浓浓绿荫,秋天看看缤纷色彩,冬天可与枝干私语。
新的龙华机场将移址到黄浦江边的龙腾大道龙耀路口,定位为民用直升机场,建成后以高端通用航空服务业为主,未来龙华直升机场周边商务楼宇内的VIP客户,可直接包机从浦东机场来回,或者直飞长三角城市,同时作为上海市区唯一的直升机场,龙华机场还将兼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防灾和应急救援等功能。
两代上海南站的故事
南车站路:第一代上海南站
1906年沪杭甬铁路开工,起点选在上海老城厢南面商业繁华的地方,建上海南火车站(现址为南车站路大同中学)。1908年3月20日,上海南站正式办理客运,开行上海南站至松江的客车,1908年11月,沪杭甬铁路上海至枫泾段竣工,1909年沪杭甬铁路沪杭段通车营业。1912年8月11日由华商电气公司开通小东门至南火车站的1路有轨电车,于1916年全线通车。1918年1月13日由华商电气公司开通老西门至高昌庙(今龙华东路西藏南路口)的4路有轨电车也经过南火车站。
由于当时上海南、北两个火车站分别位于南市、闸北,沟通不便,于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侧修建了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线沪新铁路(今轨交3号线),上海北站成为铁路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而上海南站仍是长三角地区货运量最大的火车站。沪新铁路竣工后旅客可以任意从上海北站或上海南站上车至杭州。上海南站开出的客车在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与北站开出的客车衔接,然后开往杭州方向;杭州方向到上海的旅客,在北站下车的乘坐前段列车,在南站下车的乘坐后段列车,到新龙华后分成两列,分别开抵北站和南站两个终点站。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由于北站处于交战区,交通完全中断,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8月28日,南站遭到了日军2次毁灭性轰炸,当时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约1800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下午2点左右,4架日机飞抵南站上空狂轰滥炸,当场炸死500多人,不一会儿又有8架日机再次投下炸弹,炸死200多人。轰炸过后,车站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上海沦陷后,日军又将上海南站至日晖港之间被炸断的长约1.5公里的铁路拆除。上海南站的货运业务迁到日晖港站(后改称上海南站、南浦站),旅客运输由上海北站承担。从此,第一代上海南站及站前一段铁路不复存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离被炸毁的第一代上海南站不远处的龙华东路上,伫立起了中国铁路馆,向世人展现了今日中国铁路领跑世界的豪迈,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一个缩影吗?
日晖港站:第二代上海南站
日晖港站位于今龙华中路兆丰路口,是一座已被拆除的铁路一等站,始建于1907年,当时称为日晖港货栈。日晖港货栈是当时上海地区唯一自备专用码头的铁路车站,因此主要负责黄浦江上货物的装卸,并和上海南火车站分别负担着沪杭铁路的货运和客运业务。1908年3月,沪杭铁路首列上海南至松江站的客车开行,上海南站和日晖港站正式同时开通运营。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南火车站被炸毁,日晖港货栈接收货运业务和小部分客运业务,改称日晖港火车站。1958年更名为上海南站,1983年,上海南站的浦江码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令码头能够停泊排水量达2000吨级的货轮。2006年,随着第三代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南站启用,该站又被更名为南浦火车站。由于站址划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范围内,这座第二代的上海南站于2009年6月28日落下帷幕,其货运功能被移至闵行火车站担当。
如今在徐汇滨江的第二代上海南站原址上停放着一列蒸汽机车牵引着当年沪杭铁路上的老式车厢,沿江还保留着当时铁路货栈的塔吊和铁轨,江的对面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明年,在第二代上海南站原址上,将崛起一座民营美术馆“三美术馆”,而整个徐汇滨江地区也将以文化产业为先导,利用大量的历史建筑、工业建筑遗存,做一个区别于世博会后文博区的文化产业区。
从江南制造局到上海世博会
创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原址位于今龙华东路从鲁班路至西藏南路的黄浦江边,也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D区地块。
江南制造局是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作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除了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外,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工艺学堂等文化教育机构,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1907年之间,译书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所翻译书籍的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其他翻译书籍的质量。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半世纪前,它的出现及后来的崛起,开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及民族工业与其它诸项文化事业之先河。
一条龙华路,百年中国梦。这里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交通和工业的发端之地,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所在地,更在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6大区域占据徐汇滨江和世博园区两席。从彰显千年文明的龙华古寺到当今最先进的动漫梦工厂,从机场跑道、铁路货栈、工业遗存到各类风格独特的美术馆、博物馆,各种建筑小品,风情摇曳的咖啡馆、酒吧,令人心旷神怡的观景大平台……龙华,这段上海最具文化气质和历史底蕴的滨江岸线,将打造成最具文化气质的滨江岸线,成为上海的新文化地标。
龙华史话
龙华寺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刹,“龙华晚钟”曾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每当苍茫暮色之际,从龙华古刹里传来的一阵阵浑厚的钟声,确实令人神往。
相传唐垂拱三年(687年),时为武则天当政,建圆通宝殿。一、二百年过去后,著名诗人皮日休游历沪渎,来到龙华,留下了一首《龙华夜泊》诗:“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这是较早吟咏龙华的诗词,弥足珍贵。草桥、塔影,那时的龙华寺,虽僻处海隅,在江南也已有一定的名声。其时,龙华寺有九十三亩,旁有龙华坊、果公塔、普同塔、雨花台、归云山房、西隐山房、迎月山房、听松山房,可谓鳞次栉比。“古刹巍峨历几朝,浮屠七级耸云霄”,这座千年古刹,历尽沧桑而巍然屹立,庙貌更加雄伟。
如今,人们还能在龙华寺内看到“祭月”的礼仪。据传祭月始于唐朝,风行于明清,是人民用来表达良愿和情思的一种方式。傍晚祭月设在大雄宝殿前,元宝形的烛台,点上了五根巨型蜡烛,供桌用红布铺盖,供品有月饼、水果、芋艿、菱角,还用上好的斗香搭成“广寒宫”。当一轮明月当空,三通鼓声响后,祭月开始。法师和佛门弟子身披袈裟,高举佛幡佛幢,奏起佛教音乐,列队绕寺一周,然后齐集在祭场赞唱,气氛神圣。唱罢,住家和尚进头香,高潮是唱“月宫赞”,大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整个祭月仪式就结束了。
龙华塔
与龙华寺交相辉映的龙华古塔是上海市区唯一的宝塔,据传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现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时建造的原物。
龙华塔在科举时代是一个传奇,被视为上海县的“文笔峰”。明代人李绍文著《云间杂识》,专门有一节记“龙华塔”:上海城南之龙华塔,为“邑之文笔峰,故邑中官中秘者甚众。”“邑中文笔塔为峰,修卜登科喜气浓。”在以科举取士,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明清时代,人才的概念主要指科举人才。科举考试不仅关乎一家一族的兴旺,也是衡量一地一方人文之盛衰的重要指标,在人们的心目中,唯有科举,“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子。”如此,视为“文笔峰”之龙华塔,更具有了象征意义,“修之则邑中多中式者”,所以屡屡修葺,期待本地涌现更多的举人、进士。
目前,龙华寺的塔前广场改造正在进行中,这里将还原部分历史风貌,再现龙华古镇繁华景象。这个区域还将出现悠远安静的禅修楼,建造龙华博物馆,引入一些美术馆、画廊等。而在同一区域,由朵云轩艺术中心和上海京剧院组成的国粹院,也可以让国内外游客观赏到最正宗的中国国剧和传统书画。
三月龙华桃花艳
仲春三月,龙华的景色宜人,色彩绚烂,红上枝头,绿上柳梢,桃园处处,柳丝袅袅。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正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季节。看龙华桃花,是这一带人相沿已久的游春内容。龙华地势开阔,场面也大,于是,人们在阳春佳日,乘着热闹的香会,争相前来踏青进香,女眷尤多,市集骈阗,每多风雨,俗谓“龙华暴”。时人所撰的诗词,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景:“春光明媚指龙华,古寺幽深静不哗。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龙华寺、塔和桃花并称“龙华三绝”。“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成为远近民众的一大习俗。人们上龙华进香,一路也观赏桃花。
龙华机场的前世今生
昔日远东第一空港
龙华机场始建于1922年6月,因北洋政府购买国外6架飞机,需择地整装和试飞,选址淞沪护军使属的江边大操场,定名龙华陆军机场。1929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即民国政府特设中国航空公司成立,经营上海至北平、汉口、广州3条航线,使用龙华机场作为基地。1934年,欧亚航飞行基地迁至龙华机场。至此,龙华机场不仅成为两家航空公司同时运营的机场,而且也是具备水上起降和陆上起降条件的国内最好的在用机场。1946年,民国政府加入国际民航组织,行政院拟定将上海龙华机场和广州、天津、昆明等4个机场列为国际民航入境机场,形成了中国早期的门户机场。经过改扩建,龙华机场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解放后,民航局在龙华机场成立上海民用航空站,并相继开通上海到全国各地的12条航线。由于受场区环境影响,1966年,在龙华机场起降的飞机全部转至虹桥机场起降,龙华机场作为虹桥机场航班的备降场和训练基地。1983年以后,龙华机场分别由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飞机研究所、民航一〇二厂、民航中专和技校、上海市跳伞俱乐部等单位使用。
未来高端直升机场
龙华机场作为中国最早的机场之一,在中国航空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2008年,民航华东管理局和上海市发改委签订了《共同推进龙华机场地区规划建设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龙华机场调整为民用直升机场。当时,申江集团、徐汇区土发中心、徐汇滨江公司与龙华机场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储备补偿合同”。 原龙华机场场址改建为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业集聚区,以航空技术集成、金融商贸、教育培训、总部经济、行业管理、通用航空六大领域专业服务业为发展重点,辐射和引导徐汇滨江区域形成具有全球航空资源配置能力的航空服务业集聚区。
原龙华机场跑道,将变身长1.6公里、宽80米的跑道公园。这条跑道将串联规划中的西岸传媒港和综合商务区。公园内,除机动车道、人行步道、跑道外,还将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将与龙耀路跨桥连接,从而实现与黄浦滨江岸线的彻底打通。公园南段包含宽20米,水域面积17400余平方米的机场河河段,沿机场河将设置约25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与栈道。与之相邻的云锦路将与跑道公园一并构成空间连续、景观统一的林荫大道。这里春天可赏灿烂繁花,夏季享受浓浓绿荫,秋天看看缤纷色彩,冬天可与枝干私语。
新的龙华机场将移址到黄浦江边的龙腾大道龙耀路口,定位为民用直升机场,建成后以高端通用航空服务业为主,未来龙华直升机场周边商务楼宇内的VIP客户,可直接包机从浦东机场来回,或者直飞长三角城市,同时作为上海市区唯一的直升机场,龙华机场还将兼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防灾和应急救援等功能。
两代上海南站的故事
南车站路:第一代上海南站
1906年沪杭甬铁路开工,起点选在上海老城厢南面商业繁华的地方,建上海南火车站(现址为南车站路大同中学)。1908年3月20日,上海南站正式办理客运,开行上海南站至松江的客车,1908年11月,沪杭甬铁路上海至枫泾段竣工,1909年沪杭甬铁路沪杭段通车营业。1912年8月11日由华商电气公司开通小东门至南火车站的1路有轨电车,于1916年全线通车。1918年1月13日由华商电气公司开通老西门至高昌庙(今龙华东路西藏南路口)的4路有轨电车也经过南火车站。
由于当时上海南、北两个火车站分别位于南市、闸北,沟通不便,于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侧修建了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线沪新铁路(今轨交3号线),上海北站成为铁路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而上海南站仍是长三角地区货运量最大的火车站。沪新铁路竣工后旅客可以任意从上海北站或上海南站上车至杭州。上海南站开出的客车在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与北站开出的客车衔接,然后开往杭州方向;杭州方向到上海的旅客,在北站下车的乘坐前段列车,在南站下车的乘坐后段列车,到新龙华后分成两列,分别开抵北站和南站两个终点站。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由于北站处于交战区,交通完全中断,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8月28日,南站遭到了日军2次毁灭性轰炸,当时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约1800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下午2点左右,4架日机飞抵南站上空狂轰滥炸,当场炸死500多人,不一会儿又有8架日机再次投下炸弹,炸死200多人。轰炸过后,车站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上海沦陷后,日军又将上海南站至日晖港之间被炸断的长约1.5公里的铁路拆除。上海南站的货运业务迁到日晖港站(后改称上海南站、南浦站),旅客运输由上海北站承担。从此,第一代上海南站及站前一段铁路不复存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离被炸毁的第一代上海南站不远处的龙华东路上,伫立起了中国铁路馆,向世人展现了今日中国铁路领跑世界的豪迈,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一个缩影吗?
日晖港站:第二代上海南站
日晖港站位于今龙华中路兆丰路口,是一座已被拆除的铁路一等站,始建于1907年,当时称为日晖港货栈。日晖港货栈是当时上海地区唯一自备专用码头的铁路车站,因此主要负责黄浦江上货物的装卸,并和上海南火车站分别负担着沪杭铁路的货运和客运业务。1908年3月,沪杭铁路首列上海南至松江站的客车开行,上海南站和日晖港站正式同时开通运营。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南火车站被炸毁,日晖港货栈接收货运业务和小部分客运业务,改称日晖港火车站。1958年更名为上海南站,1983年,上海南站的浦江码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令码头能够停泊排水量达2000吨级的货轮。2006年,随着第三代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南站启用,该站又被更名为南浦火车站。由于站址划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范围内,这座第二代的上海南站于2009年6月28日落下帷幕,其货运功能被移至闵行火车站担当。
如今在徐汇滨江的第二代上海南站原址上停放着一列蒸汽机车牵引着当年沪杭铁路上的老式车厢,沿江还保留着当时铁路货栈的塔吊和铁轨,江的对面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明年,在第二代上海南站原址上,将崛起一座民营美术馆“三美术馆”,而整个徐汇滨江地区也将以文化产业为先导,利用大量的历史建筑、工业建筑遗存,做一个区别于世博会后文博区的文化产业区。
从江南制造局到上海世博会
创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原址位于今龙华东路从鲁班路至西藏南路的黄浦江边,也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D区地块。
江南制造局是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作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除了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外,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工艺学堂等文化教育机构,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1907年之间,译书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所翻译书籍的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其他翻译书籍的质量。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半世纪前,它的出现及后来的崛起,开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及民族工业与其它诸项文化事业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