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做到这一点,乃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这种本领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修改材料。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 训练
1.激发作文热情,让学生“愿写”。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忱地参加作文训练。
(1)以题激发。设计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2)以情激发。教师指导时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如设计激情洋溢的导语,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实等,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场作用下激发写作热情。
(3)以趣激发。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写作热情。
(4)以境激发。设置特定的情境,以唤起回忆,启迪想象,触发情感,激发写作热情,再现现实生活。
(5)以物激发。特别是在说明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恰当的解说、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丰富作文素材,让学生“能写”。
(1)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细心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作文教学应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捕捉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积累书本素材。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基石。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其目的也在于此。多读多背,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体会语言的妙用,领悟写作的技巧,以达到不待老师讲而自能作文的目的。积累书本素材,教师要加以指导,如怎样选择阅读的书籍?如何分类写读书笔记?如何分类收集名篇佳句等都应提供技术支持。
(3)积累网络素材。网络资源、影视歌舞、电子书籍等媒体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写作资源,可有选择地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也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作文,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3.强化作文实践,让学生“勤写”。
(1)掌握文体的基本要求。向学生讲明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这是作文教学最容易的事情;但纯粹的讲对学生写作用处并不大。可结合经典的范文讲解,使学生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小步子、螺旋式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训练,让学生逐步内化文体知识,从而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2)实现“量”的突破。北师大刘锡庆教授认为:“最好教的,对实际写作恰恰用处不是太大;较难教的,用处虽大而实难传授;无法或不能教的,反倒对作文的优劣起着关键的作用。”作文的才气和灵气,最终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习得。多写,是自能作文的必由之路。当然,实现“量”突破,必须保证“质”为前提。没有“质”的基本规定,再多的“量”也是枉然。
(3)学会自能修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写作,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尝成功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学生自改作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自评自改。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作文不光是要‘看’,还要‘念’……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就会发现。”读是修改文章的好办法。可指导学生应用“三读三改”的方法自改习作:一读立意中心看选材,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结构严谨。另一种是互改互动。可按学习小组相互阅读提出修改意见,相互取长补短。
4.享受成功体验,让学生“乐写”。
(1)注重作文的实用性。实用性是作文的立根之本。作文只要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学生就会感受到作文是“有用”的,作文能够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学生就会乐写,就能收获成功。比如,鼓励学生坚持运用作文的方式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喜闻乐见、喜怒哀乐;坚持为学校广播站、学习专栏投稿;为学校传统活动撰稿、为家乡传统节日抒怀;为时事新闻评论等等,都是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文的实用性。
(2)重视赏识性评价。学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世界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他们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苦有乐。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的赏识性评价,“用心灵解读学生的心灵”,大胆鼓励学生有主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悉心呵护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才能主动涌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习作。作文赏识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3)推荐给他人分享。发现优秀的作文,教师可及时推荐给班上其他同学阅读借鉴,可记入教师自己的博客以备下届所用,可向报刊杂志投稿推荐,等等,都能帮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5.作文教学的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应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目前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这种材料“枯竭”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接触外界的机会太少、视野不宽导致认知上的贫乏。现在的学生在重重管束下显得尤其娇嫩,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动笔时只得瞎编乱造。(二)不善于观察导致写作成为“无米之炊”。小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简单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三)时空上的限制导致记忆材料的模糊或空缺。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由于事过境迁无法在头脑中显现,写作时自然无言以对;所写之物都让学生事先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也是极不现实的。
总之,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作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为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形成开辟一条捷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八中学)